跟張文宏看門診半天,累!然鵝……
2020年接近尾聲了。
回顧抗“疫”這一年,
“邊緣”的感染科被推到了臺前,
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更成為“流量明星”:
微博主話題閱讀量2165.8萬,
與他有關的話題閱讀量11.8億,
單條視頻瀏覽量114萬。

看病、上課、開會、
會診、出席學術活動……
張文宏的標簽是“紅”“忙”,
身為上海市新冠肺炎
醫(y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他,
有很多“必須去”“推不掉”,
也有這一年來
內心生出的責任感、使命感。
但每周總有幾個固定時段,
他的車就穩(wěn)穩(wěn)地停在
華山醫(yī)院感染樓前。
穿上白大褂,
拎著保溫杯,
戴上老花鏡,
這位自帶男主光環(huán)的全民偶像,
如約出現(xiàn)在門診,
此刻的他只有一個身份
——病人期盼的“張醫(yī)生”。

張文宏在看門診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攝(下同)
“坐飛機來看我,是為了表白呀?”
拉著行李箱走進診室的李先生,是當天下午的第一號病人。診室不大,張文宏的學生自覺退后,留出更多空間?!疤珮s幸了,能看上張醫(yī)生的門診,您說過的話我都記得……”
習慣了“粉絲”熱情的開場白,張文宏手指飛快翻動病人病史,查看各項指標后,抬頭微微笑,“你們坐飛機來看我,是為了表白呀?”
慢性乙肝病人,病情不復雜,但夫妻倆很焦慮。“指標輕度升高很正常,年齡上去了,功能沒以前好了。就像你老婆,肯定沒有年輕時美麗了吧?”李先生笑出聲,他被建議回去做一個肝臟穿刺。
“我記得您說過吃抗病毒藥物的科普,那我要不要服用藥物?”李先生問。吃不吃藥,是肝病病人繞不過去的話題,張文宏解釋了無數(shù)遍。
如果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正常,和正常人沒什么區(qū)別,吃藥不是必須的。而抗病毒治療的療程很長,一般兩年以上,每個病人情況不同,治療效果和停藥時間不能一概而論,要遵醫(yī)囑并隨訪。張文宏說,“你接下來要出國,短期內又不準備回來,可以做好吃藥的準備。畢竟,在國外看病沒有國內方便?!?/p>
華山醫(yī)院感染科,聚集著全國各地的病人,肝病病人數(shù)量大,還有不明原因的發(fā)熱,以及兜兜轉轉好多科室都“治不好”的疑難雜癥。找不到病因的,就推薦去感染科看看。“感染性疾病,難的不是治療,是診斷?!?/strong>張文宏說。
過去,很多人看到感染科躲得遠遠的,怕被“傳染”。其實,感染科范圍很大,包括傳染病,及沒有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疫情后,越來越多人因張文宏而了解“感染科”的內涵。
其實,新中國成立后,國內許多醫(yī)院就設立了以治療肝病為主的傳染科,但正是張文宏的老師、華山醫(y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以及翁心華的老師、我國感染學界奠基人戴自英等專家的努力,使得傳染科在21世紀初更名為感染科,學科與國際接軌,走上轉型之路。

夜色中的華山醫(yī)院感染科大樓
“我們是??浦械娜啤?/strong>
感染病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科,遇到的病人千奇百怪,最常見的癥狀如發(fā)熱,原因也不同。張文宏說,醫(yī)生要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因此感染科更像專科中的全科。
一位老太由兒子陪同來,撩起褲腳管,密密麻麻全是紅斑?!澳阋ジ舯谄つw科呀,怎么到我這里來了?”兒子有些不好意思,“我們村有個人得怪病,就是您這里看好的,我們也想找您。”張文宏笑了,讓學生到隔壁皮膚科找駱肖群教授幫忙加號?!暗绕つw科看好再給我看一下,你看好吧?”
老太安心走了,下一個推門而入的,是心急火燎的劉女士。摘下口罩,她的臉、唇、頸部有多處皮疹,紫紅色硬塊凸起,外形像凍瘡。“得病8年,班都沒法上?!眲⑴亢芸鄲?,看了3年病,查不到原因。翻看病史后,張文宏又把她“塞”給了皮膚科?!澳愕钠つw有血管炎,像紅斑狼瘡,建議你先去皮膚科,檢查好再找我?!钡诙煲辉?,張文宏的博士生陳旭昶把皮膚科意見傳給在北京開會的他,也證實了他的判斷:盤狀紅斑狼瘡。
那天的門診,還來了一個高高瘦瘦的14歲男孩,由孩子爸爸陪同。爸爸把兩三厘米厚的檢查記錄單交到張文宏手中,“斷斷續(xù)續(xù)發(fā)燒2年了,跑遍了大醫(yī)院,就是查不出毛病,現(xiàn)在學也不上了。青島的醫(yī)生推薦我們來找您?!?/strong>
單子翻完,思考一會兒,張文宏的目光停在了家長手寫的體溫自測表上,“肛溫40℃,腋溫39.7℃?”這位爸爸點點頭,張文宏又問,“去醫(yī)院好的,一回家就病了?”“是啊,摸著不燙,看起來也挺好,測出來就是發(fā)燒。”
“你在家?guī)Р粠Ш⒆??”張文宏突然問。爸爸有些錯愕,“我下班還是陪他的。張醫(yī)生,問這個干嘛?”張文宏不動聲色,用額溫槍替男孩量了體溫,正常。“現(xiàn)在好好的,住院也查不出毛病。我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你不要‘迷信’水銀溫度計,去買個電子體溫槍,每天早晨給兒子量。如果量出來是發(fā)燒,再來找我好嗎?”

經常有發(fā)熱患者帶來厚厚一疊檢查資料
這么復雜的病,幾分鐘就“解決”了?爸爸有些困惑,趁兒子先離開診室,張文宏又問,“孩子媽媽是不是不在身邊?”這位爸爸似乎懂了點什么,“是的,我跟他媽媽分居,孩子是我?guī)У??!?strong>“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多點關愛,多陪陪他,他可能就不發(fā)燒了?!?/strong>
送走父子倆,張文宏告訴記者,“不明原因發(fā)熱的孩子看過許多,除了有感染,還有精神因素引起的,另外就是偽裝發(fā)熱,去醫(yī)院查不出什么問題。”偽裝熱往往與不想上學、社交不愉快、學習壓力大、父母離異或其他心理疾病有關。但他不會當面拆穿孩子,總是委婉地告訴家長,要多關注孩子,不要“生病”了才關心。
“看病,是我最輕松的事了”
在門診,張文宏有問必答,一刻不停地說話。聽不懂沒關系,他會打通俗的比方,這位“被看病耽誤的段子手”也常常逗笑病人。不斷有病人說,“聽了張醫(yī)生的話我才放心”“見到張醫(yī)生,我病都好了大半”。
下午4點多,其他診室的專家陸續(xù)下班。張文宏的學生就把還在候診的病人分別引入這些空房間“安頓”,張文宏則等待學生叫他,從醫(yī)生通道來回穿梭到各診室,形成一種“病人不動,醫(yī)生跑”的“奇觀”。他說這是他的習慣,節(jié)約時間,也減少病人候診的焦慮。病人當中,有弓形蟲抗體陽性急著想懷孕的婦女,學習壓力大持續(xù)發(fā)低燒的高三學生,渾身乏力卻找不出原因的老先生,還有不知道肝臟在哪非要說肝疼的白領女性……盡管滿場跑,他依然是最晚下班的人之一,和對門的神經內科專家不相上下。
一位老先生是小三陽,夫妻倆想入住養(yǎng)老院卻遇阻——老太可以,老先生不行。老夫妻一籌莫展,找到張文宏。他想了想,在病歷本上鄭重加上一句話,“病毒DNA陰性,肝功能正常,無傳染性!”用顫抖的雙手接過病歷本,像收獲特殊禮物,老先生哽咽,“謝謝張醫(yī)生,我們再去試試。”
像這樣病毒DNA陰性、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不會傳染。張文宏說,但社會上對乙肝病人的歧視始終存在,人們對這類疾病的認識依舊不足,需要專業(yè)人士多發(fā)聲。
今年,是華山感染科連續(xù)十年位居“中國醫(yī)院排行榜”感染病學科榜首。他說,感染科每個亞專業(yè)都能找到該領域最頂尖的專家,這是他驕傲的一點。為了給肝病病人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感染科陸續(xù)開出了多個肝病門診,包括丙肝、乙肝、自免肝、藥肝、感染性肝病等,脂肪肝專病門診不久也要問世。
上海的12月,下午5點天就黑了。隨張文宏走出門診大樓,醫(yī)院大屏幕上在播他的視頻。“看門診好累,沒想到要滿場跑?!庇浾吒锌?strong>“今天病人不多,也不難?!惫⒅钡乃f,“看病,已經是最輕松的事了。”
眼下,只做純粹的醫(yī)生已不可能。疫情仍未結束,公眾需要他這樣的醫(yī)生,用專業(yè)知識為社會輿論注入理性,讓沒有醫(yī)學知識的人也能明白道理。他在微博上被稱為 “定海神針”,但他深知,“紅”不是真正的歸宿。除了看病,通過更多渠道把專業(yè)精神傳遞得更遠、更廣,也讓公眾對科學知識更入心、入腦,才是“忙”的意義。(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來源: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編輯:龔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