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第二部《后浪》,到底讓誰破防了?
01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
昨天,B站發(fā)了一個青年節(jié)主題視頻,叫《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如果你沒看過,可以先看看:

嗶哩嗶哩請聽年輕人自己的演講!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全國各地955位初中生以《我不想做這樣的人》為題,寫下對于未來的思考。兩位初中生登臺演講,分享年輕一代的真實心聲。演講視頻由嗶哩嗶哩聯合學習強國、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環(huán)球時報、澎湃新聞、新京報、觀察者網共同發(fā)布。#B站 #嗶哩嗶哩 #五四青年節(jié)視頻號
視頻開頭說,這是他們從全國各地955名初中生那里征集來的稿子,主題就是“我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大概是這樣得作文:










有人說這些小孩就是沒接受過社會的毒打,走上社會才知道社會苦:

有人說這些小孩站著說話不腰疼,體會過了就知道成年人的不容易了:

還有人說這終究太理想主義,他們最后會放棄的:

不止網友這么說,不少博主也在這么說。
其實這些評論說得也沒錯,這確實是理想主義的表達。但如果初中小孩都不理想主義,都不站著說話,那其實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吧。
況且,我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啊。
02
你看這句。





不論對錯,只爭輸贏

這不就是現實的寫照嗎?
男人女人、左派右派、本地人外地人、本國人外國人....
我們似乎很喜歡用一個標準把人群分開,然后把所有事情都往這個議題上去靠。
不分場合,不分情況,只要你反對,就是他們的敵人,就應該被打倒。卻忘了這世界上其實還有很多人根本不關心這方面。
對他們來說,這世界上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博士論文或是他們在圖書館看書的安靜時光,不能說他不加入你們,他就是敵人。
不要忘了,這世界上占絕大多數的,是“路人”。也不要忘了,即使你們在一件事上有相反意見,你們依然可以做朋友。
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
“我們不要用鋸子把人鋸成兩半,然后和不屬于自己的那一半勢不兩立?!?br>初中生都懂的道理,相信你們也應該能明白。
03
再看這句:




這不就是所謂的“噴子”和“鍵盤俠”嗎?
張文宏醫(yī)生發(fā)文章給大家科普病毒,有人寫長文批判說“這個網紅醫(yī)生忘了初心”:

當他建議大家多吃蛋白質增強抵抗力的時候,又有博主說他“崇洋媚外”:

美食博主王剛,因為在拍燒菜視頻時會把如何處理食材的過程也拍出來,結果被網友狂噴,說這和穿高跟鞋踩貓沒有區(qū)別:


當代物理學領域幾乎最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當年決定回國時,也是一眾鍵盤俠狂噴:




對這些沒犯什么錯的名人尚且如此,對于那些普通人,鍵盤俠更是什么話都能說出來,為了不影響大家的心情,就不多提了。
總之,鍵盤俠總是能從每個人身上找出這樣那樣的污點來,用來證明這些人也不過如此,都沒他們自己牛逼。
可惜這樣并沒有讓他們顯得牛逼,甚至說他們是“渾身帶刺的人”都客氣了,要我說,更像像群嗡嗡嗡叫的蒼蠅。
現在祖國的下一代不想變成這樣的人,我覺得很好。
04

看到這兩句話,想到幾個故事。
1992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先生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大意如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中國內蒙古,和30名中國孩子進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這些孩子在11-16歲之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80后“,在這場活動里,他們不能吃苦,沒有教養(yǎng),沒有擔當的弱點被徹底暴露出來。
比如活動中有一個負重徒步的項目,讓孩子背負20公斤的背包,行走50公里,按照日本的標準應該是負重行走100公里。徒步的過程里,中國孩子紛紛叫苦叫累,把背包放在馬車上偷懶,還有女孩子剛走了幾步就裝病昏倒回家。
中國孩子生病了是:
這位漂亮女孩剛走幾里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fā)抖,一見醫(yī)生淚如滾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嘗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而作為對照的日本孩子生病了則是:
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球如豆。中國領隊發(fā)現后,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么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y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xù)前進了?!?/p>
做飯的時候,中國孩子是:
倒霉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話。于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中國領隊哭冤叫屈。飯沒了,屈有何用?
而日本孩子是:
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逢,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咽起來。

孩子在做飯
盡管這篇文章里把日本孩子說得像機器人一樣,年紀小小就都能負重20KG的背包走100KM,(紅軍飛奪瀘定橋也才走了80KM)思想覺悟像服役多年的帝國軍人,后來確實也出了不少打臉文章說孫云曉這篇文章中間的事實以臆想,偽造為主,但這篇文章還是火了。
先是發(fā)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后被轉載到《黃金時代》雜志,之后又被發(fā)行量巨大的雜志《讀者》全文轉載。之后更是在全國范圍引起一系列討論。

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出了門沒教養(yǎng)沒禮貌沒擔當。
50,60,70后的專家教授們掌管了社會話語權,因為不理解80后出生的那一代人就反感他們,在這樣一起因謠言而起的夏令營事件之后,紛紛跳出來指責80后,什么帽子都往80后腦袋上扣。
知乎上有位答主@整蠱專家(公號:整蠱家)搜集了這篇報道后整個社會的反應:

所以在20世紀末的那段時間,還年幼的我每天在報紙上看到的都是以個例代替全部批判80后,擔憂90后的文章。那會兒只要是80后犯事,編輯都愛在標題里煞有其事地加上“80后”三個字,家里的長輩也會看著報紙憂心忡忡地說這屆孩子不太行。
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90后的身上。
大約在2007年的時候,還不是游戲帝國的騰訊做過一期新聞專題,題為《如此炫耀,90后也是垮掉的一代?》

配圖左邊是當時很火的一個熱點事件,一個看起來像是90后的富家女戴著蛤蟆鏡,手捧一大疊百元大鈔,在貓撲上反擊說“現在的70后,80后沒資格說90后是垮掉的一代”。
雖然后來這位姑娘說自己是遭人盜圖,她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她自己也不是90后,但專家們依然就這件事做了一個大專題用來討論90后究竟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而被批判了十多年的80后突然發(fā)現自己終于也有社會話語權了,于是也加入到轟轟烈烈的批判大軍里來。直到現在,在貼吧或是QQ群里,還能看到不少人在說90后都是殺馬特,都愛炫富,都張揚,沒有責任心,進取心。

很長時間里,這都被認為是90后的代表
然而在2016年回過頭再看,80后,90后并沒有垮掉,不但沒垮掉,還涌現出一大批年輕企業(yè)家,歌手,軍人,運動員,科研工作者。
我相信未來的00后,10后也同樣不會垮掉。
05
2011年有一個駭人聽聞的新聞,佛山有個2歲女童被車碾壓,結果監(jiān)控錄像顯示,18名經過的路人視若無睹,漠然而去:

最后還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在一輪又一輪的批判后,這幾年,我們欣慰地看到,類似的新聞越來越少。
對此,初中生們說:



還有這個:




笑死我了。
某某、某某某:“你干脆念我身份證號得了唄?”
以及:






看完了這些,再回答我。
這算什么理想主義呢,這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如果這是天真和幼稚,我倒希望大家能多保持這種天真。因為這是一種可貴的、正確的、偉大的幼稚。
06
雖然視頻只是批評社會上、網絡中不好的現象。雖然視頻從頭到尾沒出現“中年人”三個字。但視頻出來以后,還是有不少自稱“中年人”的博主,硬是對號入座,表示視頻里批評的人就是中年人,所以他們覺得被冒犯了。
比如一篇閱讀量頗大的文章這樣寫道:

這篇文章數千字,全文都在表示B站在煽動“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對立,所以他給文章起了個很牛逼的標題,叫:

我看完真的是一臉懵逼一臉問號。
尤其是這句:
「當我變成父母,師長,前輩的時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對我說,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br>
言外之意是,現實中的父母、師長、前輩,一個能當榜樣的都沒有,年輕人只好自己來。
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一個小孩說”我長大想做一個好人”,說明天底下沒有好人。說“我長大想做一個科學家”,說明天底下沒有科學家?說“我相信未來會更好”,是在“否定現在”?
我實在太佩服這些自稱“中年人”博主的理解能力了,怪不得我小時候閱讀理解總是拿不到滿分。
還有。
知乎對于這視頻現在最高贊的答案里,硬是要覺得“我不想做不愛國的人”是B站加的私貨,理由居然是初中生沒有形成家國概念。

我覺得這些人要么對初中生有誤解,要么對愛國有誤解。我剛上小學的侄子都知道要愛國,憑什么講初中生沒這個概念?
B站應該是我國比較大的互聯網平臺中,平均年紀最小的。上面還有大量初中生、高中生,包括我在看這視頻的時候,彈幕都在刷高考加油。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看了這視頻在B站上的評論,會發(fā)現根本沒有誰在批評中年人,全都是勉勵的話語,希望能保持自我,希望能成為更好的人:




所以,某些博主究竟為什么要對號入座,覺得視頻里罵的都是自己呢?
恕我不能理解。
07
B站前段時間公布了他們彈幕中被提到最多的名人,是魯迅:

魯迅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也都背過,叫: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
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所以我們看看這部飽含青年人理想和未來的視頻在B站的彈幕吧:
希望 我的孩子能對我說
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看到我們的下一代依然這樣朝氣蓬勃,心中充滿理想,我感到無比欣慰。
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還有一句話,叫“一代一定更比一代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