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京劇字韻(一)字韻的構成
第一章 字韻的構成
一、漢字的四聲
每個漢字都有四聲。京劇上用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沒有入聲,把它并到上、去仄聲里了。
“陰平”的音階最高、自始至終保持平衡狀態(tài),沒有升降,所以它是高橫調。用 表示,它是“55”的調。在注意符號的上面(可側字典)標明聲調的符號是“ ” 小橫杠。但通常是不標的。
“陽平”的音階是由中音階發(fā)音的,以后就向上升,直升到最高音階為止,所以它是“高升調”。用樂譜表示,它是“35”聲調,調號是“/”。
“上聲”是由中下音節(jié)發(fā)音后,就降到最低音階又再升高超過中音階,所以它是“ 升調”,用樂譜表示,是“214”的聲調,調號是“√”。
“去聲”是由最高音階發(fā)音后,一直降到最低音階,所以它是“高降調”,用樂譜表示,它是“51”聲調,調號是“\”。
四聲的讀法,舉例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衣 移 以 異
鴉 牙 雅 亞
坡 婆 頗 破
烏 無 武 誤
中 國 解 放
英 雄 好 漢
兵 強 馬 壯
二、四呼的念法
我國的漢字都可以分出四呼。就是“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簡稱“開、齊、合、撮”。如用注音符號表示就是a i u ü這四呼乃是我國講的“音韻學”所用的名詞。用這四個名詞來表示發(fā)音時口腔的四種形狀,其實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法。只有口腔運用得法,漢字的發(fā)音才能得到準確。所以無論是讀書、識字、說話、唱歌,都非懂得四呼不可。特別是對唱京劇咬字的作用更大。只有懂得“四呼”,才能把握口腔形態(tài)而正確地發(fā)出字音,同時結合“十三轍”歸韻。所以“四呼”與“轍口”在唱戲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掌握了這兩種工具之后,在唱時不管腔調轉折,時間如何延長,都不會發(fā)生字韻不正的毛病。
三、什么是五音
五音就是“喉、舌、齒、牙、唇”。它是唱戲時咬字、行腔的發(fā)音部位。如發(fā)音在“喉”用力即在喉,發(fā)音在“舌”用力即在舌,依次類推。
四、字分頭、腹、尾
我國的漢字是多音素的。它是由聲母、韻母湊成的。唱戲必須把每個字的聲母、韻母都唱出來。這樣才能把每個字唱清楚,使遠離舞臺的觀眾聽明白。字頭音就是聲母加四呼,字腹就是韻母,字尾是收尾歸韻。唱戲時一定要先咬住聲母,但不能咬死,咬的太死就好像又多了一個字;如咬的過輕就好像掉了字頭。在唱或念白時,必須依著節(jié)奏的緩急把字的頭、腹、尾三音之間的距離(尺度)分配合適,才能恰到好處。如果不掌握這個規(guī)律,那就不是“咬死字頭”就是“咬掉字尾”。這樣就非常難聽。字分頭、腹、尾的唱法,適合于慢尺寸的唱腔(如三眼、原板等);對于快尺寸的唱腔(如快板、快流水等)就只要把字唱清楚就行了。
五、關于尖團字
什么是尖團字?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它就是“中州韻”的代名詞。尖團字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有韻書的記載而言)。中州是指河南省地,古為豫州。因它地處“九州”之中,故有此稱。河南大部分地區(qū)語言對于尖團字分別的非常清楚,京劇在咬字方面,是注重分別尖團的。京劇界的老前輩陳彥衡先生曾作過比較明確的解釋:“梨園教授戲曲,以尖團字、中州韻為不二法門?!庇终f:“唯河南土語尖團分明,如中州的前乾、劍箭、修休之類無一混淆,故謂之中州韻,是仍指尖團而言耳”。京劇界向來就有一種說法:“唱京劇如果不分尖團,縱然唱的再好,也算美中不足。
其實尖團字可用注音字母分別出的。下面就來談一談:
凡用z、c、s三母結合i、ü拼出的字音為尖音;凡用j、q、x三母結合i、ü拼出的音為輕團音;zh、ch、sh三母拼出的字音為重團音。
要把尖團音念準,必須把“z、c、s、j、q、x、zh、ch、sh”等九個字母的音念準。如z、c、s三母(拼尖音字)舌頭抵住牙齦與上門齒間,由齒縫塞擦發(fā)音。j、q、x三母(拼輕團字)念時舌頭不可觸及任何部分,唯舌面略微貼近硬顎。念zh、ch、sh三母時(拼重團字)舌葉翹起,頂住前部硬腭,切不可前伸觸及上牙齦。這樣聯(lián)系九個聲符,一定把舌頭聯(lián)系的伸、縮、舒、卷,隨心所欲,這樣,對于尖團的發(fā)音,就不會再有問題了。
六、關于字的清濁音
漢字分“清、濁”音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韻學家所稱的清濁音,一種是戲曲家所稱的清濁音。前者系就字的音階高、低、輕、重來作區(qū)別的。因這與戲曲無關,就不來說它?,F(xiàn)在只就戲曲家所稱的清濁音談一談。戲曲家所成的清濁音,系字頭“送氣”與“不送氣”而言的。這與音階高、低、輕、重完全無關。凡出聲無須送氣的字謂之“清”;凡用力氣向外推送的字謂之“濁”。如按注音符號來說,b、m、d、n、l、g、j、zh、z、i、u、ü各母為清;p、t、k、h、q、x、ch、c各母為濁。還有一種叫“次濁”。因為它并無相對的“清音”,而它的音吐又介于清、濁二者之間,一方面與清音相似,卻又含有一部分送氣的意味,另一方面與濁音近似,卻又無須用氣力向外送。如按注音符號來說,Sh、r、s、k、f五母都屬于“次濁音”。
比如:“王(uang)、吳(u)”二字為清音:“黃(huang)、胡(hu)”二字為濁音。在北方人都能念的很準,而南方有些地區(qū)的人就分不出來了。他們把“王、黃”二字都念成了“王”音,把“吳、胡”二字都念成了“吳”音,一律念成了清音,這是不對的。分別清、濁還有一簡單而又有趣的方法。就是用一張紙,擋在口前面,口與紙相距二、三寸遠,念b、m、d、n……清母時,紙就不會動;如念:p、t、k、h……等濁母時就回被氣吹動,不妨一試,清濁立辨。
我們平常說話的字音,如果不分清清濁而發(fā)音,已經(jīng)夠難聽了。若是戲曲演員不分清濁而發(fā)音,那就格外刺耳。我國的漢字讀音,本來都是可以分清濁的。但是有些演員往往把它忽略了。在他們口中最易犯清濁不分的字,這是他們誤解“噴口”的用法所致。例如:
(1)《空城計》的孔明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句中的“本”字乃系清音(běn),有些人競把它唱成了濁音(pén)。
(2)《碰碑》的楊繼業(yè)唱:“嘆楊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句腳的“?!弊直鞠登逡簦╞ǎo),有些人也把它唱成了濁音如“泡”字音(páo)。
由此可見清濁與唱戲關系的重要,所以我們就不能忽視它。
由分析清濁就連帶地要談到所謂“口勁”與“噴口”的問題了。
所謂“口勁”,就是按照字的發(fā)音部位,用力發(fā)出,如:商字發(fā)音的部位在舌,則用力在舌,“宮”字發(fā)音在喉,而用力在喉。每個字按喉舌齒牙唇五音的發(fā)音部位用力發(fā)音即可。一個字出口,要好比“槍彈出膛”、這就是所謂的“口勁”,也就是咬字的工夫。
關于“噴口”,并不是在任何字的發(fā)面都可適用的,它僅僅適用于“羽”音的重唇濁音,就是“p”母,與輕唇次濁音的“f”母所拼的字。這兩個聲母所拼的字在唱或念都是非用“噴口”出音不可。否則,濁音聲母的一點鋒芒就不能顯露出來,那也就是不成其為濁音了。現(xiàn)在就“p、f”兩個聲母找兩句唱詞來說明以下。
《失空斬》的孔明唱“兩國交鋒龍虎斗,各為其主統(tǒng)貔貅?!鄙暇渲械摹颁h”字(feng)系輕唇次濁,下句中的“貔”字(pi)系重唇濁音。這兩個字都應該用“噴口”唱出,只分一輕一重而已。
(3)《楊門女將》當中的佘太君唱:“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句中的“碰”字(peng)正是個濁音噴口字,有的演員就是依照正確吐字規(guī)律唱為“噴口”的,不但字音有力,似乎可以擲地有聲,而且表現(xiàn)出佘太君慷慨激昂的傾訴楊令公當年為國盡忠的心情,感人肺腑。
京劇界老前輩陳彥衡先生曾談過練習“噴口”的方法。他說如果對著蠟燭唱“官封到武鄉(xiāng)侯執(zhí)掌帥印”(《空城計》孔明唱詞)的“封”字時,嘴勁強的可使燭光搖晃。
七、關于上口字
“上口字”是京劇中的一種字韻名稱。簡單的解釋,就是在京劇的唱念中所有的字音,凡不同于北京語音的一律叫做“上口音”(也可稱為上韻字)。上口字的音系來源很多,其中既有“古音”也有地方語言,雖然它的來源龐雜,但是經(jīng)過百余年來,許多前輩藝人在不斷地研究與實踐中精練的選用,至今已經(jīng)成為京劇在唱念中的一套有規(guī)范的字音了。
上口字與北京字音有什么不同的情況呢?比如,在北京音中,“箭”與“劍”,都沒有什么分別,但在京劇的唱念中(指韻白)就有“上口”與“不上口”的區(qū)別了?!爸弊稚峡凇皕hi”(執(zhí)衣切),“之”字就不上口,仍讀北京音; “出”字上口讀為“chü”(癡迂切),而“觸”字不上口讀北京音“chu”; 而“書”字上口讀為“shü”,而“梳”字不上口,讀北京音“shu”:“日”字上口讀為“ri”,而“吃”字上口讀為“chi”,“失”字上口讀為“shi”,“熬”字上口讀為“yao”(不上口為幺),“如”字上口讀為“rü”,“階”字上口讀為“jiai”,“娘”字上口讀為“niang”,“賊”字上口讀為“ze”,“白、百、伯、北”四字上口為“be”,“河、何、和”三字上口為“hue”,“更”字上口為“jin”,而念白“看衣更換”的“更”字應讀“gen”音,“卻”字上口為“qie”,“矛、貓”二字上口為“miao”(音苗),“主”字上口為“zhü”,“說”字上口為“shüe”“住”字上口為“zhü”,“渴、瞌”二字上口為“kue”,而“克、刻”二字上口應仍讀為“ke”。
總之上口字很多,不能一一列舉。請同志們在學習唱腔時,注意名演員吐字發(fā)音,對于“上口字”就能逐漸知道的多了。
八、關于倒字飄音
“倒字”與“飄音”是唱京戲吐字不正、發(fā)音不準的一種缺點。
“倒字”只限在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方面不準確的都謂之“倒字”。所以要懂得四聲的念法,如果大家都學習了“四聲”的念法,在唱戲或創(chuàng)新腔時,就會顧到字的聲調,不讓“字音就腔”,那么,“倒字”的毛病就不至于發(fā)生了。
按“飄音”的范圍包括很廣。凡沒有依照京劇界傳統(tǒng)吐字、收韻、歸音的規(guī)律而濫發(fā)出來的音,就叫做“飄音”,俗稱“pir”音(飄的正音為“piao”,故意把他說成“pir”用來形容讀音不正)?,F(xiàn)在用八句話來說明飄的聲音范圍:陰陽不辯,尖團不分,五音不準,四呼不純,上口不穩(wěn),轍韻難尋,清濁含糊,都算飄音。
九、關于十三轍
唱戲必須“歸轍”,就好比火車必須循著軌道前進是同樣的意義。如果不懂得“轍口”就不知道如何“歸韻收音”,也就不可能達到“字正腔圓”的理想。所以唱者必須掌握十三轍,使它在歸韻收音方面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十三轍就是:1言前轍;2人臣轍;3中東轍;4江陽轍;5由求轍;6搖條轍;7故蘇轍;8梭波轍;9捏斜轍;10發(fā)花轍;11懷來轍;12衣齊轍(齊讀北京音“欺“);13灰堆轍。這十三轍的名目原系從前的人隨意摘取對“迭韻”字組成的,除了每兩個字取相同韻之外,并沒有區(qū)別的意義。
十三轍的名目雖然不多,但初學韻轍的人往往不易記取。于是京劇界的老藝人曾用十三個單字組成兩句話來代表它。就是:“東西南北坐,巧佳人扭捏出房來”?!皷|”是中東轍(ong韻),“西”是衣齊轍(i ü韻),“南”是言前轍(an韻),“北”是灰堆轍(ei韻),“坐”是梭波轍(o e韻),“巧”是搖條轍(ao韻),“佳”是發(fā)花轍(a韻),“人”是人臣轍(en韻),“扭”是由求轍(iu韻),“捏”是捏斜轍(ie韻),“出”是故蘇轍(u韻),“房”是江陽轍(ang韻),“來”是懷來轍(a i韻)。只要記住這十三個單字,就可以聯(lián)想出原來的十三個道轍名了。
戲曲的唱詞都是按轍口編纂的,一般說,一段唱詞都是一道轍口,不管是二二三的七字句,或是三三四的十字句,甚至十幾個字的句子,壓韻腳的字都是一個轍口,上句是仄聲,下句是平聲。原則上翹三不翹四,跟作詩基本上一樣,這樣寫的戲詞才能便于演唱,否則就不順口難唱。例如:《望江亭》劇中的四平調和后邊的搖板、原板等二黃唱詞,都是“言前轍”(an韻);西皮南梆子唱段也是“言前轍”。又如老生戲《空城計》中失街亭一折西皮原板唱詞“兩國交鋒龍虎斗,..和后的一段搖板都是“由求轍”(iu韻);到《空城計》一折中又變?yōu)椤叭顺嫁H”(en韻)。
下面講一下如何按轍口韻收音。如下表;
轍口 歸韻 收音 收音法 收音方法說明
懷來 ai 衣 展輔 口之兩旁為輔,凡字吐出,展開兩輔如笑狀,以收其音。
灰堆 ei 衣 展輔 同上
腰條 ao 喔 斂唇 將口形做半開半閉狀
由求 iu 烏 斂唇 同上
言前 an 恩 抵顎 用舌端抵住上顎收音
人臣 en 恩 閉口 在收音是將口唇微閉
江陽 ang 哼 穿鼻 將字的尾音收入鼻中
中東 ong 哼 穿鼻 同上
發(fā)花 a 不收音 直喉 直出無收
梭潑 e 同上 同上 同上
衣齊 i 同上 同上 同上
故蘇 u 同上 同上 同上
捏斜 e 同上 同上 同上
從上表看出十三轍中有八個轍收音,五個轍不收音不需按歸韻收音的。而需要歸韻收音的八個轍中,其最后歸韻收音的韻母也只有衣、喔、烏、恩、哼五個。下面簡單地把十三轍吐字歸韻的要領逐一加以說明,以供練習歸韻時參考。
“懷來、衣乞”兩轍歸韻都是“衣”。一般說“衣”在歸韻收音時,當然也不宜過分靠前。同時歸韻收音時,最好要保持較高的部位。如果落入喉頭,聲音就容易偏低。歸韻收音后口腔應成半開狀態(tài),不能全部閉住。
“搖條、由求”兩者歸韻歸韻都是“烏”,但基本上一樣。“由求”收時應輕些,“搖條”則可重收。收聲歸韻時,氣息只宜回收不宜外推,聲音最后落到嘴邊。收音以后不能留有余音。唱這兩種轍時,口腔均不一張的過大,以防變音,用力時在唇而不在喉。
“言前、人臣”兩轍的歸韻收聲是半鼻音,有的叫前鼻音,歸韻在“安”、“恩”。歸韻時的氣息宜緩緩向前推送,直致舌尖舔到上牙齦為止。鼻腔和口腔均不能留有余音。為了字的共鳴和聲音通暢,有時在前半截可以借用一點后鼻音的方法和感覺來唱。不必在一開始就拼命擠在前面,擠的扁扁的使聲音出不來。只要別忘記在歸韻時向前推送,舌舔上牙齦把聲音截住就行了。
“江陽”轍歸韻為“昂”,是全鼻音,又稱后鼻音。歸韻收聲時,要防止將字腹開的過大而成“啊”。要把鼻腔部分松開,使氣息回收時緩緩進入鼻腔,最后把嘴閉上在鼻子里出“哼”字的韻母的聲音。但這所占的時間一般不宜太長,除非特殊情況下把它作為特殊手段時才較早地歸到“哼”的韻母收聲。如傳統(tǒng)戲中的花臉及花旦,由于行當和任務的特點,在唱后鼻音字時(唱京音京字)間或提早歸韻,歸后繼續(xù)耍腔。
“中東”轍歸韻也是用全鼻音(及后鼻音),收音歸南方字“翁”。根據(jù)京劇傳統(tǒng)的唱法,必須使聲音深入鼻腔半入口腔,才有滿口的感覺,也才有較大的共鳴,并且這樣可以防止字音全入鼻中而成鼻音或改變字音。當歸韻時,氣息回收后,要使“翁”音急入鼻腔,并可以在鼻腔里保持瞬間,當然不能過長。楊寶森先生在唱《洪羊洞》二黃原板中的“空、東、重、朧”字時,這種感覺最為突出。
至于五個不需要歸韻的轍口,只要把字腹的口型保持不變,直到聲音停止就可以了。這是個基本要求。即使有韻尾的字,在唱的時候。字腹的口形也不能隨意變動,否則會影響字的完整。
再談一下“收聲”。一般談歸韻收聲是一回事,但如果嚴格的講,或者從前面所分析的歸韻的意義上講,它們還是有所不同的?!皻w韻”就是咬準咬清字的最后一個韻料,而收聲除了歸韻的含義以外,它還包括著一個聲音停止的問題。京劇里關于聲音的停止有許多的不同法則。比如說,在咬字歸到字尾韻母之后,聲音是猝然而止呢,還是逐步減弱,而后將聲音停止?長腔慢速時,可以逐步減弱然后停止。在短腔慢速時,京劇里有兩種辦法收聲。一種是用嘴一邊并攏,以便用氣往回收的辦法收聲。另一種是將嘴邊一邊并攏,以使用氣往回收的辦法收聲,并在最后稍稍給人一點停止的剎那,口氣和氣息配合著使勁并攏,形成一種收聲的勁頭。在短腔快速時,則字的并合時間加快,但這過程不變。程硯秋牛生就常常使用這種辦法來收聲。故收聲之時,尤其注意扣住口型,不使松動,猶如寫字之法,每筆必有一定的技巧,直至聲音的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