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布深入學習法
“六布深入學習法”
就應運而生了:時常反思、名師學習、主題閱讀、刻意練習、知識體系、以教為學。脫離原有的被動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里,這“六布”也是我教學理念的“外環(huán)”,屬于學習的技法,接下來的三篇文章,我會給介紹學習的內(nèi)環(huán),也就是學習的心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
1.1.?總結我的這個學習的歷程,有以下幾點:
1、最開始我學習成績差,主要的因素是貪玩,不愿意學習,也不寫作業(yè),上課不聽課,跟父母頂嘴,也不知道為啥要學習,總結來時就是態(tài)度有問題
2、后來因為一些因為態(tài)度好轉了,知道為啥學習了,學習動力也有,上課也知道聽了,作業(yè)也獨立完成,但是聽課幾分鐘就會走神,寫作業(yè)一會兒就想出去玩一下,這方面的習慣還是不好,最開始別別扭扭的,總結來說就是習慣問題了,比如有些孩子寫作業(yè)拖拉,起床不按時,要叫很多遍,鞋子襪子亂扔,這都是習慣問題
3、經(jīng)過幾個月,上課也認真聽了,預習也好好完成了,作業(yè)很認真,但是英語就是學不上去,態(tài)度沒問題,習慣也沒問題,這就是能力的問題了。
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內(nèi)環(huán):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
只有三位一體進行解決,才能讓我們在學習的路上達到更高更遠。
接下來,我就會給大家逐一講解這三個方面。
?
關于學習的要素,眾說紛紜,有兩要素、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等諸多說法,比較權威的是三要素說。學習三要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條件和學習方法。
一般來說,學習動機主要包括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好奇心、自尊心、好勝心、進取心、責任感、使命感、感恩意識、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外部壓力和外部引力等因素。這些都類似機動車引擎,另有一個點給力,動力就不會缺乏。
學習條件主要包括身體發(fā)育、心理發(fā)展、智力發(fā)展。智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等。加工學校教育、社會風氣、人際關系、良好習慣、陽光心態(tài)、自信心、意志力、抗挫力、思維整合、誠實善良。木桶理論說,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部分。在學習條件的個人因素中,只要找到短板,將短板補起來就行了。有些學習條件也包容著學習動機。
學習方法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學習方式,包括實踐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讀書學習等等。二是學習策略,包括學習中的目標管理、時間管理、過程管理、習慣管理、總結反思等。三是學習技巧,包括預習、聽講、提問、筆記練習、考試講學等。
三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學習動機,孩子就可能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會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無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到青春期時就會叛逆起來,到大學后就會墮落下去。但是只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而沒有必要的學習條件,學習可能無法完成的效率,嚴重時會導致心理疾病。
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也具備了必要的學習條件,若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就會陷入那種學習很刻苦,成績卻不理想的狀態(tài)。解決為什么學比怎么學重要得多。當一個人不知道為什么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是沒有任何動力推動去他做這件事情。
有個孩子整天被媽媽催著上學,有一天他突然說,我實在不想上學了,你整天說做飯辛苦,那以后你去上學,我來為你們做飯得了。學習動機的重要作用,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當屬于學習的牛鼻子。
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少年養(yǎng)志,成人養(yǎng)德。中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孩子遠大志向的關鍵期。常言道,獵人進山,只見獵物,藥師進山,只見藥草。孩子有了夢想,就像獵人瞄準了獵物一樣。夢想能讓孩子的愿望更加明確清晰,能給孩子力量,使孩子更加有使命感,使孩子精力高度集中,發(fā)掘孩子最大的潛能,也能使孩子越來越優(yōu)秀。
蜜蜂忙碌一天,人見人愛,蚊子整日奔波,人人喊打。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沒有目標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標的人生叫航行。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睡覺,因為他不知道要去哪里。有目標的人睡不著,沒目標的人睡不醒,因為他不知道起來去干什么。有目標的人在感恩,沒目標的人在抱怨,因為他覺得全世界都欠他。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測試,在大街上,迎面一位美女騎車而過,然后問身邊的這位女士穿的是什么顏色的鞋子。絕大多數(shù)人都答不上來,甚至包括女鞋經(jīng)營者和設計者也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鞋子上。又有一位美女過來,此時告訴身邊的人,請留意一下對面那位女士的鞋子,然后再問鞋子的顏色,結果答對率是100%??梢?,目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燈塔,理想是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我校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原來的成績在班上是倒數(shù)十名。在那里的飛行員體檢通過后,心中的夢想一下子明朗起來,學習動力大大加強,加班加點地學習,在期末考試中成績提升為班前五。人有一個無法改變的屬性,那就是總是干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面對香蕉和金條,猴子會選擇香蕉,而不會選擇金條。因為猴子不知道一根金條能買很多香蕉人知道。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為什么要讀書?我認為讀書有三種境界,一是物質境界,二是精神境界,三是道德境界。最低的境界,是獲取物質,讀書的目的無非是考大學、找工作賺錢。
讀書暫時富,窮不讀書永遠窮,富不讀書,富不長久,窮不讀書,窮根難除。為什么要工作?為什么要賺錢?是不是只要有了錢,人生就幸福了?有錢的人是不是就不讀書了?那為什么俞敏洪、馬云每年還要讀那么多的書?為什么富裕的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讀60本書,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讀45本書,而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只讀1.5本書呢?即使是物質經(jīng)濟的讀書,我們?yōu)槭裁匆⒆尤プ鲆粋€掙錢的人,而不讓孩子去做一個值錢的人呢?
讀書乃人生的真諦所在,人生因讀書而氣象萬千。人有兩個長相,一是物質,二是精神。物質長相由父母遺傳,精神長相由讀書決定。人們常說,15歲以前的長相是父母決定的,15歲以后的長相是自己讀書流露而來的,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希臘最偉大的帝國統(tǒng)治者亞歷山大身高一米五,拿破侖一米五六,鄧小平一米五七,魯迅一米五八。他們并沒有因身材矮小而被人嘲笑,因為他們的精神長相非常高大。
常有人問,為什么要讀書?很少有人問,為什么要吃?我說,吃飯是為了維持物質生命,讀書是為了維持精神生命,沒有為什么。吃飯是為了更好地吃飯,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讀書。日本原首相小泉純一郎說,壯而好學,老而不衰,老而好學,死而不朽。楊絳先生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最高境界的是道德境界,是更高級的精神境界。圣人有曰:讀書源于慈悲,并解釋說,別人有疑難請教你,你卻幫不了別人,你能說自己慈悲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空有慈悲心腸,沒有慈悲能力,算不上真正的慈悲。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和毛澤東的為人類的解放而讀書,當屬于最高境界讀書。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地樹立遠大的、美好的、無私的夢想。
沒有行為支撐的目標叫幻想,有行為支持的目標叫理想。幫孩子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有很多途徑,最直接的就是康德的人生四問,一問我是誰,二問我想做什么,三問我能做什么,四問環(huán)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