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jīng)》: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總是紛爭不斷?如何保全自己?
這種高深而實用的智慧我們可以從《道德經(jīng)》第22章學得,請認真閱讀完以下內容,因為你一定能有所收獲,或者會有新的感悟!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我讀經(jīng)典】
第一句話:曲則全,枉則直
古文今譯: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
我的理解:常人所見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層。比如,我們觀賞枝葉的繁盛,卻沒有注視根底的牢固,有結實的根,才能長出豐盛的葉來,“根”不牢,很多東西也只是轉瞬即逝。
水流向遠方之時,遇到障礙會暫時繞開,不把它當回事兒,然后繼續(xù)向前流走,所以,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是筆直的,都是曲折的,因此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種子在土壤里發(fā)芽生長,遇到石頭等難以突破的障礙,會換個方向繼續(xù)生長,然后指向天空。
所以說“曲則全”“枉則直”,在“曲” 里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著”直“的道理。

第二句話:洼則盈,敝則新;
古文今譯:低洼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
我的理解:事物常在對待關系中產生,我們必須對于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
山河湖泊,因為處于低洼的地方,萬流匯集,反能水量充盈。人無論處于多高的位置,若是保持一種“洼”的狀態(tài),看到自己有所不足,以謙遜、謙下的姿態(tài)待人接物,處理事務,反能收獲更多。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huán)的道理。冬去春來,花謝花開,萬物有生有滅,生生不已。事物的凋敝,也意味著新事物的悄然產生?,F(xiàn)在人們常說“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也是此理!
所以說“洼則盈,敝則新”,凡事不要只看到眼下的狀況,在“洼”與“敝”的表象之下,也往往蘊藏著“盈”與“新”。

第三句話:少則得,多則惑。
古文今譯: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我的理解:很多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jīng)歷:當必須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某一項工作任務時,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那時候不僅效率很高,如有神助,之前遇到的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所以有人建議:一次只專注于一件事情,比如走路的時候,專心行走;用飯的時候,專心吃飯;學習的時候,專心看書。除此之外,腦海里不要想其它的事情,這樣能心境平和,不會使人感到迷亂。
我們經(jīng)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現(xiàn)在有些人的身體不是餓壞的,而是吃壞的。有的公司領導,覺得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員工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事都不了了之。
有一個成語叫“貪多嚼不爛”,常人都認為自己聰明,認為我的能力無限,所以一時貪多,結果越來越困惑。所以說“少則得,多則惑”。

第四句話: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文今譯: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夸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
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我的理解:山河湖泊,因為處于低洼的地方,萬流匯集,反能水量充盈。世間萬物,循環(huán)往復,事物的凋敝,也意味著新事物的悄然產生。就是說,事物常在對待關系中產生,懂得把握負面的一端,更能顯現(xiàn)出正面的一端。

所以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庇械赖娜藞允剡@一原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氨热纾盐蘸秘撁娴囊饬x,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又何需去與人爭呢?“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此,那天下就無人與自己爭。
可常人對于事物的執(zhí)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貪圖眼前的喜好,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于張揚顯溢,因而引起無休止的紛爭。求全之道,莫過于“不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嗎?歡迎評論區(qū)交流,我們一起學習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