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98火箭筒:生錯了時代的“屠龍寶刀”

最近新的無后座炮的傳聞可謂是愈演愈烈,有關PF98 120mm火箭筒去留的問題也逐漸升溫。其實這款武器從服役之初開始,就一直飽受各種爭議。它的支持者認為,PF98是現(xiàn)役口徑最大,破甲能力最強,射程最遠的火箭筒,同時完美替代舊的78式82mm無后座炮,值得繼續(xù)裝備;反對者則認為,PF98對比同等量級反坦克導彈(如紅箭8)全方面落后,重量又比PF89式一次性火箭筒大得多,占用編制,因此不如淘汰,反坦克部隊配備反坦克導彈,一般部隊則改成一次性火箭筒。兩派在軍事論壇爭論了15年,誰也說服不了誰,恐怕在這次換裝最終落地之前,這種爭論還會繼續(xù)下去。那么,到底PF98是“服役即落后”的武器,還是一款“理解出了偏差”的武器呢?今天讓我們來簡要講講PF98的前世今生。
老規(guī)矩,我們從PF98的需求端和供給端進行分析,然后根據(jù)目前環(huán)境做一個總結。

PF98的定位——有效加強單兵分隊對抗蘇聯(lián)T-72系列坦克的機動反坦克武器

需求端:正常作戰(zhàn)距離擊破T-72BV坦克
在配備PF98式反坦克火箭筒以前,我國主要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分為兩類:北方步兵班持有的69式火箭筒(蘇聯(lián)RPG-7仿制型,占用2人編制)以及營、連級的78式82mm無后座炮。這兩種武器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都有不俗的發(fā)揮,而且因存量較大,一直在我軍服役到2010年以后才徹底退役(78式82mm無后座炮參加過唐家山堰塞湖阻塞體的爆破,69式火箭筒和67式手榴彈一直服役到軍改以前)。不過,到了1980年代,隨著T-72坦克大量配發(fā)蘇軍,中國部隊的反坦克壓力驟然加強,部隊急需一種能夠擊穿T-72A、T-72B和T-72AV/BV系列坦克(蘇聯(lián)解體前中蘇邊境沒有T-64和T-80)的反坦克武器。因此中國新的反坦克武器自然是以1986年開始服役的T-72B/BV坦克作為標準。


1985年,蘇聯(lián)軍隊結合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的經驗,開發(fā)出了T-72B這款劃時代的坦克。長期以來,T-72一直被認為是昂貴的T-64/80的劣等替代品,價格也僅有20萬盧布(T-64B在1978年達到可怕的55萬盧布,約合120萬美元,堪比M60A3和XM1坦克各一輛),但在1985年T-72B上,一切得到了改觀。首先T-72B炮塔用上了“刀片”NERA裝甲系統(tǒng),外觀變得非常圓潤,美軍外號“超級多莉帕頓”(這位女影星可以百度);其次,T-72BV裝載了蘇聯(lián)第一代爆炸反應裝甲接觸1型,外觀有些像穿了魚鱗甲的“鐵浮屠”。獲得自身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兩者加持后,T-72B本體炮塔對抗破甲彈就可達到驚人的600mm,車體首上也達到了500mm,而加裝接觸1后更可以抵消掉破甲能力300mm的RPG-7反坦克火箭彈。這套組合在車臣、東烏克蘭迎接了戰(zhàn)火的洗禮,在當?shù)匚溲b的RPG和反坦克導彈轟擊下,平均都頂住了8枚破甲彈的打擊。這樣一來,無論是69式火箭筒還是78式82無(破甲能力都在300mm-400mm左右),都無法撼動T-72B的正面裝甲,中國新的反坦克武器必然要以打破T-72BV為前提條件。

供給端:反坦克火箭彈是解決重型裝甲目標最理想的選擇
在指標定為擊破T-72BV后,擺在設計師面前的破甲彈設計就一目了然:串聯(lián)式戰(zhàn)斗部破甲彈。串聯(lián)式戰(zhàn)斗部主要用于抵消接觸1反應裝甲的沖擊波,主裝藥負責打破后面坦克本體。根據(jù)破甲彈的破甲深度和藥罩直徑的理論,在炸高、藥罩均勻程度、爆炸同軸度、藥罩密度等所有的條件都吻合最優(yōu)水平時,破甲彈理論最大穿透距離是藥罩直徑的7倍。再考慮到破甲彈射流穿孔較小,為了取得足夠的后效,射流長度應當大于裝甲厚度10%以上。換句話說,如果想正面打穿抗破600mm的T-72B(假設爆炸反應裝甲已被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的前部引爆)正臉,理論上破甲彈藥罩最小值也得突破100mm,因此中國選擇了120mm口徑,以確保一定的冗余。

破甲彈的口徑定下來了,但它的質量和尺寸也明顯比起過去僅有82mm的無后座炮炮彈和69火箭彈大得多。這樣一來投送也變得麻煩起來。如果采用美國M40 106mm無后座炮那樣的設計,其整備重量會突破200千克,是78式82無的6倍重量,只能選擇車載。而車載的話,就不如使用紅箭8反坦克導彈了。因此中國權衡之后,決定采用120mm的大口徑火箭彈的模式研發(fā)這種步兵機動反坦克武器。

因此,在中國軍工人的努力下,攜帶串聯(lián)式戰(zhàn)斗部,能擊穿T-72BV的120mm火箭筒最終在1998年服役,就是我們看到的PF98火箭筒。




PF98火箭筒發(fā)射筒6.8千克,破甲彈6.3千克,多用途彈7.5千克。原本列裝在連、營火力排的火箭班,替換了78式82無后座炮。在實際使用中,通常是2-3人為一組使用,1名發(fā)射手背負發(fā)射筒本體和瞄準具,兩名彈藥手各自背負2枚火箭彈,如果是連、營級還需要攜帶三腳架。后來,隨著我軍機械化提高,在現(xiàn)在的我軍中型旅的乘坐08式裝甲運輸車的裝甲步兵班里,PF98的3人組改為1名射手、1名彈藥手和1名持有95式步槍的步槍手(負責警戒),構成一個完整的3人火力組。


但是,這樣一種看似非常具有性價比的武器,卻在出來后迎來了極大的爭議,存廢之爭爭論不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它遇上如此的局面呢?

PF98的尷尬:蘇聯(lián)解體后全球“去坦克化”導致無坦克可反

1991年,蘇聯(lián)轟然倒塌。伴隨著《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簽署,蘇聯(lián)50000輛坦克大多化為廢鐵。同時,由于蘇聯(lián)不復存在,中國和俄羅斯也恢復了良好的外交關系,黑龍江畔已經不見互相對準的炮口。這樣一來,原本以T-72BV為主要敵人的PF98式自從誕生起就面臨“無龍可屠”的尷尬境地。
PF98的尷尬是多方面的。第一,它的破甲能力雖然能夠打穿T-72BV以下所有的蘇聯(lián)坦克,但對于最先進的T-72B3,T-90A,M1A2等坦克來說,最大破甲能力800mm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實際上這里折算了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抵消接觸1的200mm破甲能力,單獨120mm藥罩主裝藥破甲能力在600mm-650mm)并不頂用(現(xiàn)代坦克普遍防破甲彈能力可達1100mm以上);第二,雖然最大射程達到了800米,但是這是對抗早期只有光學瞄準系統(tǒng)的蘇聯(lián)坦克而言,對于擁有良好的熱成像和火控計算機的三代坦克而言,步兵小隊隱蔽的再好也會被銳利的電子偵察設備在1公里外捕捉到;第三,PF98雖然有攻堅彈,但比起08式一次性攻堅火箭笨重很多,而且無法帶彈機動(必須先瞄準后裝填),對于敵方設置的較為犄角旮旯的碉堡并不靈活;最后,PF98的發(fā)射筒和備彈尺寸都過于巨大,士兵攜帶發(fā)射筒和備用彈后沒有位置可供攜帶自衛(wèi)武器,這對于未來的城市作戰(zhàn)和山區(qū)作戰(zhàn)的混亂環(huán)境非常危險。
這樣一來,過大,過重,目標尷尬的PF98式火箭筒就成了各路“公知”口誅筆伐的犧牲品。但是這把武器的設計初衷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未考慮到冷戰(zhàn)后環(huán)境的飛速改變,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當前環(huán)境下,單兵反坦克導彈和輕便無后座炮可能是最有效的組合



中國2015年以來的陸軍合成部隊改革誕生了一大批“中型旅”,雖然外觀近似于美國“斯崔克”旅,但仍然在裝備上各有千秋。我國的ZBL-08式車族相比斯崔克來講,尺寸和重量都要大于低于20噸的斯崔克,車載火力比起僅有遙控武器站的斯崔克還是要強一些,能夠攜帶30mm機關炮、外掛反坦克導彈(目前考慮到成本通常是紅箭73,但理論上可以加掛紅箭8甚至紅箭12),這使得我軍中型旅的裝甲步兵的車載火力要明顯優(yōu)于美國斯崔克旅的車載火力,因此我國發(fā)展中型旅的裝甲步兵時就不需要照搬美軍火力組的模式(美國斯崔克旅9人步兵班分為2個4人火力組,一個火力組分為組長(步槍+下掛榴彈)、班用機槍手(M249)、班用機槍副射手(步槍和額外的子彈)和技術專家(M14EBR或者FGM-148標槍導彈)),應當側重于加強火力的靈活性。考慮到我軍車載火力和支援火力已經有著不錯的反坦克實力(11式突擊車的105可以有效對抗二代坦克,未來也可能會加入輪式紅箭10發(fā)射車),本人認為可以把目前的PF98式火箭組換成一個新82無小組,把彈藥提升到4-6枚,并為組員配發(fā)自衛(wèi)武器。這樣一來,我軍下車步兵的火力的持續(xù)性和靈活性都可以比當前大幅提高,應對遭遇戰(zhàn)的能力也可以顯著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