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已成歷史-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小注

大家好,今天我們注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陳與義,在文學(xué)史里是大名鼎鼎,可是在文學(xué)專業(yè)以外知名度就急劇降低了,因為陳與義的詞流傳下來的比較少,目前僅存十八首,特別是如今來說,沒選入課本,對大眾來說基本就等于打入冷宮了。所以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9年。享年49歲。他的作品多有散佚?,F(xiàn)在較好版本有上古的陳與義集校箋。

陳與義為宋代最著名的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這個說法是宋元交際的詩人方回在他的律詩選集,瀛奎律髓,中首提到,“古今詩人,當(dāng)以老杜、山谷、后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馀可預(yù)配饗者有數(shù)焉?!袄隙抛匀皇嵌鸥?,山谷黃庭堅,后山,陳師道,簡齋,就是陳與義了。是說,古今詩人,以此四人為一祖三宗,達到這個可以被尊崇的人不多。當(dāng)然宋人特別推崇杜甫,我們今天回頭看主觀上有商榷之處。但簡齋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了。古人的書中提到別的詩人,一般以號稱,陳與義的詩稱為簡齋體,也是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大家了。
下面我們看作品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詞與詩不一樣,又稱長短句,每個詞牌名格式基本固定,所以韻腳基本也是確定的,有極少數(shù)自度曲比較特殊,以后我們會說,臨江仙的韻腳,就在標(biāo)注出的字上。
一句小注,或小序,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表達了作品的動機,時間是夜晚,地點是小閣,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已是作者晚年,經(jīng)歷了北宋滅亡,逃亡南宋,如今身已老于紹興?;貞浿谐俗陨淼纳硎?,也更有傷悼故國之感。憶洛中,自然是中國歷史中與長安并稱雙壁之一的,洛陽。
陳與義祖籍是京兆人,就是長安,今天的西安,但他出生成長于洛陽,可以說洛陽正是他的家鄉(xiāng)。一定有很多的人生回憶。經(jīng)逢國家喪亂,偏安江南,此時陳與義出任湖州太守,卜居青墩鎮(zhèn)僧舍,在今日之浙江湖州的著名景點烏鎮(zhèn),今日夜登小閣,回憶往事心生感慨,就有了這篇佳作。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午橋,即洛陽定鼎門前通仙橋。這里雖說午橋,但言外之意指的是名人,即裴度,大唐中興名臣,字中立,晚年在午橋附近建有別墅,經(jīng)常與當(dāng)時名士聚會飲酒,縱情詩歌,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等。顯然這是用裴度故事,代自己年輕時在洛陽的美好回憶。這里也不免有自比裴度的意味,我們了解一下裴度的生平和陳與義為官的風(fēng)格,會發(fā)現(xiàn)陳與義很明顯的接近裴度之風(fēng)。雖然他沒明說,但若對比裴度,多少會有相似之感。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這句就是描寫名士們聚會時的歡樂時光,通宵達旦,時光無聲就溜走了,長溝流月,月亮從升起到天明,似乎是被流水無聲的送走了,杏花疏影,杏花暗指春天,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植物的枝葉還不茂盛,有些稀疏,北方春天的夜晚,陽氣回暖,歡聲笑語我們一直樂到天明。
往事的美好令人回味。歷代詞論都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贊譽有加,稱自然而然,綺麗爽快。
可是命運坎坷,轉(zhuǎn)眼就到了下半闕的悲涼。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此詞作與陳與義去世前2年左右,說二十余年,也就是1115年前后,為什么要想起這時呢?因為這段時光他高中進士,官職主要是個教授文字的閑職,宋代又特別優(yōu)待文人,我們都可以想想出這段時光有多快意。顯然他自己也正是覺得那時是人聲最快樂的時光。然而恍然如夢,國破逃難,陳與義逃難的路線也很坎坷,他自汴梁城破,走襄陽湖南,輾轉(zhuǎn)廣東福建,最后從海上到達浙江和朝廷會和。繞了一個大圈,古人可只有兩條腿和四條腿。這一路上的艱辛想想就可知。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面對現(xiàn)實,自己還在這里站立,也令人心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今日閑暇,登上小閣,看雨后新晴。一個閑字,與上句驚字對,映對出時空變幻之感。所有的經(jīng)歷,都在閑字平靜了。閣,是四面開窗的樓,供人遠眺,藏書等。也有說建筑中有暗層謂之閣,如藏書閣。閣的本意是防止門自動閉合的門杠。而樓是指兩層以上的建筑。一般在建筑群中處于較為次要和最后的位置。這里的小閣,顯然是一處可以遠眺觀景的小樓。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用漁樵隱喻世間滄海桑田變換之感。是詩詞中的常用意向,起自楚辭,屈原的漁父。漁父中漁夫勸屈原不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一種淡薄名利出世的隱逸之感。后世如王維《酬張少府》詩云:“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還有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等。都是很典型的用法。

此詞
上下兩闕對比強烈,撫今追昔,一種強烈的時空變幻,陳與義親身體會了北宋亡國,感慨由此愈深。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里,以后有機會還會介紹陳簡齋的詩。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