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的奧秘 | 酒曲為何被稱為“酒之骨”?
在白酒領域,“曲為酒之骨”是一個共識。若將美酒比喻為人,那么曲則塑其筋骨,撐起整個身軀。
那么為什么曲對于酒如此重要?
白酒中除了水之外,在其他成分中包括約98%的乙醇和約2%的微量呈香呈味物質,這2%微量成分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白酒的風味和品質。
在白酒釀造過程中,微量成分來源于微生物消耗原料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微生物產生的蛋白水解酶、淀粉水解酶、酯化酶、脫酸酶、脫氨酶等復雜酶系,對原料中的淀粉、多糖、單糖、蛋白質、氨基酸、核酸等基質,接力或平行進行降解、合成、轉化等各種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使原料發(fā)生復雜的變化,形成醇、醛、酸、酯、酮等微量成份,不同的微生物產生不同種類和數量的酶,從而形成不同的微量成分。因此,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對白酒的風味與品質具有重要的影響。
而大曲則是白酒釀造微生物的主要來源,以曲藥為微生物載體的多菌種混合發(fā)酵生產工藝是中國白酒區(qū)別于世界其它蒸餾酒的主要特征之一。
大曲微生物對糖化、發(fā)酵和香味物質的產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白酒生產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曲乃酒之骨”足以說明酒曲在中國白酒生產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曲是由其中的微生物及其微環(huán)境組成的一個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演替對這個系統(tǒng)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曲制作以小麥為主要原料,發(fā)酵初期,大曲中的微生物數量極少,主要以孢子、單個菌體的形式存在,隨著發(fā)酵的進行,不同微生物由于生長繁殖速度不同,而導致數量存在差異,調節(jié)溫度、酸度、水分等大曲微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隨著大曲微環(huán)境的變化,某些微生物菌株逐步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其它的一些菌株開始生長繁殖,最后實現水分、酸度、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平衡,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大曲微生態(tài)系統(tǒng)。
大曲的制作原理就是最大限度地讓相關霉菌著生繁殖,“菌絲內插、水分揮發(fā)”是大曲的培養(yǎng)原理,可以這樣理解,大曲的培菌過程主要是霉菌的生長過程。大曲培養(yǎng)時霉菌的菌絲起到引水的作用(即將水分揮發(fā)),孢子起著色作用(即形成大曲五顏六色的部分)。
大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有霉菌類、酵母類、細菌類、放線菌類4大類。與釀酒有關的霉菌包括曲霉屬、根霉屬、毛霉屬、紅曲霉屬、青霉屬、犁頭霉菌。
一杯美酒,是無數微生物綜合作用,微妙合作的呈現。作為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發(fā)酵飲品的白酒,在多菌自然發(fā)酵制酒工藝和蒸餾技術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技藝和高超的水平。
參考文獻:
《大曲微生態(tài)演替規(guī)律及形成機制研究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