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帽飾在元明兩代的發(fā)展歷史:帽子的形制分類和帽頂?shù)倪m用階層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締造的大一統(tǒng)帝國誕生了。而蒙古族服飾如其國亦在中國歷史篇章上劃下了重要一筆,它具有鮮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與唐宋以來的漢族衣冠制度迥然不同。大量的實物、圖像和文獻史料表明,元朝滅亡后,其衣冠服飾非但沒有消失,還繼續(xù)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服飾產(chǎn)生影響,且這個影響還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兩代,甚至輻射到域外的高麗、朝鮮。

蒙元時代無論男女,均戴帽冠,由此足以可見帽冠在其服飾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因蒙古人認為: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岸诵校L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所以,元代服飾中帽冠是非常重要的。今天雪梨主要想說的是元代男帽制,及其在明代的延續(xù)。

?一、帽子的分類及其在元明的使用情況
1.鈸笠帽:
鈸笠帽是元代蒙古民族使用最為普遍的帽式之一,其帽體呈圓形,帽檐伸出且傾斜向下,有頂,因與銅鈸相似而得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男子都著此帽。
葉子奇《草木子》記載:“官民皆帶帽,其檐或圓?!?/p>
其實這類帽本來并無前檐,因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后特意為他改制,加了前檐,功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太陽帽。
天子所戴的鈸笠帽是最為華貴的。我們在很多傳世的元代帝王肖像畫中就能看出。
比如下圖元成宗和元文宗像,他們都頭戴白色鈸笠帽,有珠寶做的帽頂和華麗的帽珠拴住下巴,頭后垂有一塊巾布。兩位帝王還佩戴有珍珠耳飾,都扎著結(jié)辮垂于雙耳側(cè),元成宗還留了一撮頭發(fā)在額頭中間。這種發(fā)型其實幾乎就是遼代契丹人發(fā)型的翻版,因為早在蒙古還是各個大小部落的時代,遼朝已經(jīng)對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區(qū)進行了統(tǒng)治,因此他們對整個早期蒙古社會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此發(fā)型在元代大概流行了百年之久,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國人都在留。

到了明代,鈸笠帽形成了多個使用階層,多為胥吏與家仆所戴。胥吏是對中國古代各級官僚機構(gòu)中各種具體辦事人員的泛稱,他們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政治作用很大的群體,鈸笠帽被這么龐大的一個社會政治集團廣泛佩戴,其對明代社會服飾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很多筆記小說中都有記載鈸笠帽,只是他們都稱之為“大帽”。
如《拍案驚奇》中記載:“一伙青衣大帽人……乃是大主考的書辦?!?/p>
還有一個戴鈸笠帽的階層就是明代權(quán)富門下的家仆,文獻中多稱為“院子”或“家人”。
如《醒世恒言》中寫道:“這幾個朋友好不高興,帶了五六個家人上路……跟隨人役個個鮮衣大帽?!?/p>
除了胥吏與家仆這兩個階層以外,其余戴鈸笠帽多是負責傳遞文書信件的“驛使”??梢姶麾擉颐钡娜巳撼弁跬馍鐣燃壊⒉皇呛芨?,原因可能是鈸笠帽帽檐寬大,可以遮陽避雨,方便這些人群在外勞苦奔波吧。

繼志齋《重校琵琶記》 插圖(右)
有一種鈸笠帽的特殊形式,在文獻中也被稱為“大帽”,它的帽檐是平直的。這種特殊的鈸笠帽在元代墓葬中多有發(fā)現(xiàn),而且其一直延續(xù)到了明代。根據(jù)元明時的各種考古和文獻記載,這種形式的大帽多為上層社會所用,甚至在明代,大帽已然成為官員的代名詞??赡苁且驗檫@種寬大的帽型在外形上看起來威風凜凜,所以深受上層階級青睞。
如明后散曲家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曾作有:“涼衫大帽妝朝奉,搭連包肩后聳倒?!?br/>
2.瓦楞帽
瓦楞帽呈四方形,上窄下寬,多有帽頂。這種帽子多用細藤或牛馬尾編成,經(jīng)久耐用。
元代的蒙古族很多都戴這種帽子,其中多為中等階層官吏,帽式有高低寬窄,往往鑲珠戴玉,以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層的優(yōu)越。很多古代書籍的插圖都反映了元代官吏外出作客時,自己的瓦楞帽由一個小奴隸侍仆在旁手持保護著。如日用百科全書型的元至順年間的刊本《事林廣記》的一幅插圖上顯示了兩個玩“雙陸”棋盤游戲的蒙古族官吏和旁邊的兩個仆從,其中一個官吏的瓦楞帽放在座位旁邊,而另一個官吏的瓦楞帽則由在旁戴鈸笠帽的小仆從恭敬托持著。

入明代以后,瓦楞帽仍然存留于漢族人群中,嘉靖初生員戴之,后民間富者亦戴。
在現(xiàn)存的明代寺觀壁畫和繪畫中我們往往都能夠看到瓦楞帽的蹤跡。而明代文獻中也有對瓦楞帽的記載。
如:徐復祚的《投梭記·折齒》:“大姐只下機來道個萬福,小子就送一百個瓦楞帽兒?!?br/>
《金瓶梅詞話》第八回:“慌的王婆地下拾起來,見一頂新纓子瓦楞帽兒,替他放在桌上?!?br/>
《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見外邊走進一個人來,頭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br/>

二、奢華帽頂在元明貴族間的使用情況
元代男子冠帽的最大亮點就是它的帽頂,即帽子頂端的裝飾物。主要流行于蒙古貴族間。
《南村輟耕錄》有這樣的記載:元成宗大德年間有本土巨商賣給官府一塊產(chǎn)自回回的大紅寶石,重約一兩三錢,估價為中統(tǒng)鈔一十四萬,被成宗鑲嵌在帽頂上,此后的幾代皇帝“相承寶重”,每年正旦及天壽節(jié)大朝賀等重要場合,都要戴著這枚紅寶石帽頂。在這之后,其他顏色的寶石也被相繼服用。

?據(jù)史料記載,元代皇帝有著各種各樣的帽子,都是用各種精美材料制成,上面再加以各種貴重珠寶裝飾,和衣服相配,應(yīng)著各種節(jié)令隨時更換。如冬季時天子有冬服11套,帽子則以“暖帽”為主(暖帽又名“棲鷹冠”,鷹是蒙古的族靈神,也是游牧民族英武吉祥的象征,棲鷹冠蘊含著蒙古人對鷹的特殊情感以及對鷹所擁有的力量的崇拜),夏服則有15套,帽子以各種襄珠嵌寶的笠帽為主。遇到天子高興的時候,他也會把帽子或珠寶賞給親信寵臣。
如《南村輟耕錄》卷十五記載:元朝河南王卜憐吉歹在做本省丞相時,有一天,他走到郊外,天氣炎熱,他想換一頂涼帽,左右捧著斗笠在一旁侍候,一陣風把他的涼帽吹落在石頭上,鑲嵌在涼帽上皇帝賜的那塊玉石碎了,河南王笑著說:“這都是有定數(shù)的?!辈斆娓嬖V左右侍從不要害怕。這則史料本欲說明卜憐吉歹作為丞相的度量,但同時其也給研究元代帽制提供了資料,卜憐吉歹的這個帽頂玉石就是皇帝所賜。

相反對于平民帽飾的穿戴,卻有非常嚴苛的禁止法令,如若穿戴一出范圍,必受重罰?!对湔隆分芯陀性S多十分荒謬的記載,如大德元年利用監(jiān)司官承直傳說:
“成上位新樣黑羔細花兒斜皮帽子一個,進獻上位看過。欽奉圣旨,今后這皮帽子休做與人者。與人呵,你死也!”
一個工人給皇帝做了新帽子,就不許給任何人再做,做了即犯殺頭重罪。一個大皇帝對帽子這等重視,真是歷史上少見。
大元退出中原以后,朱元璋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可事實上帽笠、帽頂、帽纓之制仍被襲用。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朝廷對官員庶民的帽頂、帽珠材質(zhì)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職官一品二品……帽頂、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品至九品……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庶民……帽不用頂,帽珠許用水晶、香木。”
帝王的帽頂則常用大塊寶石作為嵌飾。到了明中期,官員的帽子上也可使用寶石帽頂,記錄嚴嵩父子被抄家產(chǎn)的《天水冰山錄》里列有“帽頂”一項,共計三十五個,除金鑲玉帽頂一個和金鑲珠帽頂三個外,其余都是金鑲寶石或珠寶帽頂。這說明洪武初期確立的帽頂制度已不再嚴格執(zhí)行,官員可根據(jù)自身財力制作或購買各種寶石帽頂。
?


到了明后期,則出現(xiàn)了“高嵌”式帽頂,如《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來旺兒售賣的“金銀生活”有“帽頂高嵌佛頭青”。“高嵌”顧名思義,就是托寶石的柱很高,層層疊累,寶石則危立于頂端。

結(jié)語
經(jīng)歷過金元的大規(guī)模北方民族內(nèi)遷后,明代的服飾比起唐宋已經(jīng)有了很大改變,除了原本已有的傳統(tǒng)漢族服飾外,還融入了很多游牧民族服飾元素。本文以帽飾為主,羅列了“大帽”、“瓦楞帽”等蒙古族帽子從元代起直至明代,對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的各個社會階層起到的影響。
服飾雖然只是生活中一個很細節(jié)很具體的部分,但是從這一角度,我們可以窺視到整個社會的脈動。實如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言:“時裝……深刻反映著特定社會、特定經(jīng)濟、特定文明的特征?!币嗳缑饔菔仉S所言:“服飾在人,其事若小而所系甚大?!?歷史就像一件完整的衣服,各個朝代就像一塊塊碎布頭,一定要把它們拼接起來,才能了解整個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脈動。同理,研究服飾文化也不能只割裂一個朝代來看,它是傳承的,延續(xù)的。因此研究元代帽飾,本文所描述只能窺見一斑,必須要上承遼金,下啟明清,才能完全厘清其發(fā)展脈絡(luò),從而更好地窺見金元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