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犁談判——晚清歷史上唯一一次以武力撐起的談判!
謹由我同大家一起來深度剖析一下這篇與中俄伊犁談判以及新疆有所相關(guān)聯(lián)的歷史資料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在哪里,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因此,人們對于滿清歷史的了解往往要比其他朝代更多一些。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樣,清朝也曾締造過屬于自己的輝煌,然而,在經(jīng)歷了“康乾盛世”的巔峰之后,清朝也開始走向衰退。到了后滿清時代,在內(nèi)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清朝徹底沉淪,由一個帝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國家
后滿清時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年代,也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最具屈辱色彩的一個年代。由于大清的腐敗無能,西方列強蜂擁而至,將中華大地蹂躪的支離破碎,而且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清在列強的談判桌前根本就毫無招架之力,永遠是一副唯唯諾諾、任人擺布的形象,也許,這是實情,但是,發(fā)生在1878年的中俄伊犁談判卻是個例外,因為在這次談判中,清政府展現(xiàn)出了從未有過的堅持,也第一次將武力變成了談判的籌碼,并最終迫使沙俄讓步。每當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都不得不想到一個人——左宗棠

眾所周知,新疆是在左宗棠的堅持下才得以收回的。可在當時,左宗棠的這個決定也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因為他的“疆防”主張與另外一人的“海防”主張背道而行,想必大家都已經(jīng)明白,那個人就是李鴻章,慈禧的心腹大臣,也是朝堂之上首屈一指的實權(quán)人物
“疆防”其實并不是僅僅指新疆,而是對陸地領(lǐng)土的一種統(tǒng)稱,而“海防”就是泛指與海有關(guān)的所有防御,水師、沿海炮臺等等。
很多人由于對李鴻章印象不好,加上左公收復新疆,因此,就對他的“海防”主張十分鄙夷,這很片面,因為我們是站在后人的角度進行評論,如果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李鴻章和左宗棠的主張都有道理。新疆是領(lǐng)土,但是,1874年發(fā)生了日本侵略臺灣之后,日本的野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李鴻章不得不對這個島國格外提防。

那清政府為什么不同時加強“海防”和“疆防”呢?直白點說吧——沒錢!維持龐大的軍隊要錢,維持朝堂正常運行要錢,維持洋務(wù)運動要錢,偏偏,那位“老佛爺”還是個愛花錢的主。因此,”疆防“和”海防“只有二選一。在左宗棠和眾多官員的堅持下,慈禧最終決定暫緩”疆防“,先收復新疆。于是,左宗棠掛帥出征
從1876年到1878年,經(jīng)過2年的努力,左宗棠平復阿古柏,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所有新疆地區(qū)。為什么伊犁沒能收回呢?因為當時伊犁地區(qū)被沙俄掌控,他們給出“代為收復,權(quán)宜派兵駐守”的理由,企圖將伊犁從中國分割出去、占為己有。

為了收回伊犁,清廷與沙俄進行了多次交涉,但都沒有實際效果,1878年10月,清廷又命禮部侍郎崇厚為談判代表前往圣彼得堡與沙俄進行溝通。崇厚根本就不是外交人才,更不懂得領(lǐng)土對主權(quán)的意義,他的外交生涯只有在“天津教案”后赴法國賠禮道歉一事,能派他去,也說明清廷人才的匱乏和庸才的普遍性了。
經(jīng)過1年的磋商,崇厚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交收伊犁條約》,條約中規(guī)定,沙俄歸還伊犁給中國,但是,中國卻要割讓其他土地給沙俄,另外,還要賠償沙俄在伊犁地區(qū)的駐軍費用將近300萬兩白銀。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連慈禧也十分惱火,一道圣旨將崇厚定為“斬監(jiān)侯”。沙俄得知清廷要處死崇厚,立即表示反對。除了讓英法進行調(diào)停外,不但向伊犁地區(qū)增派軍隊,還將軍艦拍到中國海面上進行示威。

以前,只要列強一示威,清廷肯定會變得軟弱,也正是看到這一點,列強才得寸進尺,動輒以武力相逼??蛇@次,清政府卻一反常態(tài),變得硬鋼起來:
先是命令左宗棠、劉錦棠就近從西北向伊犁進軍。左宗棠為了顯示決心,在行軍前抬著為自己準備的棺木,大有“不收伊犁、絕不回頭”的決心?!白蠊Ч兹虢敝傅钠鋵嵅⒎鞘鞘諒托陆谴纬稣鳎鞘諒鸵晾绲男袆?;

同時,清廷將曾國荃調(diào)往山海關(guān)進行增防,命令李鴻章加強津塘地區(qū)的戒備;
另外,為了抵御沙俄海軍,命長江水師進入戰(zhàn)備。時任長江水師提督的彭玉麟也做好了大戰(zhàn)的準備,他甚至打算用戰(zhàn)船滿載桐油和木材前往日本洋對沙俄海軍實施火攻;
在全面?zhèn)鋺?zhàn)的同時,中俄雙方的交涉也沒有停止。
為了安撫沙俄,清廷決定免除崇厚的死罪,派曾紀澤再次前往俄國談判。曾紀澤知道自己的使命,既要收回伊犁,還要竭力避免中俄之間的軍事沖突,最重要的一點是,將清廷的損失降到最低。要同時滿足這些要求,曾紀澤的壓力可想而知。幸運的是,曾紀澤在這次談判中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合格外交官的素養(yǎng),以少有的膽識和堅韌,在談判桌上據(jù)理力爭、毫不退讓,最終取得了“圓滿”的成績。連當時英國駐俄公使都對張居正贊不絕口:“清國通過外交取回已經(jīng)被俄占領(lǐng)的土地,曾紀澤是第一人”
為什么我要在“圓滿”兩個字上打上符號呢?按照大清的史料記載,他們稱其為“圓滿”,但是,在后滿清時代根本就沒有“圓滿”一說。這次談判雖然讓大清挽回了顏面,但依然改變不了“不平等條約”的本質(zhì),只是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大清的利益而已。

另外,英國公使對曾紀澤的贊譽雖然也算屬實,但曾紀澤在談判桌上的強硬完全是由大清的備戰(zhàn)態(tài)度支撐的,因為這次對抗沙俄時,朝堂幾乎沒有不協(xié)調(diào)的聲音,更沒有規(guī)律性地形成截然不同的兩派,而是一致對外,這在腐朽的后滿清時代是很罕見的。沙俄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才不敢在談判桌上繼續(xù)他的耀武揚威。中俄伊犁談判也成為晚清時期唯一以武力撐起的談判
從這次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泱泱中華從來不缺熱血兒郎,左宗棠、劉錦棠、曾國荃、彭玉麟、甚至包括與洋人關(guān)系一向密切的李鴻章,都已經(jīng)做好了與沙俄一戰(zhàn)的準備,他們所體現(xiàn)出來的“同仇敵愾”的氣勢,也許才是沙俄和列強們最為忌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