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著陸火星,香港高校團隊有功!南都曾專訪帶隊專家
5月15日,南都記者從香港理工大學官網(wǎng)獲悉,該校發(fā)表賀詞祝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該校校長滕錦光表示,很榮幸學校能有兩支跨學科科研團隊參與其中。據(jù)介紹,該校教授容啟亮率領研究人員共同研發(fā)了此次搭載于火星探測系統(tǒng)上的關鍵儀器“落火狀態(tài)監(jiān)視相機”。
這已不是容啟亮及其團隊首次參與國家重大工程任務。2020年12月,南都、N視頻記者曾專訪了當時帶領團隊參與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的容啟亮,他表示“十分感謝國家把這項關鍵裝置的研發(fā)任務交給我們,很高興我們不負期望”。
今年1月,南都、N視頻記者還專訪了該校校長滕錦光。他向南都記者表示,香港能夠參與國家的航天項目是非常有意義的事。香港理工大學亦將繼續(xù)投入更多資源支持航天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兩支跨學科科研團隊參與“天問一號”
5月15日,香港理工大學發(fā)表賀詞稱,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是國家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介紹,該校有兩支跨學科科研團隊參與其中,分別為火星著陸區(qū)的地形測量和評估,以及“落火狀態(tài)監(jiān)測相機”(即“火星相機”)的研制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也表示:“火星探索計劃任務艱巨,這次壯舉證明中國在深空探測方面的技術和能力。理大的科研團隊會繼續(xù)為火星探測計劃作出貢獻,并祝愿整個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p>
今年1月,南都、N視頻記者曾專訪了滕錦光。他曾向南都記者介紹,香港理工大學是香港唯一擁有國內(nèi)外太空任務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高等院校,自2010年起在國家的太空探測項目方面一直不遺余力。
“香港能夠參與國家的航天項目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一來可借此機會支持國家發(fā)展航天事業(yè),二來表示國家對我們科研能力的認同和信任,當然事實證明我們的確有能力做好這件事?!?/p>
他表示,香港理工大學亦將繼續(xù)投入更多資源支持航天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
“火星相機”對掌握巡視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至關重要
南都記者從香港理工大學官網(wǎng)獲悉,此次搭載于火星探測系統(tǒng)上的關鍵儀器“落火狀態(tài)監(jiān)視相機”(即“火星相機”),是由該校工業(yè)及系統(tǒng)工程學系鐘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啟亮,率領約二十名研究人員共同研發(fā)。

為應對火星相機的各樣技術難題及緊湊的研制日程,他們還研發(fā)出一套創(chuàng)新的“一體化的熱流防護設計、測試及質量控制方案”。
據(jù)香港理工大學介紹,火星探測系統(tǒng)由環(huán)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目標是一次過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即順利登陸火星,并同時進行軌道和地面探測。
該校參與研制的“火星相機”將搭載于著陸器外層平臺上,以監(jiān)視著陸情況、火星的周遭環(huán)境,以及降落火星后巡視器的操作狀態(tài),包括太陽翼的打開及天線的狀況。這些信息對掌握巡視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至關重要。
南都記者了解到,“火星相機”重量輕巧(約390克),然而外殼十分堅固,可以抵御穿梭地球與火星長期(超過九個月)出現(xiàn)約攝氏150度的極端溫差,及后須能在火星表面極低溫的環(huán)境下運作,并要承受相等于地球地心吸力6200倍的沖擊。此外,“火星相機”須具備廣闊測量視野(水平視野范圍和垂直視野范圍分別達到120度),同時顯著減低圖像變形的程度。
據(jù)滕錦光透露,香港理工大學已于近日成立了由該校容啟亮教授領導的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將繼續(xù)不遺余力支持更多航天技術的研發(fā),致力以科研力量貢獻國家發(fā)展。
該校教授容啟亮已多次帶領團隊參與國家重大工程
南都記者注意到,這已不是容啟亮及其團隊首次參與國家重大工程任務。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采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qū)域安全著陸。嫦娥五號此次帶回2千克月壤,取自月球風暴洋地區(qū)。
12月16日,南都記者曾專訪了容啟亮,他曾參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所用“相機指向機構系統(tǒng)”的研發(fā)。2011年起,容啟亮帶領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負責設計、制造了此次“嫦五”登月采樣使用的近距離攝影機、表層取樣器和封存月壤樣品的初級封裝系統(tǒng)。
他在專訪中向南都記者介紹,“從嫦娥計劃開始,我們國家也開始做星空探測。那時候我們香港理工大學的校長和國家航天局有較多聯(lián)系,他們知道我們有這個能力”。
此后,他的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為嫦娥三號成功研發(fā)了“相機指向機構系統(tǒng)”,后來這個系統(tǒng)也應用到了2019年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任務中。
2011年起,容啟亮帶領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負責設計、制造了“嫦五”登月采樣使用的近距離攝影機、表層取樣器和封存月壤樣品的初級封裝系統(tǒng)。
當時,容啟亮向南都記者表示,“我們十分感謝國家把(‘嫦五’探月工程中的)這項關鍵裝置的研發(fā)任務交給我們。很高興我們不負期望。”
“做航天研究,最要緊是在科研中得到知識,同時帶動國家的發(fā)展。”他說。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楊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