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只是空穴來風?
最近,華為和大眾組建合資公司的新聞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揚揚。作為國內汽車行業(yè)市場份額最高的車企,以及在國內備受各方關注的高科技ICT企業(yè),大眾和華為如果可以強強聯手,必然會對整個中國汽車行業(yè)產生比較大的震動。


華為的“不屬實”代表了什么?
根據相關的信息顯示,華為和大眾組建的合資公司將成為大眾的供應商,向大眾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系統(tǒng)和總成。
從股權架構來看,大眾將成為合資公司的控股股東,并成為出資方;華為則將作為技術IP的提供者,向大眾分享相關的軟硬件技術,甚至包括華為芯片類的IP。

此前因發(fā)表對競爭對手自動駕駛相關技術不當言論而被免去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蘇箐,也將重新出山,在新的合資公司中占據一席之地。
不過,在相關信息透露之后,華為方面以“不屬實”三個字否認了這一消息,大眾方面則并未進行正面回應。
但光就“不屬實”三個字,目前來看存在比較大的回旋空間。是大眾和華為成立合資公司不屬實,還是通過合資公司向大眾提供技術不屬實,亦或是蘇箐的二度出山不屬實,華為方面并沒有給出比較清晰的解釋。

作為在國內擁有比較大影響力的公司來說,對這種較為敏感的新業(yè)務在未正式簽字落地前,華為持有更保守的態(tài)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對于成立合資公司,尤其是如果如外界所推斷的大眾出錢、華為出IP這種模式,如何估價,怎么定價以及相關的股權,都需要經過雙方不少博弈。
華為造車:進可攻,退可守
華為和大眾成立合資公司一旦成行并不會讓人太意外,畢竟之前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中的頭部玩家——寧德時代,也和不少主機廠成立合資公司。
從主機廠的角度來說,確保自己的電池供應穩(wěn)定,對于電動車的量產來說至關重要。同理,在智能網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下,確保自己能夠了解中國本土先進的自動駕駛平臺,并能夠為旗下全部或者一部分車型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重要意義同樣不容置疑。

更何況,華為為自己的Huawei Inside技術打造了比較完整的智能網聯技術的產業(yè)鏈,從軟件到硬件,從智能座艙到自動駕駛,即使是在未來的自動駕駛AI主控芯片領域,華為都有所布局。除了Inside打包方案,華為還提供 MDC 計算平臺、毫米波雷達、ADS自動駕駛系統(tǒng)等模塊化方案。
放眼國內甚至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供應商,華為的布局和產品線都是比較齊全的。
目前,華為正與北汽、長安和廣汽三大車企基于Inside方案合作。其中,北汽極狐的HI版本已經開始上市銷售,該車在今年上海車展前的驚鴻一瞥,更是讓人對華為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充滿了期待。

除了和這三家中央或者地方國企合作之外,華為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了金康賽力斯。除了在今年上海車展上亮相的SF5外,今年底、明年初雙方合作的第二款車型也將亮相,并且將搭載萬眾矚目的HarmonyOS,至于第三款車型也正在規(guī)劃階段。據說,華為直接派駐了大量的工程研發(fā)人員在金康賽力斯重慶總部,協同研發(fā)。

以當下華為的強勢以及賽力斯的弱勢,未來,華為造車甚至都可以通過直接收購賽力斯來輕松實現。一旦賽力斯銷售無法打開局面,華為自然也可以隨時抽身,不用為銷量問題發(fā)愁。
大眾加速在國內落地先進自動駕駛技術
以大眾在國內投放的現有車型來說,無論是在自動駕駛/駕駛輔助方面,和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等企業(yè)的產品相比,擁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之前大眾在自動駕駛領域最大的投資莫過于和福特的合作。大眾向福特收購而來的自動駕駛初創(chuàng)公司Argo AI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并將旗下自動駕駛部門整體并入到Argo AI中。按照大眾的整體自動駕駛戰(zhàn)略構想來看,Argo AI應該會占據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

不過,Argo AI終究還是一個美國公司,對很多跨國車企公司來說,在國內尋找自動駕駛戰(zhàn)略合作伙伴是一個繞不開的命題。
因為中國有比較嚴格的地圖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這意味著外資車企很難將相關的測繪成果轉移至國外。而測繪成果,對于后期的自動駕駛控制的訓練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用集團就斥資3億美元重金投資了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menta,以此來規(guī)避相關測繪方面法規(guī)對通用在國內開展自動駕駛測試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

所以從大眾角度來說,通過和華為合作,將華為現成的技術直接導入到旗下車型,無疑是追趕一眾新勢力造車的捷徑。同時,這也將為大眾研發(fā)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贏得足夠的測試和部署時間。
至于是直接采購華為的系統(tǒng),還是和華為成立合資公司,都是要視大眾相關的規(guī)劃以及自身技術落地時間而定。至少在當前,無論是奧迪還是上汽大眾,和華為都有一定的合作。
從華為角度來說,如果可以搭上大眾這趟車,那華為在國內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局面將為之大改。
當前,無論是賽力斯,還是北汽極狐,在國內的品牌號召力以及產品力方面都處在一個較為邊緣的地步。廣汽和長安的項目目前還沒有落地,在之前上汽掌門人發(fā)出靈魂拷問之后,這些主機廠其實都留了一手,在引入華為技術的同時也保留自研項目的不中斷。

也許用不了多久,華為和大眾最終的合作模式就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到時候一切謎題都會迎刃而解。華為當前在國內汽車市場抓住一切機會和主機廠進行合縱連橫,就是希望成為智能網聯時代的博世,讓主機廠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