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作詞作曲——作詞篇6:金句、態(tài)度、落點

(1)金句
金句指歌詞里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能深深的觸碰到你的某一句。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相同的感受,我聽歌的時候,有些句子第一次見就完全記住了;也有些歌反復(fù)聽了很多遍后,只記住了那一句歌詞。
各人的喜好不同,即便是過去/未來的自己,喜好可能也和現(xiàn)在不一樣。我是親身感受過,別人認為是金句的句子,我覺得并不算金句。
下面分享一些我心中的金句,如果覺得它們并不特別抓你,別懷疑自己的感覺。
《我多想說再見啊》Bri:
錯愕于一個習(xí)慣本不屬于自己
才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其實是你(金句)
這句我第一次見就記住了,并且整首歌聽了許多遍之后,我還是只記得這一句。
親密之人離開了,他的習(xí)慣卻留在了自己身上。
呵,可笑的。
《JEWEL》C3:
我為了那份笑容可以付出一切
因為那是我最重要的寶物 我最重要的寶物
這兩行是翻譯,原歌詞是日文的。我不會日文,但我覺得這兩行中文很好。
思考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我喜歡的金句,是真誠動人的類型。
也分享一些充滿詩意的金句。
《富士山下》:
誰能憑愛意讓富士山私有
《青花瓷》: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這樣的句子也令我印象深刻,我覺得寫出這樣的很難。其實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不過我更喜歡前面那種簡單的真心話。句子加的粉飾多,給人的感覺就更冰冷、心與心的距離更遠。拿掉粉飾,會更有溫度。

(2)雅和俗
坦白說,我不是特別執(zhí)著于文字要高雅。像李白既能平交王侯、也能對飲乞丐,貴在意氣相投。樸素也好,艷麗也好,只要蘊含真情實意,我覺得就很好。
修辭立其誠,有時太沉心于文字技巧,就會失去真誠,變得空泛,“為賦新詞強說愁”。
但從市場歌曲的角度上來看,歌詞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文藝感,否則不會受歡迎。抓準大眾審美區(qū)間,把握雅俗的那個度,讓聽眾覺得“這歌詞真實絕了”(而不是寫的太高雅、以至于聽眾看不出它的風(fēng)流),我覺得是關(guān)鍵。
而且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毫無粉飾的話,歌詞會很難寫下去,寫起來感覺會很奇怪。如果大家有寫詞經(jīng)驗的話,可能會贊同這點,每當(dāng)不知道怎么寫的時候,就會開始吟風(fēng)頌月,“遇事不決滿天星”、“風(fēng)花雪月來相見”。因為真的很有效。

(3)態(tài)度
一般來說,一首歌的歌詞是主歌講故事、副歌講道理。
就是說,副歌是最表達歌曲態(tài)度(主題)的地方。很可能一首歌曲的名字,就是從它的副歌里摘出來的。
最常見的情況是,副歌第一句就會亮出整段副歌的態(tài)度。也有的副歌是在結(jié)尾句亮出態(tài)度。
副歌第一句就亮出態(tài)度的,比如《白鴿》:
教堂的白鴿不會親吻烏鴉
就像我配不上星空下的他
《Love Runs Out》:
I got my mind made up,?man I can't let go
結(jié)尾句亮態(tài)度的,比如《星光澄澈》:
就讓星光灑下滿紙澄澈 再一路前行
《嘉賓》:
何必要在他的面前刻意
隱瞞我的世界有過你
還有的歌,最后一遍副歌(C3)的最后一句旋律,會重復(fù)多唱一遍,給出新的態(tài)度。最后重復(fù)唱的那句旋律,如果寫不一樣的詞,可以把態(tài)度再推進一步;也可以把最后一句歌詞重復(fù)一遍。
上邊這兩首歌都是新寫了一句不一樣的。
《星光澄澈》:
就讓 星光灑下滿紙澄澈 再一路前行
別怕 總有一天星月可抵 山海也可平(旋律重復(fù)上一句)
《嘉賓》:
至少我還能夠成為那個
見證你們愛情的嘉賓
遇見你的他真的好幸運(旋律重復(fù)上一句)
但愿他會比我更愛你
總之,表達態(tài)度的句子大概就是這樣感覺。所以在副歌才適合亮態(tài)度,主歌不合適。
寫態(tài)度的時候,盡量把這個表達態(tài)度的句子,寫的范圍更廣,讓更多人能夠代入、感同身受。
比如《一點螢》:
可浮沉多少約定 只留兩抹淡去的背影
這是古風(fēng)歌,歌里的人設(shè)是兩個一見如故的知音。
雖然我不是古代人,也沒有知音。但是這句話,會讓我想起一些故人,然后感嘆,“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Love Runs Out》:
I got my mind made up, man I can't let go
I'm killing every second till it saves my soul
這里原曲是寫愛情的。
但我覺得,除了愛情以外,因其他原因而上頭的人,也完全可以代入這兩句詞。
比如正在為夢想而奮斗的人,這兩句話是完全可以代入。

(4)落點
說起落點,會讓我想起作曲里的終止式。
終止式就是到了整段樂曲的最后一個音(一般是A、C段的最后一句),聽覺上會給人強烈的結(jié)束感。
歌詞里的落點,就是每段的最后一句話(通常是副歌),給人一種這段話說完了的感覺。
落點其實是和前面說過的情緒有很大聯(lián)系。落點一定要讓情緒有釋放的感覺。
來看一首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起興,情緒低)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承接,情緒上升)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zhuǎn)折,開始激動)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爆發(fā),情緒到達頂點,然后釋放情緒)
落點就是這種感覺,副歌從第一句開始爆發(fā),到最后一句收尾、釋放。
突然感覺這四行有點像A1 A2 B1 C1...所以ABC段其實是個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有趣的。
作詞篇寫的,案例分析不如作曲篇詳細。因為我認為歌詞是真的靠感性的事,我平時不論是欣賞歌詞,還是自己寫歌詞,不會去過多的思考理論,更多的是感受它的那種感覺。比如文字的口感、詞曲的配合度,這只能去感受,沒有辦法量化。
我現(xiàn)在欣賞一首歌詞,更多的是品它的感情,而不是技巧。去感受它、理解它、看見它,看見作者想說的心里話。所以技巧一般不會讓我念念不忘。我更在意“你是誰、你愛/恨什么、你要去哪兒”,因為人本身才是最美的歌。
那么作詞篇就到此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