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民族危機嚴重。
⑵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興起(興起于山東)。
二.口號:扶清滅洋
進步性:具有愛國性質,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tǒng)排外色彩。(從這個角度看,不利于中國近代化)
三.結果:失敗,原因同太平天國。
四.意義:
⑴性質: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
⑵意義: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改革運動。
☆補充:農民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局限:
①從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目光短淺,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②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不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
③從思想上看: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的世界觀,不可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多用迷信思想宣傳和組織群眾。
④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帶有嚴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革命領導核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