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勝族」北魏大臣源賀,為什么非常受人敬仰?

武威大馬文化傳媒 NO.0067 - 西北勝族
涼州有六部鮮卑:慕容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禿發(fā)鮮卑、段部鮮卑(武威六脈段氏之一)、乞伏鮮卑。其中,拓跋鮮卑與禿發(fā)鮮卑同源,這兩部鮮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晉書五》記載:“案禿發(fā)之先,與元魏同出,‘禿發(fā)’即‘拓跋’之轉(zhuǎn),無二義也。古讀輕唇音如重唇,故赫連佛佛則為‘勃勃’?!l(fā)’從‘犮’得聲,與‘跋’音正相近,魏伯起書尊魏而抑涼,故別而二之,晉史亦承其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涼和北魏,都與涼州有關(guān),可見涼州在中古史上的不一般。
今天,大馬文化要為大家介紹的歷史人物,是南涼末代君主禿發(fā)傉檀之子,源賀。源賀本名禿發(fā)破羌,南涼滅國后前往姑臧城投奔北涼,北魏平北涼后,又去投奔了北魏。
因為禿發(fā)破羌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同族,所以禿發(fā)破羌在北魏時很受關(guān)照。禿發(fā)破羌成為了拓跋鮮卑與禿發(fā)鮮卑連接的紐帶,改姓為源。(《魏書?源賀傳》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梗?/p>

源賀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終平穩(wěn)落地?!氨钡厝拧敝坏奈菏?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收奉敕撰《魏書》時稱贊源賀說:“源賀堂堂?!碧锰谜Z出《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形容盛大、有志氣或有氣魄。
源賀能收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源賀位高權(quán)重,史書記載他“位居元輔,錄三省,兼總?cè)纸?,坐召公卿,?quán)恣日甚”。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誅殺后,源賀臨危不亂,積極扶持拓跋濬使北魏政權(quán)平穩(wěn)過渡。
因為源賀的忠義,馮太后在親臨朝政之時還特意把源賀招入麾下。這無疑說明了馮太后對“涼土才華”的重視,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源賀在北魏政權(quán)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經(jīng)歷了人生的跌點起伏,源賀活得非常通透。他是一個有著家國情懷的人,臨終之前留下了這樣一段遺言:“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吾終之后,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芻靈明器,一無用也。”

史臣曰:“源賀堂堂,非徒武節(jié)而已,其翼戴高宗,庭抑禪讓,殆社稷之臣也。懷干略兼舉,出內(nèi)有聲,繼跡賢考,不墜先業(yè)。子雍效立夏方,身亡冀野,惜乎!”
源賀不貪財、不戀位,面對權(quán)力和金錢的誘惑,并沒有腐化自己。優(yōu)秀的才干加高尚的品質(zhì),讓源賀不負“堂堂源賀”的稱謂。

閱讀更多:






編輯后記: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古稱雍州、涼州、雄州、雍涼、蓋藏、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文武之都、雍城、俠都、涼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姑臧,先設(shè)雍州,后改涼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為涼州,因此稱武威是“雍涼之都”。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jù),秦為月氏駐牧地。武威郡西漢時始置,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qū))。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匈奴休屠國領(lǐng)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歷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設(shè)置為西北的文化、軍事、政治中心。
涼州(武威)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涼州曲)(涼州令)、西涼樂、西涼伎都曾在這里形成和發(fā)展,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武威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涼州大中正、北魏涼州鎮(zhèn)、北魏姑臧鎮(zhèn)、河西節(jié)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zhèn)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正一品涼州將軍府的政府駐地。
涼州(武威),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zhèn)(北魏前中期三大鎮(zhèn),涼州、長安、統(tǒng)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quán);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紇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quán)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shè)郡置府,統(tǒng)領(lǐng)西北地區(qū),統(tǒng)轄西域和藏地: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zhèn)之首的涼州鎮(zhèn),涼州鎮(zhèn)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qū)的河西節(jié)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jīng)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時期的西涼王(闊端)府;明朝時期,涼州衛(wèi)府;清朝時期,正一品涼州將軍府;涼州府所在。
按照歷史地理學(xué)來看: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西岸所有地區(qū),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qū)、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qū)、寧夏中衛(wèi)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nèi)蒙古阿拉右旗、內(nèi)蒙古阿拉左旗、內(nèi)蒙古烏海部分。因武威地處黃河以西,故也被眾多史料典籍稱之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fā)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譽為“雍涼之都”。武威地勢平坦,有著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漢代時期涼州就有著“國家番衛(wèi),天下要沖”的稱號。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jīng)濟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jīng)濟中心之一。《涼州箴(雍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p>
*聲明:本文為武威大馬文化的原創(chuàng)文章,本文所用圖片視頻皆由武威大馬文化實景拍攝/制作。*本文如有錯誤遺漏,還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武威大馬文化,立足涼州、瞭望全國、縱覽國際,將為您提供審慎科學(xué)的涼州文化IP咨詢。我們期望通過宣傳推廣,梳理唐詩《涼州詞》背后的文化脈絡(luò),建立一個以武威為核心的「涼州學(xué)」學(xué)術(shù)體系。*「西北勝跡」「西北勝族」「五涼文化」「奇聞趣事」「西北地理」「西北美食」「武威大馬文化說三國」「西北歷史」系列文章,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