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趙云墓千年無人盜?每次挖都會發(fā)生怪事,難道真有靈蛇守護?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公元229年,跟隨劉備戎馬半生的趙云在蜀地因病去世,三國時期又一名大將就此隕落。后主劉禪根據(jù)其功績,將趙云“敕葬于成都銀屏山之東(今成都大邑縣”)。
身為蜀國名將,趙云兩扶幼主,無論從身份地位,還是功績奉獻,他的身后事必定不會過于寒磣簡易。

亂世多盜賊,民國時期尤為猖獗。自229年距今,所經(jīng)亂世已不可勝數(shù),那么既然趙云墓的地址有具體史料可查,為何近兩千年的時間趙云墓依舊安然無恙,未被盜墓賊破壞?
天降暴雨,靈蛇守護
實則從清朝時期開始,盜墓賊就已經(jīng)踏足了趙云墓。
當時民間有傳言:趙云的陪葬品中有陪他出生入死、征戰(zhàn)沙場的龍膽亮銀槍,不說名貴的陪葬品,單這龍膽亮銀槍就足以吸引大批的盜墓賊。
但又有傳說稱,趙云長坂坡救后主,因后主是真龍?zhí)熳?,其龍魂在?zhàn)中受驚破體而出,鉆入趙云體內(nèi),保護趙云,在其死后化作靈蛇守護在墓周。

直至民國亂世、建國以后,盜墓賊幾次“光顧”,卻都無功而返,難道趙云墓真有傳說中的靈蛇守護?
趙云墓距今最近一次被盜賊光顧,是在20世紀60年代。
建國以來,政府兩次出資修繕趙云墓及其廟祀。但到了五十年代,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發(fā)展教育,成都大邑縣決定在子龍廟修建中學。
修建過程中不免要動廟掘墓,在拆廟過程中卻發(fā)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

據(jù)當時參與修建的老人回憶,拆廟時銀屏山(即翠屏山)樹林中突然有了異動,工人定睛一看,許多蛇從銀屏山里鉆出來,密密麻麻圍著子龍廟和趙云墓,像是要阻止工人拆廟。
在當時科學知識尚未普及的建國初期,人們只能把這一異象與傳說中的靈蛇守護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趙云墓有靈蛇守護這一傳說更為盛行。
但總有人賊心不死,六十年代,有人趁運動整風之時,偷盜趙云墓。

幾人不分晝夜輪流挖墓,從第一天挖墓開始,暴雨就下個不停。剛挖的盜洞轉眼就被雨水沖刷下來的泥土掩埋,盜墓賊挖了三天三夜,這場暴雨就持續(xù)了三天三夜。
這伙賊心有余悸趕忙填平了盜洞,第四天暴雨停止,艷陽高照,似乎更坐實了趙云墓有靈蛇守護一說。至此,趙云墓再無賊人踏足。
趙云救主,后主護廟,靈蛇護廟一說虛實已無從考證,但趙云救主一事卻切切實實留存在史料中,趙云為蜀國戎馬半生的功績也仍在流傳。
“吾乃常山趙子龍”
趙云,常山人士,《三國志》中記載他“身高八尺,姿顏雄偉?!?/strong>

公元191年,趙云受常山郡的推舉,成為公孫瓚的部下,也是在他旗下有幸識得劉備,兩人一見如故。但因公孫瓚任人唯親,并非仁義之君,趙云不愿跟隨他做有違道德之事,因此借由兄長去世向其請辭。
建安五年,劉備投奔袁紹之際,和趙云兩人再次相見,“許久未見,甚是想念”,為拉攏趙云,劉備與其同榻而眠,抵足談心。至此,趙云被納入劉備陣營,開啟了他隨劉備征戰(zhàn)沙場的一生。
趙云在劉備旗下真正打響自己的名號是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下幼主。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攻破荊州,屯兵于樊城的劉備棄城南逃,曹操軍隊一路追擊到長坂坡截擊劉備。危急時刻,劉備丟下妻兒甘夫人、糜夫人和阿斗等人,率將逃跑。
此時負責劉備妻兒安全的趙云單騎前往長坂坡,亂軍之中,趙云七進七出,分別救下甘夫人和后主劉禪,而糜夫人因不愿連累趙云,自投枯井而亡。
《三國志》中記載建安十四年,“夫人欲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云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趙云攔截東吳船隊,再次救下幼主。

除卻趙云兩救幼主的功勞,趙云為劉備、為蜀國戎馬半生。漢水之戰(zhàn)、益州之戰(zhàn)、桂陽之戰(zhàn)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中幾乎無一敗仗,被后人譽為“常勝將軍”。
章武三年,劉備逝世于白帝城。為了完成劉備遺愿、幫蜀國正名,建興六年,趙云隨諸葛亮北伐,但北伐中箕谷一戰(zhàn),蜀軍失利,北伐以失敗告終。不幸,戰(zhàn)后趙云疾病纏身。
北伐前諸葛亮曾作《出師表》,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北伐一戰(zhàn)失敗,蜀國更是氣數(shù)已盡,為蜀國征戰(zhàn)半生的趙云自是明白此時的處境,更加憂慮蜀國的前途。

疾病纏身加之憂思過重,建武七年,趙云因病去世。
因為趙云曾長年在大邑戎兵防羌,后主念其兩次救主有功,“敕葬趙云于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而后為他追加謚號“順平侯”。
趙云墓
《三國演義》中趙云被葬于,成都錦屏山之東。錦屏山也就是今成都大邑縣地界的銀屏山,趙云所葬之地自古至今在各個朝代都有詳細史料的佐證,明朝《蜀中名勝記·上川南道》一書中有載,“靜惠山…有云墓及廟存?!?/strong>

如今的趙云墓在四川成都大邑縣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墓冢依山而建,面積近3500平方米,大小如同一座小山丘,周圍松柏郁郁。
但趙云墓在明末清初混亂時期的戰(zhàn)爭中曾慘遭損毀。
而后康熙四年,時任大邑知縣的李德耀不忍趙云墓就此被損毀,出資修葺建祠,親書石碑“漢順平侯趙云墓”。
民國時期,四川當?shù)剀婇y劉成勛等人因崇拜趙云,時常出資不斷修繕趙云墓。同時,受西方社會潮流影響,大邑縣也興起了一股“公園熱”,子龍廟被政府劃為公園,時常舉行廟會,趙云墓也在此時迎來了極為被重視的時期。

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發(fā)展教育,趙云墓、子龍廟被大規(guī)模拆毀,修建了“五七中學”。直至八十年代后,五七中學拆除改為一所職業(yè)高中— 大邑縣高級職業(yè)中學?,F(xiàn)如今職業(yè)中學搬走后,趙云墓也不復之前的榮光,亟待重建。
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趙子龍雖已長眠于黃土,但其義膽忠心卻該“留芳青史上”,就如同子龍廟的匾文“永烈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