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蘭口中的攀pàn膊bó是什么,為啥有那么多樣式呢?
如蘭口中的攀pàn膊bó是什么,為啥有那么多樣式呢?
開春時節(jié),汴京人多流行打馬球。如蘭為參加吳大娘子的馬球會,
提前準備了一架子的攀膊。其實這小玩意兒就是一條帶子,通常用來綁住寬大的衣袖,
方便行動。在當時人們的衣服袖子大多寬大,像人們常穿的褙子外衫,袖子寬窄不一。

官眷貴婦們穿的大袖衫,袖子更是大到離譜,平日里行動起來是相當不方便。
正因如此,聰明的人們研究出了攀膊這個小工具。這可是當時人們生活必備好物,
男女都可以用。像《百馬圖》中就有描繪,兩個鍘zhá 馬草的男子,身上就綁著攀膊。
用來捋起袖子,方便干活。

劇中的如蘭也是用一根攀膊,把袖子綁了起來,露出了小臂,這樣收拾起來也方便行事。
像她這種官家小姐的攀膊,相對精致一些,款式顏色也多樣。
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她們的攀膊就沒這么講究了。多是找根繩子,
或是其他能起到束縛作用的帶子。對于他們來說實用大于美觀。

另外這攀膊也能起到保護袖子的作用,平常百姓人家一年也做不了幾身衣服,
干粗活這衣服磨損肯定是不少。而這攀膊將袖子綁起來,就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不至于磨破袖口。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衣物花銷。不僅是他們會用到攀膊,
就連宮里的皇上都會用這個小玩意兒,就比如劇中趙宗全,每次管理自己種的的麥子時,
都會用攀膊綁住袖子。

明蘭最出圈的攀膊,就是她打馬球時候綁的紅絲帶了。
由此也能看出這個小工具的材質(zhì)以及長短,并不是固定的。
不僅如此明蘭戴著這條攀膊,打過兩場馬球,都是吳大娘子組織的。另外她在家時,
用的就是另一條了,明顯比紅飄帶低調(diào)。
她在盛家時,熨燙衣服就會用到攀膊。她手里拿著的“大勺”,引起了咱的注意。
這是當時的熨斗,呈平底勺狀。通常是金屬質(zhì)地,前端用來放置炭火,后端接有把手,
以此來熨燙衣服。

另外會在衣物與熨斗之間,鋪上一層濕布,這樣熨燙出來的衣物更加平整,不易褶皺。
不只是宋朝,在清朝也會用這種器具熨燙衣服,不得不夸贊人們的聰明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