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三度空間:知識數字化表演與戰(zhàn)爭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認知”與“識別”的行為藉以確信的認識,并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表演,主要指表演者利用技藝或專長來傳達具體的事件或非具體的意象,以達到藝術或是娛樂的目的,本文引申為“虛假、非真實的”。知識表演:被扭曲、誤解、片面呈現但看起來符合公眾價值觀、被社會廣泛認可的知識演繹。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tǒng)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這里簡單地談談數字空間(互聯網絡世界)的幾個知識層面:
(都是我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總結,沒有參考什么理論,一家之言)
第一個層面是表層認知或者淺層表演層面
在這個層面,蕓蕓眾生所接觸到的信息都是短平快、零碎化,容易加工處理,受眾不用費腦子,能夠很快吸收。
這樣短信息的優(yōu)點與缺點是并存的。優(yōu)點就不用說了,缺點就是信息作假的成本很低,導致各種流言蜚語不絕,各種信息魚龍混雜,蕓蕓眾生容易被某種符號標簽欺騙。比如當這個符號或者標簽被賦予權威、真實或者某種神圣的意味之后,人們就會被蒙在鼓里。
第二個層面是深層認知或者生成表演層面
注意,我這里的用詞,這里仍然可以稱之為是知識性的表演。這個層次的信息加工難度大,對加工者的素質要求也比較高。但隨之帶來的就是極難識別對錯、真假、正誤。比如當你懷疑一個事件報道的時候,并從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驗證你的想法,或者說去驗證某一個信息的對錯。然而這個時候,你也極有可能進入信息精心編織的認知網中。意思就是,你千方百計獲取到的信息,仍然是虛假信息或是被扭曲的信息,就像千層餅那樣,每一層知識都是一張?zhí)摷俚囊饬x之網。
第三個層面是認知之源或者知識創(chuàng)生層面
這個層面的信息就是本來的樣子,但也是極難被人發(fā)覺的。這里的信息擁有非常嚴密的論證邏輯,而這種邏輯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換句話來說,就是這種信息的來龍去脈經得起推敲,同時也是最難被發(fā)覺的一面。想要獲得這種本來的信息,你需要不斷地對你腦海中的“制度性的知識”(被神圣、權威的知識)進行批判(元認知),然后再結合科學的方法和實踐經驗對批判的結果在進行批判(元元認知),向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探析真相。
道理雖然是這個道理,但做起來很難,也并不意味著每一次都能夠能夠成功。但是當你接觸到第三個層面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悟道”小成的條件。
現在,我們所能夠接觸到的互聯網上的信息并不全是真的,也不全是假的(這里在看起來像廢話)。但這都是有組織的,刻意而為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現在互聯網絡技術發(fā)達,信息傳播也便捷,某些結構性的力量為了混淆視聽,會把真假信息混在一起,或者通過片面的方式進行報道,通過輿論宣傳誤導我們的認知,顛倒黑白,讓我們雖然助紂為虐而不自知。早前美國那邊有一個提法叫做“認知站”(戰(zhàn)爭的一種形態(tài))。
但這種戰(zhàn)爭形式和常規(guī)的戰(zhàn)爭不一樣,這種戰(zhàn)爭形式是無處不在的,發(fā)起的成本并不大,但造成的破壞非常大。
實際上,長期看,這種戰(zhàn)爭也是不分敵我的,有點類似于劉慈欣《地球往事》中的“二向箔”這種規(guī)律性武器。當謊言說1000遍的時候,就會被人誤認為是真理。這里人既可以是敵人,又可以是我方。因為這是一種“文化化”的武器,是潛移默化的。即便是發(fā)起方,也是無法持續(xù)防備的,總會受到影響,是一種殺敵1000自損800的手段。我們經常聽說“文化反噬”現象這個概念,或者說類似的說法,大抵就是如此。
這并不是不能防備的,但對絕大多數的我們而言,代價很大,成本很高。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很大的努力后,我們能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是對的嗎,然是如此乎?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