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4.14 仁義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
14、仁義
? 儒家虛偽的政治道德觀念。它是孔孟之道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處理奴隸主內(nèi)部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對于革新派和勞動人民,所謂“仁義”就是要放棄反對奴隸制度的斗爭,對奴隸主的反動統(tǒng)治逆來順受,還要感恩戴德。后來封建社會的儒家又把仁義的內(nèi)容改造成為適合大地主利益的道德原則。
? 孔丘雖沒有把“仁”、“義”并提,但他說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明確提出“仁”和“義”只能是奴隸主的道德,而奴隸則是不仁不義的。孟軻開始使用“仁義”這一概念。他為了復(fù)辟奴隸制度,到處鼓吹仁義,反對新興地主階級講“利”,實質(zhì)是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暴力革命和耕戰(zhàn)政策;并把仁義說是成是先驗的道德,是永恒的東西。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商鞅、韓非,為了摧毀奴隸制度,對仁義作了嚴(yán)厲的批判,把它比做虱子和害人蟲。對“仁義”的估價,成為先秦儒法斗爭亦即沒落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斗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 漢朝以后的儒家也無不鼓吹“仁義”,以此來反對社會變革,維護腐朽的舊制度。西漢董仲舒提出“仁義制度之?dāng)?shù),盡取之天?!?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3]漢昭帝時召開的鹽鐵會議,儒家之徒在會上再次叫嚷“君子立仁修義”,反對法家的路線和政策。唐朝韓愈以“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作為建立儒家道統(tǒng)學(xué)說的理論基礎(chǔ)。宋朝的朱熹更是把仁義吹得天花亂墜,甚至說虎狼豺獺等獸類也有仁義,叫做“仁獸”、“義獸”,這恰好暴露了儒家“仁義”說教的虛偽性和地主階級的豺狼本性。魯迅曾用“吃人”二字一語道破了“仁義”的實質(zhì)。
? 蔣介石這個大儒宣揚“仁”、“義”是什么中華民族“八德”中的二“德”。[-]和蔣介石唱一個調(diào)子,說“仁”、“義”是“大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叫嚷“仁義”是“處理人事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蘇修社會帝國主義也大肆吹捧儒家的“仁義”,說這是“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教員說:“帝國主義政府的反革命事業(yè)盡管每天都在做,但是在嘴上,在官方的文書上,卻總是滿篇的仁義道德,或者多少帶一些仁義道德,從來不說實話?!?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4]蘇修把沒落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的虛偽的反動的道德,說成是“高尚的”,這只能證明他們妄圖用這種反動的道德來掩蓋他們每天都在做的反革命罪行。
注:
[1] 《論語·憲問》。
[2] 《論語·里仁》。
[3] 《春秋繁露·基義》。
[4]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3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