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訪古】時間把泉州濃縮在了開元寺「泉州·世界遺產(chǎn)·開元寺」

終于來到泉州的最后一站,開元寺。
從府文廟開車過來,沒找到停車場,于是把車停到了旁邊的商場,順便搞了杯咖啡。七點就開始逛寺廟的人兒到了十點開始有點扛不住了哈哈哈。然而我還是年輕了,到了開元寺才發(fā)現(xiàn),這里足夠讓我精神亢奮,從東西塔、到大雄寶殿、到甘露戒壇,無一不在講述著泉州這座海港城市的歷史淵源。

開元寺總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地位崇高,香火鼎盛。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歷經(jīng)多次毀修,現(xiàn)存建筑主要都是明清時期的,但其中最為著名的東西塔則是南宋時期的。

開元寺布局,中軸線自紫云屏、天王殿、拜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至藏經(jīng)閣,東翼有檀越祠、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西翼有安養(yǎng)院和水陸寺。巍峨的鎮(zhèn)國、仁壽兩個宋代石塔(俗稱東西塔),堪稱全國無雙,也是泉州的象征。
穿過兼作山門的天王殿,就來到了開闊的拜庭,周圍有一圈回廊,兩邊也有不少經(jīng)幢和石塔,而拜庭兩側(cè)的廣場里面,就是開元寺最為著名的東西雙塔,也是泉州的象征。
慕名而來的我,第一時間從兩側(cè)高聳的石塔開始參觀,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開元寺的布局。
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初期,寺廟布局都是參考印度,以佛塔為中心,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改變?yōu)橐缘铋w為中心的布局,佛塔被遷移到大殿左右、前方或者另置院落建塔。
開元寺的布局就是在這樣一個發(fā)展過程中的產(chǎn)物,在主殿院落前方兩側(cè)分立塔院。這個布局方式在后世并沒有得到推廣,所以開元寺也就顯得極為獨特。

【東西塔】
開元寺雙塔是國內(nèi)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東塔更號稱"石塔之王"。

我這兩天在泉州已經(jīng)陸續(xù)看過萬壽塔(姑嫂塔)和六勝塔,到現(xiàn)在開元寺的鎮(zhèn)國仁壽雙塔,非常湊巧,我單純按地理位置安排的路線,竟剛好讓我按精美程度欣賞到了泉州這幾座宋代石塔。

東塔名為鎮(zhèn)國塔,代表東方婆娑世界,是一座五層八角仿閣樓式石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經(jīng)過幾次毀壞和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為七級磚塔,現(xiàn)存石塔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的,高48.27米,底層面積255平方米。
一眼看上去,和我前一天看到六勝塔極為相似,但又更為高大精美。
六勝塔游記戳??https://b23.tv/EbqF3ef
六勝塔視頻戳??BV16b4y1q7x8
塔由塔座、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塔心是一根直徑4米的花崗巖疊砌的八角形石柱,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都架有石梁,搭連在塔身外圍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上。倚柱上設(shè)櫨斗和兩跳華拱,使塔心和塔壁連為一體,塔身更為牢固。

塔壁使用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功夫縝密。塔壁外各層都設(shè)有檐廊、護欄,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其余四面各開一龕,二層起逐層錯位。

塔身外壁每層雕有佛像16尊,全塔共80尊,分別是諸天神將、羅漢、高僧、菩薩、佛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塔底的須彌座束腰也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經(jīng)故事。

在泉州這樣一座經(jīng)歷過八級大地震而且大小臺風(fēng)不斷的城市,能保存下來這樣一座宏偉又精致的石塔,實在難能可貴,更神奇的是,保存下來的還不止一座,可見當時的建筑工匠水平之高。
與東塔遙相對望的是西塔仁壽塔,象征著西方極樂世界,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和東塔一樣經(jīng)歷多次損毀重修,在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為石塔,先于東塔十年建成。

乍一看上去,東西塔非常相似,但細看下來,西塔的精美程度稍遜東塔一點點。其實西塔的造型和工藝作法與東塔一樣,但高度略低于東塔,為45.06米,底層面積270平方米。
西塔與東塔有三處主要差異,其一,第三、四、五層補間鋪作僅一組斗拱。其二,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內(nèi)容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揚的眾生佛性平等理念。其三,須彌座石刻為花獸圖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差異之外,西塔第四層還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觀音菩薩和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經(jīng)書,能看出來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大雄寶殿】
從西塔走向大雄寶殿,有另外一個驚喜等著我。(這也是有我有時候不太樂意出發(fā)前太認真預(yù)習(xí)的原因,這樣的驚喜太讓人興奮了。
大雄寶殿又稱紫云大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崇禎十年(1637年)重建的,在上世紀90年代也經(jīng)過重修,所以看著新簇簇的。

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九間,重檐歇山頂,閩南特色我就不再贅述了,因為這座大殿有兩個更引人入勝的地方。
第一,這是采用了減柱造的"百柱殿"。殿共有86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gòu)架,所以號稱"百柱殿",但實際上,大殿內(nèi)部減少了14根金柱,辟出了非常開揚的祭拜空間。
第二,靈動的飛天!

進殿一抬頭我就怔住了,細數(shù)柱頭一共24尊飛天樂伎,手里拿著的是南音樂器或者文房四寶。殿內(nèi)兩排石柱和梁架接合處的斗拱,雕刻成了佛經(jīng)所述的神鳥——妙音鳥的造型,既起到了結(jié)構(gòu)上的支撐作用,也極大地豐富了殿內(nèi)的美感,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在木構(gòu)建筑里實為罕見。
迦陵頻伽的形象在7世紀就出現(xiàn)于中國北方及中原地區(qū)的佛教石窟寺壁畫及雕塑中,一般均體現(xiàn)為佛前樂舞,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大殿中使用的位置也承襲了佛前樂舞的佛經(jīng)描述場景,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

除了這兩點,大殿月臺的須彌座和后檐明間的兩根檐柱,都是明代重修時從元末廢棄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過來的。反映出了兩個很有趣的信息,一個泉州有過國內(nèi)基本沒有留下遺跡的印度教寺院,另一個就是對于宗教文化的大融合,泉州人民是包容且熱衷的。

之前看到的天后宮的寢殿前檐明間的檐柱也是兩根印度教的石柱,很有意思。
天后宮游記戳??https://b23.tv/yCFgCjd
天后宮視頻戳??BV1MM4y1A71o
大殿正位按照密宗的規(guī)儀,供奉著五方佛,這五尊佛像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佛像各高6米,分別為: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成就佛,是密宗最高級佛尊,與一般禪宗供奉的佛像不同。
這也是開元寺特別的地方,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規(guī)儀。

【甘露戒壇】
開元寺另一個不得不看的地方,就在大雄寶殿的后方,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甘露戒壇。

之前在河北正定的隆興寺看到的戒壇,是中國北方三大戒壇之一,而甘露戒壇地位更高,與北京戒臺寺、杭州昭慶寺并稱中國三大戒壇。
隆興寺游記戳??https://b23.tv/xqQIGvs
隆興寺視頻戳??BV18L4y167Ky
在古代,出于對佛教團體的管理,設(shè)置戒壇的數(shù)量是有嚴格的把控的。開元寺能設(shè)立戒壇,足見泉州的城市地位。
甘露戒壇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 年),現(xiàn)存戒壇是清康熙五年重修的(1666年),五重檐八角攢尖頂,殿頂正中是八角圓形藻井,采用無梁結(jié)構(gòu),柱頭和補間鋪作跟大雄寶殿里一樣,是飛天月伎,手里拿著南音樂器。

要是可以進去看看就更好了,可惜只可以在門外觀賞了。

開元寺還有很多傳說和典故,可以參觀的地方也不少,一圈轉(zhuǎn)下來,感覺這里濃縮了泉州的人文和歷史。這里留下的多元文化遺跡,彰顯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第一大港的地位。從宋元時期到現(xiàn)在,開元寺一直是泉州地位最高的佛教寺廟,延綿不斷的鼎盛香火也讓歷史和民俗一直保持鮮活。
所以在這里,只要細細品味,你真的可以讀懂泉州。

【一點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備:健康綠碼
門票:2015年開始就不收門票了,但必須預(yù)約
游覽時長:1.5-2小時
看點:東西塔、大雄寶殿、甘露戒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