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老寺崗
在我的一生中,老寺崗仿佛就是一個抹不去的記憶,它從開始的模糊到后來的清晰,由兒時的敬慕、到老年的追憶。

我生在豫東平原的中牟縣,老寺崗是我家鄉(xiāng)的一個象征,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我家鄉(xiāng)的一個地標。老寺崗距我的故鄉(xiāng)只有三四公里之遙。老寺崗下有一個土山店村,土山店村每年三月十八有古廟會,我們家的親戚還有不少在土山店村周邊的幾個村莊,兒時每到三月十八都要到土山店去趕古廟會,爬老寺崗,走親戚。到了中學時期,又在位于土山店村的中牟四中讀書,我在這所學校里讀完了初中讀完了高中。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又到了中牟四中教書。生活、學習、工作在老寺崗下,老寺崗在自己心目中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是那樣的模糊,又是那樣的清晰,每每登上老寺崗,看腳下的瓦渣遍地,周邊的林木蔥蘢,只知道這里風景不錯,總是沒有去追蹤老寺崗的古往今來。直到退休以后,心靜下來了,時間空余起來了,才對老寺崗進行了一番探究。

中牟縣南有一土山,于山巔老寺崗在中牟縣的志書上一般稱之為土山。過去由于山頂上有一古寺,叫寶峰寺,況且該山?jīng)]有石頭,只能說是一個土崗,又因土崗上的寶峰寺也早已荒廢于是當?shù)厝撕苌俳兴辽?,都稱它為老寺崗。
《河南省中牟縣地名志》記載:“土山位于縣城南13公里,土山店村西,面積13000平方米,海拔102.3米?!迸f時中牟至許昌大道經(jīng)過此地,傍山數(shù)家客店發(fā)展成村,故名土山店。明代設士山保,清朝設土山里。中華民國設區(qū),新中國成立后歷為鄉(xiāng)、大隊、村委會駐地。這里每年三月十八有古廟會,每逢一、四、七有集市一直延續(xù)至今。
老寺崗上寶峰院 晨鐘暮鼓說當年
老寺崗的形成應該是在當年地殼運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據(jù)傳說,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前夕,曾登臨過老寺崗,他的謀士荀彧的后人就在土山店村繁衍。老寺崗上有古寺這是有據(jù)可考的。寺院建于何時沒有準確的記載,傳說早在唐代就已有寺院,不知叫什么名字,也沒有文字記載,但在中牟縣第一套縣志,明正德十年縣志有這樣一段記載:“寶峰寺在縣南土山里。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十月初十日,禮部尚書牒南京開封府中牟縣保甲,到本縣第三都看士山佛堂,僧寧堅告稱,本處有佛殿佛堂一十九間半,乞立院名………奉書敕(皇帝詔書)可特賜名寶峰院。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世宗完顏雄執(zhí)政時期,老寺崗上就有了寺院,雖然有些破落,但仍有佛殿佛堂一十九間半,有寧堅等僧人。更可驚嘆的是,這個寺院還驚動了金代的禮部尚書,并奏請皇上,特賜名寶峰院??梢姰敃r的寶峰院在華夏之金國也頗有名氣。
土山之上有土寨 易守難攻保平安
老寺崗之上不僅有寶峰寺,而且四周還建有一座長方形的土寨,四面圍護。至今,你爬到老寺崗上,土寨的遺址還清晰可見。據(jù)傳此寨乃明初所建,坐北面南,南有寨門,東西寨墻各有炮樓一座。寨東南角有水井一眼,寨外四面皆深壕掩護。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中牟縣土山寨,寨墻堅厚,形勢險峻,內(nèi)有古寺。南門一閉,寨東北角只有一條曲曲折折的羊腸小路,兩邊長滿荊棘,下寨方向的枝條皆刀削尖茬,易守難攻。

據(jù)傳說,老寺崗上的寶峰寺,當年的建筑也是飛檐陡壁氣勢恢宏,大殿有3尊鐵佛(高六尺許),即佛祖釋迦牟尼、大成至圣先師孔圣人、道祖太上老君李耳,后來經(jīng)土山店村民之手移入土山店村北土山寺之后,建筑后大殿。另據(jù)記載,寶峰寺曾來了位角化和尚,他告訴人們,他是開封相國寺派來的,土山寺直屬相國寺所轄。
古寺周邊大嶺深 景色秀美吟詩文
老寺崗對于中牟縣南來說,是一個地勢相對比較高的地方,再加上附近村莊稀少,綠化植被也相當茂盛。頂上的寶峰寺院在松柏掩映之下,更顯得巍巍壯觀。站立在老寺崗之上,放眼望去,方圓10余里林木蔥蘢,沙擁大嶺,真可謂是風景如畫。到了明代土山獻翠已榮居中牟縣八景之一。明正德十年的中牟知縣,也正是中牟縣第一本縣志的主編韓思忠,為土山賦詩是:空有樹為伴,全無石作胎。曉風吹野色,遠遠送青來。

老寺崗演繹到清代、民國,老寺崗在中牟八景之中,由土山獻翠改稱為土山凝萃。筆者還比對了明清時期的中牟八景,中牟八景今何在,唯有土山在人間。也就是說老寺崗是目前唯一一個還實際存在的景點。
中牟土山能列入中牟八景,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有不少文人騷客登臨這一勝地。留下了美好的詩篇。
清康熙年間大理學家翰林院檢討冉覲祖。曾在土山留下足跡,且留有五律《土山凝翠》,詩云:層崖翠欲滴,偕友一登臨。苔厚行無跡,林疏聽有音。嵐披古寺隱,沙擁大陵深。歸路饒請賞,牧兒犢背吟。
清乾隆十九年中牟縣志的主編,時任中牟縣令的孫和相為土山賦詩:一代疏林半罩苔,土山緣繞勢崔嵬。無邊綠野紛如織,好是鴛鴦逐影來。
再看清代文人張時翥吟詠土山:百尺崗陵土作堆,凌空形體勢崔嵬。嵯峩遠眺晨煙鎻,突兀遙觀曉霧開。僧寺日臨生翠靄,禪堦雨過長蒼苔。幾番步入招提境,聽講經(jīng)文意倦回。
從這些文人墨客華麗的詞語中,我們就可以領(lǐng)略到當年的老寺崗之秀,老寺崗之美,也可以看出清代明清土山周圍,農(nóng)民愜意的田園生活。這種景色就是放到現(xiàn)在,也可以說是一塊都市人生活休閑娛樂的一個好去處。
崗巔古寺何處去 民間傳說話有音
昔日風景秀麗的老寺崗,如今是土崗依舊在,古寺已成昨,登上老寺崗,片片成嘉禾。作為明清時期中牟八景的老寺崗,到了清末、民初開始走向沒落。老寺崗以及老寺崗上的寶峰寺連遭兵災,甚至還時常有土匪出沒。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jīng)顯赫千年的寶峰寺,也已蕩然無存。寺內(nèi)原先供奉的三位神仙,這三位神仙分別是大奶奶、二奶奶和關(guān)二爺。當年的香火十分旺盛,到后來也都搬到了山下。這中間還有一個傳說,傳說當時有一位在朝為官的人,家里老母親患了一場大病,無論哪位醫(yī)生診治都不見好,這位大人便來到土山之上寶峰寺內(nèi)為三位神仙燒香,祈禱母親恢復健康,并許下愿要為諸位神仙重塑金身,沒想到回去之后他母親的病真的好了。這位大人為感神恩,便虔誠地想將三位神仙請到其老家(中牟崗王村)。最終他將大奶奶和關(guān)二爺請到了如今的裴度廟內(nèi)進行供奉。為什么不把二奶奶也請來呢?據(jù)村里的老人傳說,當時在請神的過程中,二奶奶走到土山之下的四崗(地名)處,二奶奶不愿走了,這位大人便在那里建了一座廟供奉二奶奶。后來土山店人就在老寺崗上的幾個神仙也請到了這里來,方便村民們不用上老寺崗就能燒香還愿。這個廟宇就在現(xiàn)在的土山店希望小學校址上。
寶峰寺已蕩然無存,如今,老寺崗之上的土寨已經(jīng)不復存在,寨內(nèi)只有碎磚亂瓦,僅存寨墻原型。土山遍地砂姜石,古墓群野草生長。僅剩下模糊可見的遺址,在遺址之內(nèi)勤勞的土山店人也開發(fā)成了耕地。在崗的南端有一個牌子,上邊顯示是中牟縣文物保護單位:土山店古墓群。牌子背后的說明是:土山店墓群簡介:土山店墓群位于姚家鎮(zhèn)土山店村西南1000米處老寺崗上。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60000平方米。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古墓葬數(shù)座。遺址地表采集到大量繩紋殘磚,經(jīng)考證,該墓群的時代為漢代。該墓群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牟漢代的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八景尚在閨中藏 亟待開發(fā)莫思量
中牟八景有土山,至今荒無人煙。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傳說論桑田。
盡管老寺崗再也沒有昔日的光鮮,但是還有許多傳說存留在民眾的心間。據(jù)傳說:“從前,曾有個來自尉氏的人,他趕著馬車運東西,有一次他在老寺崗上休息,想趁休息之際給馬喂些料,便在寶峰寺外撿了一個爛瓦盆,倒上糧食便躺下休息,醒來時卻發(fā)現(xiàn)瓦盆里的糧食竟然絲毫未動(不見少)。但是重新起程以后,發(fā)現(xiàn)一路上,拉車的馬異常有力,到家后也不見勞累。再用那個瓦盆喂馬,草料依然不減。從此老寺崗上有有聚寶盆的故事就相傳開來。
老寺崗有沒有寶貝,那只是一個傳說,老寺崗昔日的美景倒是真實存在。老寺崗的衰敗,是哪個時代的造成的,在那兵匪橫行的歲月,又會有多少人間美景能夠存在呢。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經(jīng)常有土匪和國民黨殘余在這里盤踞。新中國成立前夕,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中牟縣第一任縣長馮國彥,就帶領(lǐng)解放軍在這里與國民黨的殘余勢力進行過一次激烈的戰(zhàn)斗,從而成為解放中牟縣之前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也曾在這里有過駐軍。

如今通往老寺崗的道路再也不是昔日的羊腸小道,而是平坦的水泥路,汽車可以開到老寺崗的頂端,伴隨著全域旅游的開發(fā),老寺崗周圍已經(jīng)開發(fā)成了片片果林,老寺崗的傳說也已經(jīng)被列入中牟縣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名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心中過去似乎模糊的老寺崗,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再現(xiàn)當年中牟八景土山盈翠的風采。。
(胡云峰,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于三胡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