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又要重新研發(fā)中口徑通用機槍?(轉(zhuǎn)自知乎)

(這問題是我提問的)

既然欽定“隨叫隨到的支援”淘汰了通用機槍,那還留著“輕量化大口徑機槍”做什么呢?難道不該一起淘汰了?
關于間瞄與空地支援任務的申請和實施程序、所需專業(yè)資格、打擊鏈反應速度與火力資源優(yōu)先度和分配規(guī)劃,這里不做也沒有必要討論。這里還是只淺談關于口徑的概念邏輯。
步兵機槍的小口徑(班級)、7.62mm(排~營級)、12.7mm(營級)對應輕步兵不同級別火力。其任務能力和火力特征互相有所重疊,但以現(xiàn)有口徑的局限,三者之中沒有一者能完美取代另一。7.62mm的重量級別(彈頭150±格令,全彈400±格令)約為5.56mm(65±、190±)的兩倍多——如果這兩者之間互相替代取舍很困難,那12.7mm的級別(700±、1750±)是7.62mm足足四倍有余,跨度更翻了一番。
然而,在世界當前軍隊中輕步兵在三者中只取其二的例子很多,各種排列組合都有,其中原因各異。其結(jié)果就是戰(zhàn)術上必有取舍——裝備(技術)與戰(zhàn)術(條令)本來就是螺旋式互相影響的。裝備如何取舍,戰(zhàn)術就如何取舍,有什么樣的裝備就打什么樣的仗便是。
但是非要在三種步兵機槍中用一種口徑的特點詭辯另一種完全無用,那就是無聊的“石頭、剪子、布”悖論:
——如果強調(diào)兩腳架形態(tài)7.62mm機槍的射擊精度問題,那輕量化甚至兩腳架的12.7mm機槍不是更嚴重?
——如果其他連排支援武器可以輕易反制同級的支援機槍,那12.7mm機槍不也一樣脆弱?
——如果強調(diào)7.62mm的終點效能弱于12.7mm,那小口徑不是一樣弱于7.62mm?
而至于過度強調(diào)車載火力而輕視下車火力,那與輕步兵的性質(zhì)意義本身都矛盾了,更不值一駁。
所以這樣的邏輯沒有意思,怎么繞都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話,7.62mm本身也不限于步兵機槍
作者:KurtXia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50849470
來源:知乎

您說得對,不用提問,您的觀點就是對的。
762通機項目是技術儲備,如果哪天打起仗來,在實戰(zhàn)的檢驗下上面認為762確實是好槍,那么這個槍就會轉(zhuǎn)正。不過看目前這個形勢,怕是近十年也不會裝備了。
我給您捋捋您就知道為什么了。
捋一些裝備的時候,很多軍迷就是單純猛吹這裝備有多好,這種的我一般就不回復,因為你都對。這也多說一句,我從小就比較關注這些東西,到現(xiàn)在是親身投入做這些東西,看東西的視角慢慢就變得不一樣。視角不一樣是爭論的主要原因,這沒什么對錯,所以很多這種評論我都不回復。那個洲際導彈我認為特別好,給每個單兵配一發(fā),您看行不行。
吃飯呢,等下再捋。
吃完了,文章有點啰嗦,采用拉家常式風格,保證老少皆宜。
捋之前得和看客老爺您先交代幾句,就幾句,后面真的很啰嗦,我也不想太細致排版了,您要是想要答案我現(xiàn)在就可以告訴您。
最大的麻煩就是編制,2020年我們實現(xiàn)了全軍機械化,這直接導致每個班實際能夠機動作戰(zhàn)的人數(shù)從9個人銳減到了7個人。
那兩個人呢?那兩個人在車上,一個司機兼步槍手,一個遙控/出艙門操作高射機槍/榴彈機槍。
我們武器新一代武器發(fā)展圖譜已經(jīng)落地,七個人里面:一個機槍手,操作一挺5.8mm彈鏈/彈匣輕機槍,背一包彈;一個機槍副手/步槍手,幫忙背兩包彈;一個重槍管精準步槍/彈匣機槍射手,持續(xù)的精準火力;班長持步槍下車指揮,同時攜帶通訊裝置聯(lián)絡上級和戰(zhàn)車;一個步槍/槍榴彈發(fā)射器手,正常應該有兩個人;剩下兩個人一般是一個去伺候車上帶的120水管子/狙擊榴,另一名副射手背兩發(fā)彈/兩包榴彈,兼步槍手。
這也是我軍這么多年的習慣,每個班組里都得有機槍手,有步槍手,有神射手,還得有火箭筒。為什么不用通機而是用火箭筒,因為當年對越反擊戰(zhàn)的實戰(zhàn)檢驗中發(fā)現(xiàn)班組里的直射爆破比機槍互射來的快,所以這種活兒我們都是用火箭筒頂替。七個人都配完了,還從哪分人伺候762機槍?您要是說車不要了,當場舉白旗棄車,那絕對能騰出來倆人伺候通機。
先從步槍開始捋:95槍族三大系列,短管、長管、重槍管。19槍族一樣,短管、長管、重槍管。
看著是一樣的哈,但是重槍管的職能變了。原來重槍管是95班用機槍,現(xiàn)在的重槍管是頂替那個八八大霰的精確射手步槍,戰(zhàn)場上著急的時候還可以臨時充當一下機槍。
八八:小丑竟是我自己?
精確射手比較自由,多數(shù)時候班長都不太管他,自從有了裝猛更是“散漫”的很。他一半時間都在車上,一會從窗戶往外打,一會打開頂蓋往外打,一會跳出去趴車頂上往外打,一會躲車后面往外打,一會開個車門往外打……看見車外面有個小土坡就跳車打幾槍,看見車外面有塊大石頭就跳車打幾槍,聽見車身上叮叮當當響就從另一邊跳車打幾槍……
那原來的95班機呢?新班機變成米尼米了,機槍手表示,那還得是大菠蘿打的爽啊……
所以捋到小口徑機槍這一塊:未來一個班里就有一挺專職輕機槍,精確射手換個彈匣就成了半吊子輕機槍,反正兩腳架是通用的,子彈管夠,讓他突突去唄。
我自己管這個叫,一挺半,1.5個機槍。
用的子彈是5. 8mm步槍彈,彈頭重4.1g,槍口動能1900多焦耳,重槍管發(fā)射過兩千。
機槍彈彈頭4. 8g,動能其實沒大多少,遠距離存速要好一些。
原來的九五班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0.75挺,班組機槍火力是之前的二倍,火力已經(jīng)足夠了。
再往上捋762:怎么說這東西就技術儲備了呢?兩百米有步槍管著,四百米有一挺半管著,再遠了怎么辦呢?這個距離上人家有762機槍我們沒有是不是我們只能被吊打?這國怎?中必輸?
狙擊榴:我有話說!
120大筒子:俺也一樣!
M240:你倆等會!我副射手屁股還在樹上呢……
每個班一挺半的標準火力配置就足夠了,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三個人的編制。762機槍裝備在哪?每班再裝備一挺?考慮到我們班組內(nèi)總是編入各種直射的火箭筒狙擊榴什么的,762可能得兩個班裝備一挺,后勤聽了都要吐了。
762x51mmNATO的槍口動能大概3200多焦耳,m240的槍管不短那一截就還能再高一百,它和5. 8就沒太拉開檔次。
而且從一戰(zhàn)以來一百多年的實戰(zhàn)檢驗了一個真理:中口徑通機實現(xiàn)遠射的必要條件是重機槍配置,輕機槍配置根本壓不住762那澎湃的后坐力。
子彈都打飛了還壓制個錘子哦?
輕機槍配置又打不準,不如小口徑機槍直接就打了,使用重彈不虛中口徑。
重機槍配置又超重,雖然火力澎湃,但是得三人抬,全槍達到二十多公斤。
山地高機:誰還不是個三人抬了?
通機的三腳架配置,對普通防彈衣(無插板)的有效射程大概在600~800米,但是對防彈插板無效,這也是重機槍的典型壓制距離。雖然5.8在這個距離不敢保證動能足夠,但是敵人聽見子彈嗖嗖劃過他也不能說絲毫不慌,打中臉或四肢直接藥丸,打中身上那也疼得無法作戰(zhàn)了。所以,如果不考慮車載武器,現(xiàn)在一般是依靠5.8機槍和精確射手實現(xiàn)快速壓制,如果打不死,就當給能打800米的120火/狙擊榴爭取時間,反正一發(fā)過去敵人屁股就上樹了,他們代替了我們通機的位置。
同樣的,通機的兩腳架配置射程太近,近到什么程度?在反擊戰(zhàn)中,如果發(fā)現(xiàn)敵人的通機采用兩腳架配置,那么班長會指揮一個班組里的兩只56沖采用交叉射擊,他們能夠在一個彈匣時間內(nèi)打啞火一個機槍陣地,這個時候用40火箭筒起身一發(fā)過去就直接把那幾個人全干掉了。
田忌賽馬。
捋到現(xiàn)在,終于輪到了我們大名鼎鼎的輕飄飄12. 7出臺了,半英寸的85高機和89重機登場,千米級火力。
這東西就神了,槍口動能15000起步……
一千米還有8000多焦耳……
神論1:. 50不方便攜帶,一個連就火力班裝備了兩挺,火力不足。
神論2:. 50太重,彈藥還不夠打,幾個長點射就沒了,火力不足。
不算神論,闡述事實,您說得對。
歸為神論的原因是這些觀點不適用于解放軍。
咱們是“全軍機械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地面部隊,現(xiàn)在全軍輕步兵都是配備了這臺車:

好了,現(xiàn)在每個班都有一臺89重機了。
另外,每臺車都順帶有一把120筒子掛在車里的中央槍架上,誰倆用誰倆拿,一個抗炮+瞄準,一個觀察+裝彈,班班都是火力班。
12. 7:我能打穿戰(zhàn)車一指厚的鋼板,我能打穿野戰(zhàn)厚厚的沙袋,我能打穿城市中幾乎所有建筑的外墻甚至承重墻,我能打穿任意規(guī)格的防彈插板。
762:我都不能,告辭。
神論1卒。
就這火力,xx高呼不可戰(zhàn)勝!
這機槍掩體可不用工兵搭建,人家自己就會轉(zhuǎn)移,不用打幾槍換個地方。
762的重機槍形態(tài)和12.7都是二十多公斤,也就是大口徑子彈會沉重很多,我屬實是想象不出來762機槍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考慮到山地戰(zhàn),我們也研發(fā)了新的12. 7重機,就是能裝備兩腳架那個,比89還輕,這個都爆出來好久了。
彈藥問題,山地戰(zhàn)不是有外骨骼嗎?讓他背
神論2卒。
負槍者三,前逐一胖。
作者:旋轉(zhuǎn)的蓋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47765092
來源:知乎

2021.6.11 他如閃電般歸來



高贊回答是怎么回事,載具機槍能取代步兵機槍是什么鬼?你乎軍版就是喜歡代替PLA發(fā)話,業(yè)內(nèi)怎么想怎么做不去關注,反而腦補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那么業(yè)內(nèi)和軍隊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實際上前兩年296廠機槍室主任和駐廠軍代表就聯(lián)名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看完了你就知道為什么需要新的通用機槍以及為什么要設計成那個樣子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中口徑機槍回歸,原因很簡單,就是我軍機槍火力與美軍比完全處于劣勢,還火力充沛不可戰(zhàn)勝?人家美軍都不敢說自己的火力支援能夠取代通用機槍,PLA還敢不裝備通用機槍?另外這些體制內(nèi)人士已經(jīng)欽定88通機在中遠距離處于劣勢了



這篇文章非常好的一點是詳細講了新的機槍該如何設計,彈藥7.62NATO或者NATO改,標準化的可散彈鏈,模塊化為主,以兩腳架為主,重量8公斤以下,在機匣上安裝光學瞄準鏡。最終結(jié)果就是就是放大版QJS161





驚了,為了水職稱開發(fā)一挺新的機槍,水到新機槍彈定型,水到上高原實驗場?這跟當年造謠191原型槍是落敗項目有啥區(qū)別



果斷折疊不送


根本不下放到班?那俄軍班組里的PKP是哪里來的?美軍SOF班組攜帶M60E4和MK48還少嗎?倒是輕量化.50這個東西,有任何可能性下到班排嗎

這邏輯能力真是碉堡了,中口徑機槍射不過14.5機槍,那12.7就能射得過了嘛?2021年了還吹RPK和95班機這種玩意兒,這些重管步槍在班組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了,有什么資格和中口徑通機搶食吃呢?

95繼續(xù)做精射槍,看著都要噴血了········我只能說即使是95槍族一桶漿糊的時代,5.8mm精射槍也是另有他物,無他,95的結(jié)構(gòu)壓根不適合做精射槍,它的唯一出路就是盡快報廢,過于反智拉黑不謝。
作者:張獻忠的長毛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09239980
來源:知乎

通用機槍是那種你想跨越(錯過?。┮矡o法跨越的存在,67式兩用機槍起步不算太晚(1958年),但是和二戰(zhàn)中領教過德國通用機槍威力的蘇軍和美軍不同,中國軍隊從沒有和一個裝備通用機槍的強敵作戰(zhàn),對于通用機槍(以及突擊步槍)的概念始終很模糊,這既有技術水平的問題,更有戰(zhàn)術思想的問題。朝鮮戰(zhàn)爭的背景其實非常特殊,既受到地形的影響不利于機械化部隊作戰(zhàn),同時作為對手的美軍,步兵裝備還停留在二戰(zhàn)水平,并不能代表輕武器發(fā)展的最高水平,之后對印、對越邊境戰(zhàn)爭的對手也更為落后。所有這些對外戰(zhàn)爭經(jīng)驗,都缺乏對于通機槍(以及突擊步槍)的直觀感受,所以國內(nèi)對于二者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越作戰(zhàn)促進了自動步槍和班用槍族的出現(xiàn),81式班用槍族很大程度受到了蘇軍AKM/RPK槍族的影響,二者都使用7.62mmM43中間威力彈。但是,由于中國軍隊缺少連用(輕)機槍,能獲得的戰(zhàn)車火力支援也更少,為保持一定的火力持續(xù)性,81輕機槍采用了大容量快裝彈鼓,而RPK標配長彈匣,彈鼓出現(xiàn)較晚。蘇軍在冷戰(zhàn)期間短時間取消過通用機槍,但是很快又恢復了,后冷戰(zhàn)時期更研發(fā)了PKP這樣以輕機槍狀態(tài)為主,不用速換槍管的通用機槍。即使有PKM/PKP這樣世界先進水平的通用機槍,俄軍對于班用機槍的火力持續(xù)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也開始研制5.45mm彈鏈供彈輕機槍。
中國軍隊經(jīng)過81槍族、95槍族,到今天的191步槍,班用武器已經(jīng)發(fā)展3代(算56系列是第4代),但是輕機槍一直不夠理想,主要還是定位問題。作為直接支援步兵作戰(zhàn)的火力,使用中間威力彈或者小口徑彈的班用機槍和通用機槍相比,先天在威力和有效射程上就不占優(yōu)勢。戰(zhàn)后歷次戰(zhàn)爭證明,通用機槍還是非常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近期爆發(fā)高強度局部戰(zhàn)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作為應急過渡,80式通用機槍(仿PKM)其實很合適,86式車載機槍其實也是PK家族的一員,和80式高度通用,特別是彈藥。7.62*54R彈作為一款使用超過一個世紀的經(jīng)典,作為通用機槍彈藥還是稱職的,大規(guī)模換裝同一級的7.62NATO不是明智的選擇。12.7mm超輕山地機槍已經(jīng)研制成功,配合新式5.8彈鏈供彈輕機槍、80式通用機槍,步兵機槍火力在較短時間內(nèi)可以追上甚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
1980年代充滿理想主義色彩,西風東漸,解放思想,受當時流行的“中口徑消亡論”影響,提出了“一大一小一榴”的概念。一大指的是12.7mm大口徑機槍,12.7mm機槍在國內(nèi)的稱謂經(jīng)歷了高射機槍—高平兩用機槍—大口徑機槍—重機槍的演變,顯示其戰(zhàn)術作用的不斷變化。89式是同時代最輕的12.7mm機槍,25公斤雖然是一個梗,也反映出軍方對于輕型化重火力的迫切需求,對越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又經(jīng)過20年精心打磨,新式山地機槍問世,這種機槍標配兩腳架,顯示其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威力碾壓米軍.338機槍,算是修成正果。一小指的是5.8mm彈鏈供彈輕機槍,即88式通用機槍。同時期的美軍M249輕機槍,設計初衷也是準備取代M60通用機槍,至少當時對外宣傳上是這樣。88式是中國軍工向PKM致敬的產(chǎn)物,除了口徑較小和供彈方式有所區(qū)別,88式帶有很多PKM的特點,其目標也是取代67-2機槍。受彈藥限制,為達到設計有效射程和威力,不得不采用長槍管,空槍重也達到7.6公斤,而7.62mm的PKM空槍重7.5公斤!PKM使用大威力槍彈,長度和重量設計的很均衡,使用很順手,盡管是重量最輕的中口徑機槍,射擊精度和穩(wěn)定性卻有保障,顯示了高超的設計水平。在尺寸、重量和PKM相當?shù)那闆r下,受制于槍彈,88式的火力性能還是比中口徑通用機槍低一級,最終沒能完成對67-2的換代。新式5.8mm彈鏈供彈輕機槍更類似Minimi,和88式相比更輕更短,和M249一樣僅作為班用機槍使用。一榴指的是35mm自動榴彈發(fā)射器,迄今為止已發(fā)展多種型號,從早期的通用機槍設計,到后來專門設計的重機槍型號、半自動狙擊槍型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類型。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受限于彈重、攜彈量和外彈道特性,和機槍只能形成互補而不是取代關系,各國軍隊也沒有用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取代機槍的先例,在此略過不談。












蘇俄軍隊中,PKM/PKP主要以輕機槍狀態(tài)出現(xiàn),我們再來看看宇宙第一超級大國









米軍的M240G/B/L系列通用機槍普遍使用三腳架和光學瞄準鏡,更重視中遠距離的火力支援/壓制。海灣戰(zhàn)爭至今30年,M240系列一直在改進,從未被放棄。M2HB12.7mm重機槍和MK-19-3 40mm自動榴彈發(fā)射器更多是作為車載武器使用,換代型號也一直在研發(fā)中。


德國MG34/42通用機槍作為鼻祖,影響了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的機槍發(fā)展,現(xiàn)在也換代為MG5。
中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近一千萬平方公里,氣候帶從寒帶、溫帶到亞熱帶、熱帶,地形多樣,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沙漠、戈壁、草原、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島應有盡有,國境線漫長,地緣政治環(huán)境復雜。作為世界島地理天賦最優(yōu)的國家(沒有之一),沒有理由不填補武器裝備上的短板。。。88式通用機槍因為槍彈威力的問題沒能取代67-2,現(xiàn)實中取代67-2重機槍的是89式12.7mm重機槍,但這并不意味著通用機槍在中國已經(jīng)過時。借用列寧的名言:進一步,退兩步。戰(zhàn)場環(huán)境、對手在不斷變化,部隊裝備體制怎么可能不變?是編制適應實戰(zhàn)還是相反?這一次重拾7.62mm通用機槍不是回到67-2的舊路,而是為了補齊5.8mm輕機槍(中版SAW)和12.7mm重機槍之間的火力空白,不是什么二選一,而是二加一。
作者:2020天火歸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38491226
來源:知乎

不是自己的東西,永遠不可能隨叫隨到,被對面一座碉堡壓制時班組里的無后座力炮比兄弟部隊的坦克炮好使,兄弟部隊的坦克炮比兄弟兵種的激光制導炸彈好使。所以步兵的火力永遠是不夠的,尤其是我們的步兵,不夠,不夠,還是不夠。
尤其我們步兵的自動武器配置,砍掉重口徑后只剩5.8和12.7。為了追求壓制力又要人力攜帶,無奈只好將12.7瘋狂減重,帶來的惡果就是精度的拉胯。影響有效射程的不是初速彈重,動能這些,而是精度!精度!沒有精度的射程毫無意義。而且,你槍重能減,彈重減不了哇,結(jié)果就是人力攜帶時只有悲催的一百發(fā)子彈。機槍之所以能壓制自動步槍靠的是什么?——持續(xù)的高精度的火力輸出,兩個缺一不可。貌似人力攜帶的12.7這兩個都缺。這怎么了得?
既然當初砍掉7.62步子太大扯著那啥了,如今不妨步子再大點——直接上8.6?,F(xiàn)在的防彈衣已經(jīng)做到7.62必須糊臉才行的變態(tài)地步了。再回去用7.62?北約的7.62*51都不夠用了,俄毛的7.62*54?7.62*39?更沒戲。所以必須8.6。降低射速以不超過600發(fā)甚至更低的射速保證精度,做一支真正能人力攜帶的壓制武器。至于12.7,把重量加回去精度提上去,老老實實的車載行了,我們不缺那幾臺猛士的錢
作者:咕嚕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67730365
來源:知乎

大口徑的重機槍看似同時符合便攜與火力,實則有很大隱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
1,槍身過輕,無法壓制住澎湃的后坐力(例子:二戰(zhàn)中很多重機槍都是三腳架,而同級別重量卻輕很多的mg34/42當作重機槍使用的時候必須要使用可以減后座,復雜的四角架)。
2,輕型大口徑不能簡單得代替中口徑,哪怕空槍重量差不多,子彈的重量呢?動輒500+發(fā)的機槍子彈,大小差一點差的很多。
3,不是兔子以前不用中口徑就代表中口徑不好,只是以前那個67式實在是不堪用,兔子沒有好用的中口徑機槍(加上兔子以前也沒有用中口徑的經(jīng)驗與習慣),這才看上去兔子不用中口徑。像毛子這種有豐富現(xiàn)代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部隊就有7.62的中口徑機槍PKP。
所以說這應該算是一種補課吧。
作者:橙鼠鼠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975470097
來源:知乎

不請自來。
下面的回答的某些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么又要重新研發(fā)中口徑通用機槍?
答案是:因為中口徑通用機槍是實戰(zhàn)需要的東西,所以必須研制。
在習總書記的新時代強軍路線實施以后,我們的部隊開始逐漸的撥亂反正,訓練實戰(zhàn)化,裝備實戰(zhàn)化,戰(zhàn)術實戰(zhàn)化。原來一些花里胡哨華而不實的東西已經(jīng)逐漸被拋棄,部隊就要以能打仗,打勝仗為主要目的。
在這個目的下,我們所有武器裝備中最讓人遺憾的短板:輕武器,暴露在了大家面前。
中國的國防工業(yè),有很多世界領先的,有很多世界一流的,也有很多落后于世界水平的。領先和持平的我們不談了,我們只談落后的。我們的裝備有很多也還是落后的,但是落后的原因各不一樣。有一些項目是實力原因,缺乏技術和經(jīng)驗,造不出來。這些類型的東西只要加大力量,假以時日,就肯定能追上去。而有一些落后的項目純粹就是閉門造車,自大自滿,毫無責任心,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不巧,輕武器就是這種類型的。
輕武器作為一種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的武器,在一百余年來,幾乎所有的結(jié)構(gòu)和方案都有人嘗試過之后,確實并沒有太多展現(xiàn)才能的舞臺。然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輕武器還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水準,確實是有點擺不上臺面。
我覺得這有幾個原因,一是水平原因。技術和設計能力就是這樣,搞不出來好的東西。二是制度原因,缺乏一個設計、制造、持續(xù)改進、擔責糾錯的體制。三是壟斷行業(yè)和小圈子利益的原因。既然行業(yè)內(nèi)所有的東西都已經(jīng)定死了,那要獲取利益,要么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要么是閉關鎖國,對外部發(fā)展不聞不問,對新事物極端排斥,進而為了自己的利益影響部隊的戰(zhàn)斗力。
我覺得原因三條都有,而且第三條才是最讓人惡心的。
作為一個二十多年的老軍迷,原來我也覺得國產(chǎn)的東西是厲害的,國內(nèi)的專家說的都是對的。直到后來逐漸接觸到了一些實際操作裝備的退役士兵朋友,閱讀過一些關于武器研發(fā)的資料,看過一些網(wǎng)上相關的討論,我才知道,某一些東西,我們是做不出來,而某一些東西,是我們故意做不出來。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光是不做出部隊想要的東西,而且要通過種種辦法,告訴部隊說這個東西你沒有必要用,因為一二三四,你需要用的是我造的東西,因為一二三四。他們不光是在蠱惑部隊,在網(wǎng)絡發(fā)達后還給一幫人洗了腦,讓他們自發(fā)的充當水軍,繼續(xù)給大眾洗腦。
就說中口徑通用機槍吧,洗腦的話術基本就這幾種。
1.機槍在一個地方打不了幾個短點射就要轉(zhuǎn)移,所以不需要彈鏈機槍和更換槍管,重管步槍是最好的(否定中口徑機槍的存在價值)
2.敵人有機槍,我們有120火箭筒,來,我們中門對狙。(兩種作用不一樣的武器硬要放在一起比,而且120火箭筒脆弱的生存力和可憐的備彈他們是絕口不提的)
3.敵人有中口徑機槍,我們有12.7機槍,我們射得更遠,威力更大。(說這個的人,就自動回避掉前面的第一條)
4.敵人有機槍,我們有遠火、單兵導彈、空中支援……,隨叫隨到,反正槍也是聽個響的,真正打起來還得靠重火力。(自動回避敵人的火力比我們更猛,仍然裝備中口徑機槍的事實)
說這些話的人,對于機槍除開殺傷人員,還有覆蓋射擊掩護己方做戰(zhàn)術動作這一根本作用,要么是根本不懂,要么是故意裝不懂。然而網(wǎng)絡水軍嘛,就是娛樂一下自己和大家,大家樂呵樂呵算了,但是某些從業(yè)者,是真的忽悠部隊,還成功了,于是我們是唯一一個真正執(zhí)行中口徑無用論的大國。
有些人仍然說,我們從業(yè)者只是乙方,部隊作為甲方想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所以,這事不賴我們。
以前我還信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事沒那么簡單。
以前我們仿制的80式,部隊覺得不錯想用。但是我們某些人呢,覺得我做出一個67式,你80式裝備了我去喝西北風?。克愿懔艘粋€對比測試,結(jié)果是67大大優(yōu)于80。于是67式繼續(xù)裝備部隊,80式改外貿(mào)和做坦克機槍。最后呢?67式退了,80式仍然在裝甲部隊服役。而80式的原型被譽為世界最好的通用機槍,比80式更加優(yōu)秀的67式,又在哪里呢?
人嘛,都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不要臉的事情都可以做。我記得90年代的某期《輕兵器》有篇文章,宣傳了一位軍校教授。這位教授確實厲害,不光教學水平高,槍也打得好,有“槍王”的美譽。文章里說他的事跡,有一段大概是某軍工廠出了一批槍,出廠驗收的時候怎么打都不達標,最后沒辦法了只能請槍王去幫忙。槍王去了花了一點功夫,果然打中了靶子,這批槍順利通過了驗收。之前看的時候年紀小不懂,后來一琢磨,這不是坑部隊么?部隊也不可能人人都是槍王的水平啊,這就好比一批轎車出廠,發(fā)動機打不起來,請了職業(yè)車手的團隊過來臨時搞定了一兩臺通過了驗收,出去后該打不起來的還是打不起來,我們老百姓也沒有團隊幫著拆發(fā)動機啊。
除開這事,還有一件事讓我對某些人徹底的失望了。某型殲擊機裝上了空中加油管,堪稱一大突破。然而這空中加油管有個毛病,高速飛行的時候會產(chǎn)生噪音,噪音最大的時候甚至讓飛行員完全聽不到通信耳機的聲音。部隊提出了問題,廠家就應該解決對不對?設計師和廠家來部隊考察,發(fā)現(xiàn)問題確實存在(當初設計和驗收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回去花了一段時間,給出了解決方案:讓飛行員戴上耳塞,這樣就聽不到噪音了。部隊聽到這個方案當時就拍桌子了,后來自己在修理廠里搞定了這個問題。這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也算是我們國企的固有問題之一吧。
老的一代人思維因循守舊,責任心差,自以為是,所幸,他們畢竟老了,該退出舞臺了。
新的一代年輕人已經(jīng)接上了班,現(xiàn)在舞臺是他們的了,希望他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祝愿我們的兵工行業(yè),越來越好,越來越強。
更新一下:時間到了,該公開的還是公開了。



這堆黑不溜秋的就是我們的戰(zhàn)士今后的家伙了。
肯定會有人說:公開了又不一定裝備,裝備了又不一定全軍裝備…
但是應該不會有人糾纏彈鏈機槍不能打幾個點射就要換地方,以及過不了黃河水了吧?
因為這不zzzq。
作者:坦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61567719
來源:知乎

土鱉:我何德何能??!
提問者對中口徑通用機槍在我國復活感到不解是因為他以為我軍步兵部隊擁有充裕的支援火力,因而沒必要加強步兵連內(nèi)支援火力(比如通用機槍)。
然而很不幸,部分外軍,尤其是美軍,在擁有更充裕的支援火力的情況下依舊保留了中口徑機槍。
至于提問者提到的輕量化大口徑機槍……
俄羅斯的КОРД我也領教過了,雖然沒試過兩腳架射擊,但我已經(jīng)可以下結(jié)論,它永遠無法取代中口徑機槍。
國內(nèi)也有類似的型號,也有不少射擊視頻公布(包括一段兩腳架射擊畫面),但總體上我是不看好的,尤其其架設非常困難,槍架需要額外尋找壓載物固定(有時是直接靠人壓著)。
須知一點,槍械等火器自重越輕,其后座便越難以控制。
作者:亞庫寧中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47299224
來源:知乎

很簡單啊,因為自動武器中有射程空缺,而在早期入門階段探索自研的QJY88通用機槍無論是槍還是彈(DVP88)又太狗屎,而步兵班級別的隨行支援重火力(40火、89筒、89重機、大口徑迫擊炮等)要么太重要么占編制,或者不能進行持續(xù)壓制。
隨便寫幾個有效射程好了:
(P.S:【有效射程】指“該武器在該射程下彈丸能保證較好的精確度和毀傷能力”,而非最大射程。)
QBZ95突擊步槍:400m
QBB95班用機槍:500m
QBU88班用狙擊步槍:800—1000米
QJY88通用機槍:1000米
CSLR3班用狙擊步槍:500m(栓動式)
QBU10狙擊步槍:1500m
89式重機槍:1500–2000m
See?在650-1500m有效射程中間,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射程空缺,往細了說,我兔少了一件可以把高動能輕型彈藥連續(xù)、持續(xù)投射到600–1000米的全自動壓制火力,而為了填補這個空缺,目前我兔的就不得不裝備射程足夠遠但是占據(jù)大量編制的重火力,比如89重機,但這玩意并不是每個步兵班都有一挺,89重機的編制并不是班組級裝備。

↑89式重機槍,一個“美麗的錯誤”下誕生的【世界最輕.50】
關于占編制這個問題,咱詳細說說:
一挺89重機,最多需要8個人才能徒步攜行,最少也需要4個人——
①八人攜行:整體攜行模式,將槍在腳架上裝好,然后由4個人攜帶整槍,另外四人除自身全套武器裝備外都攜帶備用彈藥,攜行模式為每人1條50發(fā)彈鏈,裝在金屬彈箱里,并且要用專用支架背負,總彈量400發(fā)。
②四人攜行:拆分攜行模式,四個人每人背負1個50發(fā)彈箱,然后兩人搬運腳架,兩人搬運機槍,該模式移速較快適合轉(zhuǎn)移陣地,但帶彈量最多僅200發(fā)。
原因?沒別的,只因為89重機全套配置實在是太重了,雖然號稱全世界最輕的大口徑機槍,但全槍帶三腳架質(zhì)量仍超過26千克,更別提12.7×108mm機槍彈和金屬載彈具(彈鏈和彈箱)那驚人的自重了。
而相比之下,以美國陸軍大規(guī)模列裝的M240B通用機槍舉例:?

↑M240B通用機槍,可以和上面的89重機用人體比例比比大小,這樣就知道通用機槍的好處了。
M240B這玩意也占據(jù)編制,但它只需要2~3人攜行,一名士兵就可以在全裝徒步條件下攜帶武器主體外加200-400發(fā)彈藥,另一人則攜帶三腳架和備用彈藥(也是200-400發(fā)),也就是說,2個人就可以攜帶最多800發(fā)彈藥,并且這還沒考慮機槍手不幫隊友攜帶額外彈藥的情況——如果機槍手的背包全部拿來裝他自己的7.62NATO彈鏈而不是幫隊友攜帶十幾個4179,那么算上他身上攜帶的200–400發(fā),他一人就可以帶起1000發(fā)甚至1200發(fā)備用彈藥。
再舉個例子:我兔的一名步兵可以在輕量化攜行自身全套武器裝備時再攜行一支PF89式80mm火箭炮,這玩意雖然不占編制,但因其自重太大,徒步全裝攜行也就只能帶一支,并且還有一個問題——PF89是一次性裝備,和美軍的M136AT4反工事火箭炮一樣,發(fā)射后發(fā)射管除了光學瞄具可回收之外就只能丟棄,不可重復裝填這點就已經(jīng)決定了PF89和M136AT4無法單兵攜帶更多彈藥。?


但是,美軍可不止裝備了M136AT4,美軍還有古斯塔夫M3無后坐力炮和MK153 SMAW多功能肩射系統(tǒng),這兩種武器都是可重復裝填的,古斯塔夫M3要占編制所以不談(一個M3發(fā)射小組是3人,一人偵查戰(zhàn)場和確認目標,一人裝填,一人發(fā)射,三人都可徒步全裝攜帶5枚彈),SMAW可是和PF89那樣不占編制的,但SMAW是后部復裝發(fā)射器,所以它的射手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一名陸戰(zhàn)隊步兵在徒步全裝條件下攜帶一支SMAW發(fā)射器外,還可以攜帶4–6枚備用彈。


(*當然,PF89是我兔步兵班火力支援,而SMAW在美軍陸戰(zhàn)隊是連排級火力支援,拿這倆比不算很恰當。)
所以說,一種重量不算很大(可單兵攜行)、不占用太多編制、能實現(xiàn)持續(xù)火力壓制、有效射程和毀傷能力在600–1000m的【步兵班/班排級隨行火力支援】,我兔是目前是欠缺,且非常需要的。
而中口徑通用機槍,或者說全威力彈通用機槍,則是目前適合上述條件的最佳選擇。
縱觀世界范圍,隔壁的毛熊有PK系列,海對面的鷹醬有M240系列,漢斯喵有MG5(漢斯喵也是最早提出通用機槍概念的國家,即大名鼎鼎的MG42)。


而我國,正式定義為通用機槍的只有一挺性能過于狗屎的QJY88……?

這里不妨講個真實的笑話:QJY88的定義確實是標準的步兵班通用機槍,但它的有效射程只能達到美軍M249 SAW的水平(600m左右,即5.56NATO彈的有效射程邊緣),而美軍甚至沒把M249作為“機槍”(Machine gun)這個概念看——SAW是Squad Automatic Weapon的縮寫,意思是【班組自動武器】,美軍是把M249作為一種步兵自動武器在用,壓根就沒想過拿它進行中遠距離火力壓制,畢竟5.56NATO常規(guī)彈頭僅62gr(約4g),無論如何也夠不著600yd外的目標。
所以,正是因為我兔極度欠缺能和M240、PK比肩的裝備,唯一符合定位的QJY88又太狗屎(通機的臉,輕機的魂.jpg),所以中口徑通用機槍的議程又被拉到了桌子上。
這是好事,這說明我兔再也不像當年那樣死摳著一個小口徑萬能論不放了,并且我兔目前軍工水平也不像87年那樣慘兮兮,相信我兔能搞出優(yōu)秀的國產(chǎn)自研通用機槍。?
作者:Okita Souji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64959011
來源:知乎

相同情況下口徑越小,彈頭越輕,初速越高,射程越近,能量損失越快,口徑越大,彈頭越重,射程越遠,存能好。
我以前特別喜歡一把槍叫m14,這槍生不逢時,出生趕上越戰(zhàn)。這槍優(yōu)點是精度好,射程選。缺點是火力不行,彈匣20發(fā),就是個高容量版本的全自動加蘭德,連發(fā)斯瓦辛格來了也夠嗆,槍又長,勤務性又不好。
在叢林作戰(zhàn)優(yōu)點發(fā)揮不了,毛病被放大。這槍就一度涼涼了。
后來到了阿富汗,這槍又被人扒拉出來了。
阿富汗山區(qū),交戰(zhàn)距離經(jīng)常超出了一般小口徑突擊步槍的“黃金射程”,這時候m14的優(yōu)點就突顯出來了,射程遠,精度好,中遠距離不要求糊臉,556打不到的他們打,556打不疼的他打的疼,同時又比.50輕,火力持續(xù)性也好,適用范圍更大。一頓收拾就整了個ebr。
未來中國光靠5.6跟12.7肯定是不行的。大中小都得有!
作者:貳大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04742030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