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先遣兵團入關后打了勝仗,為什么卻被毛主席嚴厲批評?
遼沈戰(zhàn)役之后,東野專門抽調(diào)部分主力部隊組成先遣兵團,先行入關參加平津戰(zhàn)役。1948年12月,東野先遣兵團解放密云(今北京市密云區(qū)),全殲守敵六千余人,取得了入關作戰(zhàn)的“開門紅”。

但東野先遣兵團的“開門紅”卻沒有得到上級的表揚,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反而嚴厲批評了東野先遣兵團,搞得東野先遣兵團的指揮員后來幾乎不把解放密云當做此生的戰(zhàn)績。這又是為什么呢?

眾所周知,平津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目標是全殲約五六十萬人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當時中央最擔心的是傅作義集團在解放軍完成分割包圍之前就大規(guī)模南撤,因此平津戰(zhàn)役初期的主要目標是留住傅作義。

平津戰(zhàn)役開始后,華北軍區(qū)第三兵團包圍了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傅作義認為東野在幾個月后才會入關,在東野入關前不用特別在意華北軍區(qū),派出自己麾下最精銳的國民黨軍第三十五軍救援張家口。

但軍委真正的計劃是張家口之圍吸引三十五軍趕來救援,然后再派華北軍區(qū)第二兵團和東北先遣兵團切斷其后路。三十五軍是傅作義的起家部隊,只要圍住三十五軍,傅作義就很難下決心大舉南撤。

然而由于解放密云,東野先遣兵團沒有及時切斷三十五軍的退路,還將東野已經(jīng)入關的秘密暴露給了傅作義。于是傅作義急令三十五軍退回北平,導致華北兩大兵團也沒能及時切斷三十五軍的退路。

如果三十五軍逃回北平,解放軍在平津戰(zhàn)役初期就將陷入被動,而造成被動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東野先遣兵團擅自解放密云。正因如此,中央軍委連發(fā)急電,嚴厲批評了東野先遣兵團的高級指揮員。

萬幸的是,三十五軍符合國民黨傳統(tǒng)地浪費了一天時間,華北第二兵團則通過驚人的急行軍追上了三十五軍,將三十五軍堵在了新保安。東野先遣兵團也及時解放了懷來,完成了對三十五軍的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