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王德峰 |今天為什么學國學?完全集錦?附完整講座文稿資料

今天為什么學國學
王德峰
【摘要】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既不在圣經(jīng)里面,不在基督教義里面,不在對上帝的敬畏當中,不在犯罪感以及等待救贖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就是說,如果世界上我們看歐洲國家主要是基督教國家,不是天主教就是新教,他們給自己的下一代讀什么?圣經(jīng)。阿拉伯世界有很多都是伊斯蘭籍國家,他們給自己的下一代讀《古蘭經(jīng)》。
?
王德峰:這是剛剛開始有點醒悟的意思,他們讓自己的下一代,電腦從娃娃抓起,英語從幼兒園開始,全是技術(shù)和工具。我們就偏偏遺忘了最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就忘記了怎么幫助我們的孩子在精神上成長起來,怎樣幫助他們營造最初的精神家園和形成對人生的基本理解和信念,給他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個事情,比計算機和英語不知道重要多少。但我們的家長呢,也難怪他。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很長的影響。第二,市場經(jīng)濟又來了。一個孔家店既然被打倒了,我們總不能復。第二,市場經(jīng)濟來了我們就不斷競爭的社會,競爭的社會,我們這一代競爭已經(jīng)有人成功,是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人失敗。成功的人也在想,我們的孩子不要失敗,所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邏輯就來了。所以,今天我們關于這個現(xiàn)象就不必多說,各位都是過來人。
?
我小時候比你們幸運,雖然已經(jīng)沒有了四書五經(jīng)來幫助我們構(gòu)筑精神家園,雖然我們也沒有去成為基督徒,毛主席有《老三篇》,別小看這一點,我們對毛反對的比較多,但是不知道毛寫過這幾篇文章產(chǎn)生教化的作用,給我們最初精神家園的感覺。比方說《紀念白求恩》最后一段怎么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這一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我當時最初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大為感動。為什么?因為我出身很糟糕,出身家庭身份很不好,弄堂里被人看不起,第二,人又傻又難看,一無是處。后來我知道我能力很低,將來成人了以后,我也知道社會上會有等級區(qū)分的,我王德峰怎么活在這個世界上?毛主席告訴我,別怕,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沒關系,只要有這一點精神。后來長大了,后來讀哲學系了,后來學王陽明心學了,哦,知道了,說我只要有這一點精神,這個思想,其實不是毛主席自己本人發(fā)明的,因為他有這個傳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他對王陽明心學曾經(jīng)是認真的琢磨過、體會過的。所謂一點精神,就是一點靈明啊,靈魂的靈,光明的明,這一點靈明最重要,因為天道在其中。王陽明也不是他自己發(fā)明的,你再往前追溯,孟子啊。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區(qū)別,是幾希。人與禽獸的差別就是幾希,幾希就那么一點點,那么一點點叫什么?心之善端。后來王陽明就把它表達為一點靈明。你看,往前追溯到先秦的孟子,中國人已經(jīng)懂得后來海德格曾經(jīng)說的話:人和動物在肉體上是無限接近的,因為達爾文告訴我們了,我們是猴子變來的。那么接近,但這種肉體上的親近關系當中卻有一道其深難測的鴻溝,這無非就是孟子那句話“幾?!?。后來孟子說,這一道其深難測的鴻溝叫“生之本質(zhì)”,把這個詞拆開來,中間加個連寫符,應當翻譯成什么?熊偉先生先翻的,熊偉先生是海德格爾的弟子,老前輩了,我們中國海德格爾學術(shù)最初的傳播者,他翻成“生之本質(zhì)”,也沒辦法,用現(xiàn)代漢語翻的,我一聽一看,我應該翻成什么?性,性格的性。中國人講的性,不是人性,似乎是自然性,其實不是自然性。《中庸》第一句話怎么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性啊。西方人要很晚才懂的?!吨杏埂烽_首第一句話,天道和性是通的,你率性就是在道中了,不是說你為所欲為的愿望,不是這個,食色性也,這個食色在這里是什么?食是叫藝術(shù),色叫愛情,那叫性,里面有生之本質(zhì)。西方人要到海德格爾才扭轉(zhuǎn)過來西方整個理性主義傳統(tǒng),把這個所謂人性都首先貶低為欲望和肉體的欲望,天道在理性的邏輯里面,這叫西方哲學。所以你問歐洲基督徒,到天國就干那件事?為什么?他說,沉思和上帝永遠在一起,這是靈魂最高的幸福。我們聽不懂了,這叫幸福嗎?幸福應該是感性的。我們不懂,為什么?很簡單,西方人認為我們靈魂最大的痛苦來自肉體的欲望對靈魂的干擾。當我們到天國去和上帝永遠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靈魂終于擺脫了肉體欲望的干擾,獲得了永遠的寧靜,這叫靈魂最高的福祉,這就是西方思想。他區(qū)分了兩個世界,是吧?一個是感性世界,惡從里面來,一個是彼岸的世界,最初的原形是伯拉圖的理念,伯拉圖的理念論和猶太教一結(jié)合,基督教最初階段就來了,這樣一種堅硬的區(qū)分,然后西方人安頓他們的道德基礎,就安頓在犯罪感上,然后要求贖罪,前提是認識到自己根本上有罪。你要認識到自己根本上有罪,也有辦法,讓你認識到,因為你在根本上有限和渺小,因為你必有一死,上帝是什么?然后你就領會到了,我們有理性,不能驕傲,理性其實是罪。猶太人不同于希臘人了。希臘人把理性看成是最高的光榮,古希臘哲學,這個理性的世界突然有一陣陰風吹過來,來自東方猶太,他說理性不光不是我們的驕傲,恰好是我們?nèi)祟惖膼u辱了,你說希臘人聽得懂嗎?聽不懂,現(xiàn)在我們聽得懂了。一個人在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這個人才會謙卑,而信仰是以謙卑為前提的,對不對?
?
所以,我們把這個搞清楚了,西方思想從宗教到哲學都清楚了,我們回過來看中國人,中國人一定要相信自己有罪嗎?不對,中國人是反過來的。人是渺小的,但他的一點靈明不得了,這一點靈明和天道貫通,那就是心和天一樣大。我們的心雖然不知道在哪里,你不要剖開來找,好像在肌膚包圍當中的某個地方站在那里,不,這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吧?找不到解剖學證據(jù),解剖學找到的是心臟。我們來看這個心,心和天一樣大,這一點靈明是我們生命情感中生命體驗的真相,我們有心,就是我們有生命體驗。這個生命體驗,你不要理解僅僅為動物般的自然情緒,動物也會有喜怒哀樂,但是人的喜怒哀樂和動物的喜怒哀樂有原則的區(qū)分的。黑猩猩也會露出悲傷的表情,也會露出歡愉的神色,但他還是黑猩猩。人的歡愉和悲傷里面有偉大的東西,因為有生命體驗的真相,他領會存在。然后把這個真相用一種學問說出來,那叫真理說出來了。所以中國的學問,就是從我們的生命情感中把普遍真理說出來,而這個真理不是理性的。了解這一點,是最最根本的,所以(陸象山)說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就是我剛才說的心和天一樣大。你千萬別把宇宙理解為物質(zhì)的宇宙,那是霍金研究的對象,否則霍金聽不懂,“我就不去研究宇宙發(fā)展史了,我去研究你的心吧”,那不是物質(zhì)的宇宙,那是讓物質(zhì)的宇宙可能會發(fā)現(xiàn)并且去研究的根本前提??茖W不用在這件事上跟哲學爭高低的,你不必驕傲,你沒資格驕傲,讓你去可能發(fā)現(xiàn)宇宙的還仍然是那個心。然后你獲取了這個研究對象,就像尼采說到的,我們通過科學,從事物當中發(fā)現(xiàn)的東西,其實是我們預先塞到事物中去的,塞進去叫藝術(shù)和宗教,重新把它拎出來,那叫科學。人為天地立心,人心不立,天地不在,動物沒世界,動物被捆綁在他的環(huán)境里了,人才有世界,天地、山川、河流、星辰,這就是哲學、宗教,開始講那個心了,把心中的真理闡發(fā)出來。
?
佛學《大乘起信論》,據(jù)說是馬鳴菩薩所撰?!洞蟪似鹦耪摗防锩嬲f,一心開二門,我們每個人的心開兩扇門,一扇門叫生滅門,還有一扇門叫真如門。我們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經(jīng)驗知識,那叫開生命門,因為經(jīng)驗知識的對象都是生生滅滅的現(xiàn)象。我們打開真如門,那可不是生生滅滅的經(jīng)驗對象了,那是什么?是如其所是的看本來的真相,叫如來,如如,那是無限性的打開。無限性怎么開?有限性就跟著怎么開,一個民族怎么打開真如門,他的生命力就用這種方式打開。西方人打開真如門,用理性的邏輯。蘇格拉底最早明確說清楚這件事,他追問什么叫善,什么叫美德,結(jié)論叫美德就是知識。蘇格拉底講的知識是理性的發(fā)揮。中國人開真如門怎么開?也是無限性,不在理性里面開。西方人在理性里面開無限性,真的有很大的成果,果實結(jié)在哪里?自然科學里。如果你的心不開無限門,就真如門的話
?
那你會知道超聲波嗎?你這輩子永遠豎起耳朵都聽不到超聲波的,你只能聽到我們感覺域限范圍里的聲音,你只能看到感覺域限范圍里面的光、顏色,紫外線、紅外線,你看得到嗎?看不到的。因為真如門打開,我們才在有限的經(jīng)驗實踐里面揭示他的根據(jù),這個根據(jù)無限性去把握?,F(xiàn)在去讀讀量子力學的書,你嚇壞了。量子力學描寫量子運動的矩陣方程,是你在有限的三維空間給你的感覺所能想象的嗎?不可能想象的。所以西方開真如門打開的就是一個超經(jīng)驗的邏輯、理性的,那也是他的開發(fā),成果有嗎?我們不是登月了嗎?這是貢獻。登月去玩玩就可以了嘛,也不要打太空戰(zhàn),太空戰(zhàn)就是用來戰(zhàn)爭了。
?
中國人的無限性也有他的開發(fā),他不在理性里開。在哪里開?我現(xiàn)在語言很貧乏,說不清楚,就是體論、感悟這些事情,一句話,偉大的直覺、感悟、想象。體論,這都是中國理學,尤其到了宋明理學特別講的事情,對吧?西方人不相信這個東西的,你去認識那無限的東西啊?你只能用理性去把握,怎么可能用非理性的東西去把握呢?中國人認為,感性的東西里面有無限的東西,對于那個絕對無條件的事物,無限的事物,人們會有直覺,這叫智的直覺,而且智的直覺和我們的情感不脫離,所以我們的心每給出一個法則,是直覺給出的,不是理性給出的。而我們同時喜悅此法則,我們對這份法則有愉悅,我們樂觀其成,這叫道德,西方人不知道,西方人道德叫什么?我們憑什么去幫助一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呢?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必要的時候幫助曾經(jīng)是我們的敵人呢?這在感性里面是講不通的,是吧?所以他說,我們真正的道德善舉,道德價值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所以救這個孩子為什么要救?只有一個原因才符合道德價值,我出于這樣的考慮,一個小孩掉到井里了,如果我不救他,我等于向全世界所有的人立了一個法,人人都可以見死不救,但這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有一次我也掉進去了,人家用我這個法,不救我,理性上說不過去,矛盾??紤]到這一點,把他救起來了,這樣的動機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前面的動機,比如說小孩掉進去了,一看,他在掙扎,你也是人,他也是人,你難過嗎?側(cè)隱之心油然而生,你奮不顧身把他救起來,不救你心不安對吧?康德說,這沒有道德價值。
?
因為他還是在生物學的基礎上的,并且以同情心為根據(jù),那么同情心是不可靠的,你知道嗎?如果你一看,這家伙掉下去了,什么叫家伙?他一直在害我,一個壞蛋,你怎么不早點掉下去?道德就無法發(fā)生了。道德如果建立在同情心基礎上,他就不能保證他的普遍和有效??档抡f得有道理嗎?太有道理了。然后我們聽聽,還是西方的倫理學有道理。但認真一想不對了,我就冷冰冰的思考了一個絕對命令,然后把他救起來?道德的善舉,向來來自偉大的熱情,那個真正的孟子講的惻隱之心,那是真實的,真理需要沖動,需要熱情,是吧?康德那個說法,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
和我的生命最重視的情感是什么?中國人這樣說話的,這樣理解世界的,所以西方人的道德舉動絕對不可能建立在康德的道德的三條絕對法則上。所以西方人道德還是有的,即使不搞哲學的,哪一個西方人是靠哲學來指導自己成為善人的?西方都是宗教讓他成為善人。而宗教的根據(jù)是什么?罪惡感、敬畏、恐懼,我們中國人不要這個東西。如果我們說了這么多話還講不清楚最初的問題就不可能了。
?
心和天一樣大,這是中國人最高的人生境界。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可不是(圓融)就可以說清楚的,最初提出來這個最初的原則是孟子,但是他說不清楚,但是他是心學的萌芽,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句話不得了,心學是萌芽,萬事萬物的道理無非就是宇宙,我本心已經(jīng)具備了。真理不要到外而去求,要反身而成,當我們求得真理的時候,樂莫大焉。
?
當我們關于人類生活真理的把握,同時是我們心靈最高的愉悅,然后我們一定心向往之,我們一定身體力行,還會有問題嗎?不會有問題,所以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而不可能行,此知非真知,知行合一我完全相信,如果你不能行,說你身體力行還要慢慢學習,那就是還沒知,慢慢來,王陽明不取這種態(tài)度,王陽明取的(慧明)的態(tài)度,要么你沒真知了,你真知了一定行。道德建立和你對真理的把握是二而一的,道德建立和你對真理的領會是二而一。中國人就講這樣的修養(yǎng)功夫,這樣的修養(yǎng)功夫小的是獨善其身,大的是兼濟天下。王陽明后期的毛病,最后就全獨善其身。我一看,小乘佛教。王陽明的心胸可大了,他說要我們做大英雄,不是個人做赤腳漢。
?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當代之國學,我們從中國先秦時候(圓融)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出發(fā),來體會中國人一開始所打開的思想境界,它根本是一種怎樣的智慧結(jié)晶,然后我們再看歷史怎么一步步走過來??鬃拥睦硐霝槭裁匆辉俚氖艽旎蛘弑煌崆?然后再看宋明儒學曾經(jīng)有過如何偉大的成績,以及它又如何中途天折,然后再來看當代國學的十年。中國人要樹立獨立的人格,中國人才有真正的出路,但是此人格不是基督教的人格,也不是哲學理性的人格,我們中國人無論如何成不了黑頭發(fā)黃皮膚的英國紳士,或者德國新教徒,我們成不了,我們是性明的人格。這個依據(jù)在哪里?大家想我們現(xiàn)在書都不讀了,經(jīng)典不讀了,我們看到一個人欲橫流的世界,看到一個市場經(jīng)濟的邏輯,看到一個功利主義的話語霸權(quán)。今天民族語言在討論公共事務的時候全是功利主義,除去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民的意見以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什么依據(jù)來復興國學,說建設當代國學,樹立中國人性明的人格,那個道德自覺的主體是性明人格這個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既然基督教人都不可能,因為基督教的前提是家敗人亡,也就是說家都沒了,也就是孤身一個人,靈魂被發(fā)現(xiàn)了,我們愿意這樣嗎?少數(shù)幾個留學生是這樣的,因為他在那里離了六次婚,然后按照美國的法律,離婚之后檢討自己,他想我跟你多少年了,我們相依為命、團結(jié)奮斗、風雨同舟,結(jié)果你說聲拜拜就拜拜,拜拜以后不見我,叫律師來見我。美國人說這很自然,中國人說我有千言萬語要跟他說,他為什么不跟我說?這就是文化震蕩,你受不了了。受不了你怎么辦?終于知道美國為什么叫番邦。
?
流落番邦是很痛苦的,盡管是銀行高級職員,就是流落番邦了,買了一幢房子有什么意思?我們的家不等于最好的別墅加上最先進的設備,我們要有一個同胞,要異性的同胞,我們要能夠一起喝黃酒,這很重要的,然后談談中國古典詩詞。因為我們不能談《圣經(jīng)》,沒有辦法談,從小就不是這樣的文化世界,我們也沒有這個精神家園,我們也不能談真主在哪里,所以我們就唐詩宋詞。
?
我身邊真實的事情,我大學本科同學后來到國外去留學,現(xiàn)在加入美國國籍,90年代初回來的時候很得意的,我們一看高等華人,我們留學沒成功,他成功了,后來之后我們都問他美國怎么樣,他把美國吹得天花亂墜,我們這里臟亂差,美國樣樣好。再過十年又回來了,我跟他講你現(xiàn)在加入美國國籍什么感受?他說我沒家,中國的事情不歸我管,因為我們是美國公民,美國的事情也不歸我管,我本身沒家。我說你怎么對美國的態(tài)度有了180度的轉(zhuǎn)變呢?他說因為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他就告訴了我他離婚的整個過程。
?
他在銀行里有一個美國朋友,這個美國朋友是他的同事,兩個人很好。妻子不告而別之后他就知道要跟自己離婚了,第二天上班他神思恍惚,心里極為難過,下班時間跟這個美國同事講,我有事情想跟你談談,我請你去喝酒好不好,如果你有時間的話,那個美國同事慨然允諾,他說好,我正好有時間。兩個人在酒店里喝酒了,喝著喝著中國的同學就開始說這些事情,美國人很禮貌也很認真地聽,聽完以后一語不發(fā)。這對他的期待是個打擊,你是我的朋友,你得安慰我?guī)拙?根本不安慰。他說你說說看這件事情怎么樣,他說我告訴你,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將有一個律師來找你,你要知道這是美國方式。兩個禮拜不到,果然來找,找完了以后事情了結(jié)了,當時律師來的情景他描述給我聽,真是好,夾上皮包,某某某叫我來找你,他先把美國有關離婚的法律一條條跟你介紹一下,因為害怕你是中國人搞不懂,清楚了嗎?清楚了,我們這個同學是拿過博士學位的,怎么會不清楚呢。清楚之后,律師說現(xiàn)在還是你的妻子,但是她希望不是你的妻子了,然后她說有一個關于離婚的協(xié)議書,她有一個建議,一共六條,如果任何一條有意見你也可以找一個律師,我們繼續(xù)討論。他一看,看什么看,看都不看,簽了字該給了律師。律師問他為什么不看,他說我沒有必要看,她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那個律師歡天喜地的走了,沒有想到今天的事情會這么順。
?
后來他很難過,到單位跟美國朋友說,已經(jīng)兩個禮拜了,這個美國朋友居然從來不跟他講這個事情,后來他忍不住跟他講了,你知道嗎,事情的結(jié)果如你所料,律師來過了,結(jié)果就這樣這樣安排了。然后美國人說,對對對,你一個多禮拜之前跟我講過這件事情,他基本上忘了。
?
后來我這個同學跟我講,我根本不埋怨這個美國朋友,他還是我的朋友,只是他是美國人罷了,因為他覺得我第一次跟他講這件事情就大可不必,因為這是私人事,這就是美國態(tài)度、美國文化,你叫我插嘴,我插什么嘴啊,你們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反正有法律在。
?
這樣一個朋友,就是我的同學,終于很難過,難過他就要找中國人了,這時候知道中國人多寶貴了。他到唐人街去,他想唐人街一定找得到中國人。到了唐人街聽到兩個人在說話,一聽上海話,不光是中國人,還是老鄉(xiāng),他馬上插上去說話,三個上海人在一起了,聊得很開心的,一個說你怎么到美國來,你當初中學在什么地方讀的,我是普陀區(qū)的什么學校,我是靜安區(qū)的什么學校,越說越熱乎,說到后來大家都很開心。開心了以后我的同學就提議了,你們?nèi)绻裉焱砩蠜]什么事的話,對面就是紹興飯店,里面一定有黃酒,三個人都說好,喝黃酒去,然后就在紹興飯店坐下來喝黃酒。坐下來以后我這個同學就開始說他自己的事了,他把這個事情說完之后,其中另外一個上海人拍拍他的肩膀,老弟別難過,這樣的事情我碰到過三次,第一次我比你還難過,第二次已經(jīng)不怎么覺得了,第三次習慣了。后來我這個同學就說,你已經(jīng)如此美國化了,沒想到啊。三個人就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酒過三巡,是酒過愁腸,話出相思淚,然后就來了。就是那個剛才跟老弟說,你別難過,我碰到過三次,第三次已經(jīng)什么感覺也沒有的這個人留下淚來了。剛才我同學還說他美國化了,就跟我同學說,你還記得李商隱的那首詩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最后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同學也來句了,你還記得馬致遠的天凈沙的秋思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有一個上海人也來一句,你們還記得辛棄疾的那首詞嗎?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的。在他們你一句我一句北宋唐詩宋詞的過程當中,他們終于回到了家,這就是他們的家。所以我們要談論什么叫中國文化精髓,什么叫中國的文史哲,經(jīng)史子集,你說里面有糟粕,其實無論是當初這種思想和境界用來政治安排和社會實踐的時候出了問題,你說它展開的人生哲學和展開我們對站在大地上的原則沒錯,它就是一種境界。所以我們談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要去尋找它,找過來找過去,找了那么多年。所以我們要相信慧能《六祖壇經(jīng)》里面講的五個何期自性,最后給他一個機會說《金剛經(jīng)》,講到《金剛經(jīng)》里面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說,師傅我現(xiàn)在接著說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我們的家,本自具足我們中國人真的不要妄自菲薄,我們的文化精神在搞市場經(jīng)濟這種舶來品的時候,資本是在歐洲誕生,是從歐洲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當中孕育而來的,我們給中國人五千年、一萬年也生長不出資本主義來,這是可以肯定的,各位別相信歷史學教科書,說民國時期中國有資本主義萌芽,哪有這種事情?要把這個萌芽找到信心也有的。資本主義誕生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條件是馬克思用《資本論》說出來的,還有一個條件是馬克思韋伯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說的,這兩個維度共同結(jié)合才產(chǎn)生資本主義,中國這兩個維度都沒有的,所以中國搞商業(yè)照搞不誤,先秦就開始搞了,然后司馬遷老早說過了,商人有好處的,不要貶低商人,君子富,則行其德,小人富,則適其利。因為小人都來了,來了你再教化他吧,這都是一套套的說法,所以中國人不會產(chǎn)生資本主義這是肯定的。
?
但是現(xiàn)在資本主義來了,是因為歐洲人把他們的天命強加給非歐洲民族,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征服世界。資本是能增值的貨幣,它一旦停止生產(chǎn)就作為資本死掉了,它變成消費性了,所以資本升值的前提是什么?必須把全世界人的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場,把整個地球的資源看成是它增值的材料,所以它停不下腳步,它必須突破歐洲的疆界,向非歐洲的世界前進,也前進到我們這里來了,然后我們不得不現(xiàn)代化。
?
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中國人就不免覺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進的,然后我們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個價值尺度來衡量,在這個坐標系上把我們的文化放在先前較落后的階段上,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在同一尺度上比較先進的那一段,我們的目標當然不是討論文化的差異,而是從落后文化進入到先進文化。其實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絕不是落后和進步的差距,只有西方人完成了一些任務比我們快,那就是從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即樹立獨立的人格原則,他做好了,我們本要樹立的沒樹成,就是這個差別,結(jié)果顯得它進步,我們落后了。根源不是它有科技,根源不是它有市場經(jīng)濟,根源是什么?當我們在努力的啟蒙中國自身近代運動,儒學在打開在傳播的時候,后來中世紀的時候西方人,一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一個笛卡爾開始的理性主義的運動啟蒙運動,這兩個一個哲學運動和一個宗教運動聯(lián)合起來的努力,開始樹立獨立的人格,正好和第三等級的需要相一致,第三等級在自己積累的手藝和有限的動產(chǎn)當中,看到了未來個人剩余勞動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需要一種理論的形態(tài),即意識形態(tài),一個新教來了,一個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哲學來了。
?
西方人完成了這次重大的轉(zhuǎn)變,如果他不完成他就死掉了。我國中世紀的末期我們看到了,不是我們中國自己看到的,是歷史看到的,比如說天主教的腐敗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教皇這樣一個天主教的最高精神領袖開始向老百姓出售贖罪權(quán),有這種事情。于是馬丁·路德終于提出了95條論綱來抗議,新教開始了。所以這種偉大的奮斗在歐洲展開過了,中國人奮斗到一半滿洲人來了。我們回顧中國和歐洲近代史前期的對比,一看就可以看出來。
?
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任務就是繼承宋明心學、陸王心學、魏晉的思想,我們說制度建設重要,但是制度建設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而人心就在討論,我們一定要在道義上區(qū)分是和非、善和惡,這種區(qū)分現(xiàn)在正在努力,成千上萬的網(wǎng)民在討論當下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時候,都在關于是和非、善和惡展開大量的討論和爭論,這就區(qū)分開始了,這種偉大的區(qū)分和努力昭示著往后將要終于形成共識,而這種是非善惡取得的標準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義,一定不是作為刑事規(guī)則的法制,一定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對天道的領會
?
各位恐怕有點不相信,各位不信反正我信。我們用一種形式規(guī)則來說話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力量的,自由主義說得最清楚了,自由主義對于批判中國之現(xiàn)狀只是現(xiàn)成從西方拿來的批判武器,但是中國的現(xiàn)狀根本不值得批判,因為它低于批判水平,它是憤怒的對象,然后我們要的是建設,就是拿自由主義的西方理念來批判中國現(xiàn)狀實在是太方便的事情,隨時拿來就可以批判。納稅人的權(quán)利在哪里?你說說看,有嗎?這些話太容易了。我們的問題是說我們有了西方的全套觀念有作用有意義嗎?我們內(nèi)心深處是否對是和非真的有一個區(qū)分和界限?我們是否如王陽明所說的,我們能夠在每一個關鍵的時候良知當下,這是根本的。
?
我們?yōu)槭裁匆獙W國學?不是多一點關于我們民族歷史的回憶,不是僅僅為了面對西方強權(quán)來一個文化上的自我聲張,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態(tài)度。民族主義的情感我是非常同意的,因為西方人到現(xiàn)在還在欺負我們,這是肯定的,問題是我們怎么將來不再為他們欺負,因為我們身上有毛病,先把自己身上的毛病改掉了,你看他怎么欺負我們,所以這是事情的根本。
?
中華民族中國先秦時候的偉大智慧和思想到當代,不僅是中國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類的事情,因為西方文明陷入了虛無主義。我非常同意海德格爾討論的事情,他說如果我們只是在國際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做選擇的話,我們其實都是狹隘的,今天的每一種民族主義其實同時就是國際主義,今天所有類型的國際主義實際上都是民族主義。這個話大家慢慢去體會,所以你要超出這兩個悖論。
?
民族主義是堅定的認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和價值是樸實的,它意味著民族主義傾向國際主義總是有一個立足點,就是歐洲民族,這個價值是真理,所以他們是兩極相通。要突破這種對立。
?
下面的問題是路在哪里?今天是一個荊蟒叢生的荒野,我講中國社會之現(xiàn)狀,地上本沒有路,但是我們想走了,因為要擺脫困境,最初是少數(shù)幾個人在走,這種人被視為怪人和另類,后來眾人以為他們是怪人和另類的時候,會慢慢的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要走的路,他們正在走的路其實是大家共同的出路。如果這一天來到的時候,就是魯迅先生說,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人類以痛苦為代價學會真理,一個民族以它的大痛苦為代價才能重新到真理中去。什么叫到真理中去?又是海德格爾說了一句非常好的話,他說人類只有在某種傳統(tǒng)中重新扎下根來,他才會有家,然后他才會創(chuàng)造。
?
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粗鲝埐⑶疑眢w力行對國學的學習,對中國偉大人文典籍的閱讀,我們要洗刷打在這些古典典籍上的污名、烙印。讀偉大的經(jīng)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肯定比你讀計算機教程要愉悅,那幾條枯燥的命令行,要死記硬背的背出來,與你的心毫無關系。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就是養(yǎng)心,不僅是為了避免心理病癥,更是因為我們的心要和天一樣大,然后我們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這是王陽明所期待的,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大英雄。
?
養(yǎng)心養(yǎng)得和天一樣大,養(yǎng)心比鍛煉頭腦根本得多了,西方哲學鍛煉頭腦的,訓練我們的理性思考十分的周密和徹底,讀康德的書、讀黑格爾的書,實際上和學數(shù)學差不多。讀中國古代哲學的典籍叫養(yǎng)心,因為都是你自己的生命感受,它把生命感受中的生命體驗本質(zhì)真相說出來了,那叫真理說出來了,然后把你的生命感受提升為生命境界,你在這種生命境界里你就在真理里了,你就自己的叫本心仁體,你所做的事情叫本心仁體自發(fā)動,你如果在發(fā)動的時候遇到重重之困難,你可以虛業(yè)而進,那是道家的說法,如果你還面對生死之苦惱,人生想不到的災難,你要有自凈清凈心,那叫佛家的說法。三句話,儒家教我們有德行,道家教我們得自在,佛家教我們得解脫。儒道佛三者具備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所以我們的自信就在這里,我們民族當下的文化自覺是最根本最要緊的事情,我們不能把復旦大學變成美國哈佛大學的預科,我們要爭辦世界一流大學為什么?是不是拿西方標準來判斷我們一流還是二流?那不對,一個有文化自覺的大學才會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這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大學才會有一流的學者和思想家和人文大師,然后它自然在國際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將贏得世界其他大學的尊重,對不對?這就是我們對復旦大學的期待。
?
我去年寫過一篇文章,《通試教育與中國大學的文化制約》,我們要以西方為界限,但是不是以西方為老師,所以這是一個根本的選擇,我們這個民族到了要有文化自覺的時候,有了文化自覺不是為了稱霸。亨廷頓就看錯了,亨廷頓說中國威脅論,中國將來有一天一定有文化上的自我聲張,自我聲張一定會導致東亞霸權(quán),東亞霸權(quán)一定構(gòu)成對美國根本利益的傷害,然后中美之爭必然勢不可免。你去看他的《文明沖突》這本書,但是他看錯了,因為他不是哲學家,他看不懂中華文化,他不知道儒道佛是何種之精神,我們不要做征服一切的強者,那是西方的思想,我們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我們要利萬物,而不是跟萬物相爭。你是無法阻擋的,水是無法阻擋的,它滲透一切,上善若水。儒家和道家的結(jié)合,一個好的結(jié)合就是在獨立人格基礎上的結(jié)合這種性明人格。
?
聽上去有點懸,我們慢慢去體會,生活會教育我們,中國社會當下生活的那些痛苦會教育我們這個民族,所以我們會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主持人:謝謝王老師,我們給大家留點時間跟王老師互動一下。
?
提問:王老師,聽了你今天講的,我直抒現(xiàn)在的感覺,就是熱血沸騰。但是您今天講了一大通國學,我們?yōu)槭裁匆獙W國學,國學帶給我們的崇高理想。但是在現(xiàn)在這個實用的時代,我還是想問一點實用的問題。例如說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可能不是哲學專業(yè)的,也不是文史哲專業(yè)的,比方說就是這些專業(yè)的,他想認真的學習國學,坦率地講,各位在高中里面讀過幾篇古文、背過幾首古詩,都有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但是面對國學這兩個字眼的時候又會感到陌生感,您認為您所說的先秦思想,以及今后的程朱理學,以及王陽明、陸象山的東西,還有中國近代的(梁樹銀)他們的研究成果,您認為一個學習國學的人閱讀的先后順序是什么樣的,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又是什么樣的?
?
王:一個好問題,我們研究國學,這個研究二字恐怕就是做學術(shù)了,做學術(shù)肯定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學術(shù)如果做得過分叫文字則,禪宗主張破文字則。做學術(shù)的人自己不懂,比如說做佛學研究的人不懂佛,這是完全可能的,他就是佛學,他不叫學佛,這種情況也會出現(xiàn),但是他們也是有功勞的,因為他們至少幫我們把佛教經(jīng)典文字理解上的障礙疏通了一下。比如說研究國學的其他一些人,研究儒家或者是道家經(jīng)典的那些學者世世代代的努力,積累起來我們對這些本質(zhì)文字理解上的障礙上的掃除,因為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有相當大的差別,同一個字同一個詞,在現(xiàn)代漢語當中是我們所熟悉的意思,在古籍當中上下文當中有另外的含義。找一個好的注釋是可靠的,比如說中華書局出版的,那么就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件事情。這件事情不必大家自己去搞,一搞全中國全是國學研究者了,那是學術(shù)了,學術(shù)的作用是方便我們認道。認道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領悟的,那就是領會到,直接通過文本的閱讀,而且千萬別讀白話文的翻譯,因為白話文應用現(xiàn)代漢語,損失了原文的許多意義,重要的含義,所以我們自己讀吧,如果說古漢語的功底比較好,借用于注釋家的就少了。古漢語比較差的就借助那些比較可靠的文字,自己讀原本這是最重要的,這是第一句話。
?
第二句話,我們讀中國古代典籍和讀黑格爾的邏輯學不是一回事,我剛剛說養(yǎng)心,養(yǎng)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中國儒道佛的經(jīng)典表達的事情不是一些知識性命題,也不要用邏輯推論去理解它,越這樣做越走越遠,你就在里面讀自己的生命感受,讀到多少算多少,有些話讀不懂是因為你生命感受當中本來會少缺這一方面。缺這方面怎么辦?背出來,背出來就可以了,背出來你將來會有的,因為你人生道路還長。所以每當我們在人生的某種崎嶇當中,我們突然就領悟了《道德經(jīng)》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莊子那句話是什么意思,孟子那句話是什么意思,你終于明白了。但是你不可能一開始就明白,你絕對不能把人文典籍當成一本科學教科書,按部就班的從第一章讀到最后一章,第一章不讀第二章不敢讀,物理學是這樣的,前面不懂后面根本不會懂的。但是千萬別以為《道德經(jīng)》也是這樣的《道德經(jīng)》從最后一句話也沒關系,從最后一句話開始讀也沒問題,讀懂了兩三句就不得了,要真懂,不是什么理智上的理解,而是有領會了,和自己的生命感受貼切了,而且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提升了,這叫懂了,這一懂你就受益終生了。假如《道德經(jīng)》只懂了三句話,這三句話就是智慧了,你已經(jīng)受用終生了。
?
各位,經(jīng)典的閱讀關系就是這樣一種關系,整部《道德經(jīng)》全懂,還了得?中國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你懂得一部,那你就要治兩個天下?
?
什么叫懂和不懂,能不能給別人做一個明確的解釋,上課一樣,未必能上課就懂,未必不能上課就不懂,不是這樣,只有一個標準,讀出了喜悅,心中有愉悅。就像(鐘山)先生講的,本性人體一發(fā)動,給出此法則,就越喜悅于這個法則。你讀經(jīng)典的文字,你有喜悅了,你本心人體就發(fā)動了,你就叫懂了。讀佛經(jīng)有喜悅的,清凈心就來了;讀道家的經(jīng)典有喜悅的,虛無而凈之心的境界就來了;如果你讀了五遍《金剛經(jīng)》或者讀了五遍《論語》從未有過喜悅,你肯定沒懂過,不懂的。這就是唯一的標準。你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永遠讀不出喜悅,因為它是鍛煉頭腦的,然后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是我們催眠的最好辦法,你如果睡不著覺,別慌,拿一本黑格爾的《邏輯學》看一看,保證你翻到第二頁就睡著了。
?
提問: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以前趙翼有一首詩,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我想問一下,為什么在中國邁入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之后,中國文化只能學這方面的隱喻,始終無法讓我們看到有這一類或者這一些的人才代表我們中國或者中國的哲學走出覺醒,走入一個繁盛的道路。
?
王:這些人才都到市場經(jīng)濟舞臺上去領風騷去了,不是沒有人才,現(xiàn)在人才都要到去思想文化界領風騷了。接下去,中國一個更大規(guī)模更深刻的波及中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各個領域的思想運動即將到來。
?
提問:王老師,我是經(jīng)濟學的學生,剛剛您講到吳敬璉先生說,國內(nèi)現(xiàn)在有一些市場準入的問題,這些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您覺得國學這當中可以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和作用?
?
王:國學到了王陽明那里就致良知,如果說國學就是這樣的軟弱,就期待著權(quán)貴資本良知出現(xiàn),那不可能,廣大人民、廣大百姓最容易致良知,因為他們無相可著,自心清凈心來,自心清凈心來本心人體也可以隨之發(fā)動,然后是非善惡之區(qū)分在內(nèi)心深處自有天理在。人民是水,今天誰是不可再載之舟我就不明說了,永遠相信這個道理,千古不變,水和舟的關系,總不能說權(quán)貴資本是水,人民是舟,他們?nèi)颂倭?。這是一個基本的回答,我們要有信心。
?
第二馬克思的學說用來研究中國當下的社會矛盾根源是特別有幫助的,馬克思的學說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語言、預想,不覺得未來中國的重大變化會朝哪一個方向走,所以馬克思學說要研究,因為我們說儒家教我們溫良恭儉讓,大家前提還是要勇猛精進,圣人學以眾人之心,眾人之心是什么?一陰一陽謂之道。天道在眾人的生命實踐中......眾人的生命實踐你以為是和平的?不,沖突,那叫一陰一陽之謂道。然后把這個沖突展現(xiàn)出來,圣人領會了這個沖突必將有的方向。今天的圣人要有一點馬克思的修養(yǎng),要以儒家思想做根基,中國儒道佛的思想做根基,把馬克思的思想來領會資本主義這個玩意兒究竟是什么,關于資本主義這個玩意兒說得最最清楚的,每個人超過馬克思,我們要知己知彼,馬克思讓我們懂資本主義市場是怎么事情。馬克思首先是世紀偉人,后來是千年偉人,這是西方學術(shù)界一致投票選舉出來的,為什么這樣?因為他們發(fā)覺迄今為止我們生活于其中的資本世界,就資本主義的性質(zhì)和最深刻的分析沒有人超過馬克思。我們既然面對資本主義,我們不是一味拒絕西學,西學當中有很多對我們具有重大的啟發(fā),包括海德格爾學說和馬克思學說,因為他們是把本民族的現(xiàn)代性狀況,那個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一個最深刻的自我批判,你看看他們怎么批判自己的,然后對我們面對同樣他們交給我們的我們也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們主張國學我要聲明一句話,它不排斥西學,只是我們不把西學看成是我們的歸宿。這是幾個區(qū)分,梁樹明先生說的那句話是非常對的,對于西方文化要全盤的承受,但改其過,改它的過。這是第一句話,梁樹明是一個新儒家,但是他對西方文化是如此說的,要全盤承受,即使不承受也沒辦法,但是要改其過。第二句話,要把我們中國原有的態(tài)度,批評的重新拿出來,我們對國學也要批評的研究、批評的領會,因為我們的時代變了。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詩經(jīng)》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提問:王老師剛才又提到了佛學當中的相,我想跟您討論一下,事物如果沒有相我們?nèi)绾蝸碚J識它,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在認識這個事物的時候我們怎樣能不著相。第三點,我們認識了這個事物之后,著了相之后如何能破相。您最后又提到了海德格爾提出來的民族主義、國際主義,還有把根扎下,其實這里面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認識一個問題要有一個立足點,而有了這個立足點之后,難免會使你的思維狹隘,或者說會使你的判斷有一個固定的立場,有了這個固定的立場之后,肯定就不可能再全面的來看待這個問題了。我想問您,如何從狹隘中走出。
?
王:后面一個問題基本沒聽明白,前面一個問題你讀《金剛經(jīng)》就能夠得到解答了?!督饎偨?jīng)》講無相,但是他首先說有相,我相、眾生相都有的,然后無我相、無眾生相,然后又回到我相、眾生相,這好像在兜圈子,大有道理。比方說在一個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那叫布施,你如果沒發(fā)現(xiàn)他需要幫助,沒發(fā)現(xiàn)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你就無相了,這個相還得著了,他正需要幫助,然后你是我,他是眾生之一,這個我相、眾生相就在了,所以你幫了他一把。幫完了以后道德上有滿足感很對,但是不要有居高臨下在幫他的感覺,這就叫著相了。幫的時候需要幫、應該幫,這對了,有相,你幫的時候無相,叫無相布施。為什么無相布施呢?我是一個地位很高的人,今天我看到一個貧賤的人急需幫助,我?guī)土怂话?,心里很得意,你看畢競我比他強,我比他高,我賜恩于他,一種施舍的感受,這叫著相。你肯定錯了,為什么錯了?不是道德上要求你搞清楚這個境界,而是你想想看,未來在某一個特殊的場合你又跟他相遇了,你還是比他高,他還是低,他是小販你是教授,但是這個時候唯獨這個小販才能幫你這個教授的時候可能有嗎?但他真幫了,當他幫你的時候他會著相嗎?他肯定就無相了,他一著相他不幫了,反正你比我高,你教授還要我小販幫嗎?不需要的,他不著相才幫你的,他這個時候不再考慮小販和教授的差別。當一個強者幫弱者的時候,強者以為自己比他強,當一個弱者幫強者的時候,弱者并沒有認為自己比他強,他無相。所以無相布施絕非是佛經(jīng)當中的虛妄之語,它是生活真諦,讀佛經(jīng)要讀到真諦,為什么要無相布施。
?
王:做事情就要有相,但是心不要著相,事情有個輕重緩急,這肯定有相的,什么事情比什么事情緩,那總是有相,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次等重要,肯定有相。后來毛主席讀《金剛經(jīng)》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充滿辯證法。他說比方說第一句話,我是趙不出,第二句話我不是趙不出,第三句話,我還是趙不出,這就是辯證法。
?
提問:三個小時時間就這么過去了,雖然今天還很寒冷,但是今天的講座一方面讓大家獲得了溫暖,同時也讓大家獲得了喜悅,我希望明天大家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到這兒來,再喜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