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秦地秦文化
-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 從《史記》看秦地域文化內(nèi)涵
- 作者:師帥
-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
- 摘要:秦作為第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籍,《史記}中的視多篇章都有關于秦歷史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榷理出一條秦族由病到強發(fā)展的線索。研究秦地和秦人文化,探討秦地域文化的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深人了解秦人的民族心理和成長歷程。秦地城文化特點包括:肖武好戰(zhàn)的民族性格,出于自然的人情人性,重利輕禮的功利性傾向和博采眾長的開放精神。
- 史記};秦人;功利性;開放精神
- 作者簡介:師帥(1987一1女陜西大荔人.滑南師范學院敏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 “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8悠悠奉聲作隨著秦人登上歷史舞臺而藹氣回腸。自此,秦人開始了在歷史舞臺上的精彩演出。“秦王掃六合,虎視有單出!一[時泰王贏改橫掃天下,一統(tǒng)六國,結(jié)束了六國長期戰(zhàn)亂的局面。這也是秦族發(fā)展達到的頂峰。其后,雖僅止步于子嬰而亡國,但作為第一個一統(tǒng)天下的族群。秦國短暫而輝煌的歷史永遠銹刻于史書。司馬遷既肯定秦對完成中原統(tǒng)一而作的貢獻又批評它的暴改不仁造成的亡國。“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穩(wěn)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四除了自己的評價外,司馬遷還直接引用賈誼的《過秦論》以為贊,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這在(史記》130篇序贊中是唯一的破例??梢娝抉R遷對秦的亡國很有感觸。作為漢代重要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籍,我們可以從《史記》窺見秦人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本文主要通過《史記》對秦統(tǒng)一六國前的歷史記載,研究秦地和秦人的文化,從中探討秦地城文化的特點。
《史記》中關于秦統(tǒng)一六國前的歷史記載,主要集中在《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商君列傳》《李
萬方數(shù)招
斯列傳》《張儀列傳》《蘇秦列傳)《白起王葛列傳》(穰侯列傳)(樗里子甘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蒙恬列傳》等篇目,從這些篇目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秦人尚武好戰(zhàn)的性格,淳樸自然的真性情,尚法重利的特點和博采眾長的開敢精神。
- 一、以戰(zhàn)成名一一尚武好戰(zhàn)的民族性格
秦之立身及立國之標簽,乃“武功"也。秦人好戰(zhàn)尚武,見于史冊歌集?!妒酚洝酚涊d了很多秦的戰(zhàn)事。“武公元年,伐彭戴氏。]寧公二年,公徒刷平陽。遣兵伐蕩社。[181-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11-秋,瞿公自將伐晉,戰(zhàn)于河曲。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代或王.....灞西戎。秦自開國就在歷任君王的統(tǒng)率下進行了多場戰(zhàn)役,大大增強了自身的實力。《詩經(jīng),秦風》10篇,多數(shù)是戰(zhàn)爭之歌。如著名的《無衣}篇就是其中的代表,《漢書。趙充國辛慶總傳費》評此詩:“風聲氣俗自古面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1可見秦人崗武之氣慨。朱惠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如其實,秦人好戰(zhàn)本性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地理文化原因的。秦族最早成長于與戎狄戰(zhàn)火的硝煙中。戰(zhàn)國時期。華夏大地長期處于割據(jù)戰(zhàn)亂的局面,群雄爭霸,戰(zhàn)事不斷。早期秦民偏居西陸,生存環(huán)境險惡,長期與西戎、犬成等為鄰。不時受到他們的侵擾,互有攻伐。從奉喜公開始,秦才日益強大,逐漸加人中原逐鹿的戰(zhàn)爭中。由此,秦人開始了拓疆擴土,擴大影響的全面戰(zhàn)爭。在不斷的主動與被動的戰(zhàn)事中,秦人作戰(zhàn)能力客觀上不斷增強,逐漸形成了彪悍英勇,好戰(zhàn)尚武的性格。而且,有學者認為:"秦之祖先,起于戎膚。”01西周社會繁榮興盛時,秦人還在西重過著戎秋式的游牧生活,"白龐以西有綿諸、緄戎.霍,翼之戒,岐、梁山、涇、津之北有義集、大荔.烏氏.胸行之戎"[3|。正是因為處于戎狄的范圍圈.所以早期秦人的生活習性也與皮狄相近,秉承游收民族強悍,尚勇好戰(zhàn)的性格。這也是秦人尚武的另一個原因。
以武成名的秦國,盛產(chǎn)有勇有謀的大將?!妒酚?/span>)中記載的屬干本土的著名戰(zhàn)將有《白起王嘉列傳》中的白起,王葛與王責父子;《稿侯列傳》中的穰侯;《樗里子甘茂列傳》中的樗里子;《秦本紀》中的司馬情等等,而在秦國建立功勛的異國戰(zhàn)將也不乏其人,諸如《樗里子甘茂列傳)中的甘茂和甘羅父子;《蒙恬列傳》中的蒙驁、蒙武父子;《白起王尊列傳》中的李信;《秦始皇本紀》中的桓齡等等,他們?yōu)榍氐姆Q霸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尚武的文化精神.使秦不斷發(fā)展壯大,隨之經(jīng)濟實力也不斷增強。同時,勇敢無畏,果敢堅毅的*戰(zhàn)斗精神"也使秦文化如汨汨泉水一般吐故納新,蘊含著一種積極進取,大膽開拓,悅意創(chuàng)新、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和開放精神,影響了秦的方方面面,使秦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水平迅速提升,從而一掃其愚昧落后、弱小之國的面貌,躋身諸侯大國之林。
- 二、淳樸善良-出于自然的人情人性
早期秦族是一個淳樸敦厚的民族。西匪至終南山一帶,山巒起伏,土肥水美,氣候溫潤,這樣的地理條件,適合發(fā)展農(nóng)業(yè)。秦人熱愛他們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園,早在《詩經(jīng)》中,他們就曾傾心歌唱:“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11]%對自然的歌詠和對"伊人"的企盼是秦人鐵漢柔情的-一面,也是秦人淳樸人情和人性的彰顯。早期秦人質(zhì)樸的特質(zhì)在秦穆公身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妒酚?,秦本紀》中,糧公的義與惠公的不文形成了鮮明對比?!皶x獻公車。....奧吾使人請秦,求人晉。于是穆公許之.使百旦奚將兵送夷
吾。四普國內(nèi)亂,國內(nèi)無君,穆公答虎護送流亡的公子夷吾月國維位,夷開即位為晉惠公。此穆公之一文。“(夷吾)及至,已立,背約不與河西城。[)國晉惠公地位后,反悔了,背棄了與穆公的的定,不給奉地,此為不義。“晉旱,來請票。于是用百里奚、公孫支言,卒與之菜。)晉惠公四年,晉國鬧饑荒,向秦國借糧。程公不計惠公的背信之恨,借糧給晉國,送糧至晉。此為穩(wěn)公二義?!笆哪?/span>,秦饑,請栗于晉。與兵將攻秦。(1而當奉國遭遇饑荒.惠公年以怎報德,乘人之危,“因其饑伐之”,不僅不借賴,反而趁火打劫,攻打秦國,此為不義?!芭c晉惠公夷吾合戰(zhàn)于韓地。晉擊穆公,穆公傷。于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穆公而反生得晉君。[]1理0雙方在韓原開戰(zhàn)。戰(zhàn)爭中,穆公被困,將要被俘。就在這關提的時刻.跟隨稅公征戰(zhàn)的歧陽秦民三百壯士奮力沖人晉陣,拼死救回程公,并反敗為勝摘章了惠公。原來,這三百歧人曾因饑餓偷吃穆公的好馬,被判重罪,但稚公寬宏大量,做免了他們,并言“甘子不以畜產(chǎn)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138不僅不懲罰他們,反而賜給他們好酒。因此,這三百歧人壯士感念穆公不殺之恩,在穆公出征晉國時主動請戰(zhàn)。晉惠公被俘后,秦穆公再次以寬容博大的胸懷,放回了他,并“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而情之七率一]。不僅與晉君訂立盟約,答應送他回國。又安排他住在最好的住所,用諸侯之禮款待他??梢娞垂罅x與博愛,上對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晉國國君,下至偷食自己好馬的普通百姓。與穆公之大文相對的是惠公接二連三的青文??梢?/span>,此時的秦文化尚保留著秦民淳厚樸實的特性,帶有明顯的寬厚,誠信、善良的優(yōu)秀品成。穆公對晉事公的寬容,堪稱以德報怨的典范。相比之下,晉怍為正統(tǒng)中原文化的代表,卻與敦厚、淳樸之風相去甚遠,帶有明顯的爾虞我詐和不誠不義色彩。
同時,我們通過《史記》中記載的秦族的起源也能感受到早期秦人的質(zhì)樸與真情?!肚乇炯o》記載:"秦之先,帝顓項之苗裔孫日女修;女修織,玄鳥圓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P這則美麗的感生神話,帶有一點神秘浪漫的色彩,帶我們走人原始社會那個純凈天然,萬物有靈的時代。我們感受到秦先民對人類繁銜的樸素認識。掌者普遍認為秦民務實、樸野,性不習浪漫,但是從這則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秦民浪漫神秘色彩的想象,秦人也有浪漫的一面。質(zhì)樸與浪漫本不矛盾.正是因為秦民淳樸的性情,他們才能懷著一顆崇敬的心去闡釋本民族歷史的起源,
秦樂作為秦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秦人享樸性情的映射。關于秦樂,《史記》中提及最多的便是秦人善擊缶作歌。《李斯列傳》中;"夫擊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鳴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312《康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前日:‘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384可見,以伍為樂器而歌,是秦樂的主要特色。
缶.《說文解字》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1期顏師古往《漢書》也云:“缶即今之盆類。1418可見,伍是瓦器一類的樂器,極為簡樸、易得,人們擊缶唱歌并不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復雜的訓練。秦人性格剛健、樸野、激揚.正好與缶這一樂器的表現(xiàn)特色相吻合。因此,缶成為秦人喜愛的樂器并慣用成習。缶,雖無中原鐘鼓樂之大美,也無南楚絲竹管弦樂之柔美,但它蒼涼、直白、大氣的表現(xiàn)形式確是秦人性格最確切,最恰當?shù)囊魳沸问椒从?/span>,是秦人性格對這一樂器的必然選擇。沙場深秋,月涼如水,伴著蒼涼的缶樂聲,秦人將士一邊快酒一邊高唱:"版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敝辽顡辞榭梢娨话?,
- 三、重利輕禮-功利性傾向
功利主義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普迫存在的社會思潮,是當時社會流行的思想。"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由則親戚畏懼;人生在世。勢位富貴蓋可能乎截?(1]28“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13134這些理論均是功利主義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產(chǎn)物,是當時世人的經(jīng)驗之談?!疤煜挛跷?/span>,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1]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用當時經(jīng)濟生活的特性和商品交易的特征反映出天下人逐利的必然性,生動而真實地描述出當時社會的風貌。這種風氣的出現(xiàn),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功利主義小到個人,大到一個國家。對一因來說,最大的功利目的即是富國強兵,稱霸群雄。春秋戰(zhàn)國所有國家中,秦的功利性表現(xiàn)尤為突出,稱霸之心既早又強烈?!扒乇臼侨肿宓囊恢?/span>,行的是戎狄之教”。1戎狄沒有或者很少有舊的傳統(tǒng)的束縛.
向輕札而重利?!稇?zhàn)國策,魏蕭三》中."無忌謂魏王日秦與成狄同俗,有虎襄之心.貪戾好利面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1]?這樣的破口大罵.主要就是因為奏的“貪戾好利"和“不識禮”。但素人并不以此為恥辱,反而公開反對札儀教化,強調(diào)以法治國,富國強兵?!渡叹龝?。弱民篇》說:"今當世之用事者,皆欲為上圣,舉法之謂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椰也;今夫人眾兵強,此帝王之大資也.茍非明法以守之也,與危亡為鄰:故明主察法,境內(nèi)之民無降理之心,游處之士迫于戰(zhàn)陣,萬民疾于耕戰(zhàn)。(00南熟在書中公開強調(diào)明修法度。振興農(nóng)業(yè).強兵興國。這正是秦人功利主義遠甚于其他國家的表現(xiàn)。一切以成就“帝王”之業(yè)為終極目標。“秦孝公據(jù)般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戰(zhàn)國后期,秦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春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面制六合”[期。得益于戰(zhàn)功帶束的切實利益,秦文化從一開始就帶有與中原文化不同的傾向,那就是求實.求變、尚法、尚武、重實際利益。即使后來被納人中原文化范疇,積極向中原文化靠攏,但秦文化從骨子里從未丟棄它的固有特征。正是因為商勒的變法理論與這些特質(zhì)相契合.他的理論才得以在秦國展開。而商鞅變法的種種措施,又很好地契合了秦文化的功利性,并把這種功利性推向頂峰。這些措施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撰脫中原地區(qū)舊文化的束縛,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實行比較徹底的改革,使秦國日益富強,為日后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基礎。但有些卻嬌枉過正,這是需要另行討論的。無論如何,尚法重利的措施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具有極其積極的意義。
- 四、兼收并蓄一一博采眾長的開放精神
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開放精神也是秦文化的一大特點。這個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秦對“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話的踐行。秦人特別注重引進和使用外來人才,為國家強盛作貢獻。在春秋戰(zhàn)國這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各國為了增強回力,紛紛求賢納土、爭奪人才。但在這方面做得最出色、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的,唯有秦國。較之其他國家,秦更重視依靠人才來對國家作有益的變革。唯有變革才能發(fā)展。因此,在秦每一個重要發(fā)展的階段,幾乎都有來自異國的杰出人才效力。從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塞權(quán).由余到革公時的商鞅,再到戰(zhàn)國中后期的張儀、魏冉,范睢.呂不韋,樹繚、李斯、韓非等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李冰、鄭國等水利家。這些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無一不是對秦國興衰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天才,這些異國的人才把他們的智慧和才能貢獻給秦國,同時又使自我價值在秦國得到最大展現(xiàn)。如此,秦文化不斷吸收和被注人新鮮血液,越發(fā)具有活力和張力,秦國也大踏步邁人強國行列。那么,為什么最優(yōu)秀的人才紛紛匯聚于秦,又只有秦招攬到了最優(yōu)秀的人才?實際上,這正是秦求實、求變、重利的特點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特性所決定的??梢哉f,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下,只有在秦國,人才特別是外來的杰出人才方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功利性文化特質(zhì)和開放的精神使秦在用人標準上區(qū)別于其他中原國家,那就是;不講內(nèi)外,不論親疏,無論貴賤,只要是人才,對秦的發(fā)展有用,一律予以大膽委任。而且,即用之則信之,用人不疑,人盡其才,任由人才發(fā)揮其才能,更重要的是,秦人對外來人才的激勵機制也與本國人才無異,只要夠出色,即可封官加爵,直至委以要職。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原各國貴族政治色彩很濃,而秦回依靠自身成長,階級色彩不明顯,提倡“能者"政治,更加禮遇賢人?!肚厥蓟时炯o》記載;大梁人尉繚來游說秦王,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伙與燎同??澣?/span>;“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
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黨,因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3]29秦王慕尉繚才華,與其同食同住,札遇有加。但尉繚并不領情,說秦王"少恩有虎狼心",不可交,不告而辭。秦王政不記其誣謗之罪,硬是派人追回,仍然札遇備至。這種寬宏大度的胸攜,札賢下士、重懷納諫的博大見識絕非中原國君所能比擬。更有諷刺意味的是,為秦所用的這些風云人物幾乎都是在中原各國碰壁后來到秦國的,而正是他們,幫助秦國一步步蠶食、兼并了中原各回,最終輔佐秦人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可見秦人博采眾長的開放精神。(有系統(tǒng)識別錯別字和遺漏字具體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