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叢書》 宋 王楙 (三)

? ?持國秉
《漢書》、《史記 周亞夫傳》都說“許負(fù)相之,曰‘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弊⒔庹f:秉,彼命切,為柄字。三劉(指劉敞、劉攽、劉奉)無注解,應(yīng)該是柄字,這不用懷疑了。
? ?《管子》里說“治國不失秉”,諸公的見解,想必來源于此。但我讀《史記 蔡澤傳》時,說:澤從唐舉相曰:“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nèi),持國秉政?!兄??”因此懷疑《亞夫傳》里的“持國秉”的“秉”下少了一個政字,秉只符合呼作上聲。因為這兩件事極為相同,而且持國秉都是出自于相命先生的口中,恐怕意思是一樣的。
? ?考?!肚皾h書》都是以秉字用,不曾有作柄字用的地方。
? ?龔張對上無隱
? ?前漢時期的人依然保持純潔誠實的氣象,即便是小人有時也不敢自欺。
? ?龔遂入朝,王生說“天子如果問您用什么法子治理渤海,您不可直說。應(yīng)該這么說‘都是圣明的主公的賢德之力,不是小臣之力。’龔遂進(jìn)去面見皇上,把王生教他的話說了一遍?;噬险f‘君怎么忽然話講得這么老到呢?’龔遂急忙說‘這些話我根本不懂得說,是議曹教臣要這么說。’”
? ?另一事:兒寬為廷尉張湯寫奏折,書寫后即時通過。幾天后,張湯去見皇上,皇上說“前日的奏章絕對不是庸俗的小吏能寫出來的,到底是誰寫的?”
? ?張湯說“是兒寬寫的?!?/p>
? ?不掠奪他人的長處而讓自己顯耀,龔遂是這樣的人,張湯也可算是一個,讀后可知當(dāng)時的人的行為尤其接近古人。
? ?誣罔難明
? ?他人如果污蔑誹謗相加,怎么可能置之不理也不申辯呢?以前有直不疑買金償郎、陳重買褲償郎,這兩件所發(fā)生的事,以及處理方法都一樣,二公不失厚德,但處理方式絕對不是中道。所幸后來皆水落石出,被污蔑的事得以明曉;假設(shè)不幸沒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人怎么可以安心受人誣陷呢?
? ?事情發(fā)生講的是事實,人如果做了他人所說的那件事,接受不好的名聲沒什么問題;人要是沒做人說的那件事,卻要頂著個壞名聲,可能嗎?即便頂個虛名不算什么,可是要是人家所污蔑的是殺人,人將如何處理?
? ?被誣陷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可能會成為他人誣陷其殺人的一種積累。我讀到陳、直二公被誣陷,因而想到天下不可勝數(shù)蒙受曖昧之冤的人!有些人天生呆訥無法為自己申辯,有些廉潔的人他不屑申辯,仁德的人忍辱不申辯,善辯的人對方不讓你申辯,即便給你機會申辯,人家也未必聽,因而被誣陷也未必能伸。唉!真無可奈何啊!
? ?(補充,直不疑買金償郎和陳重買褲償郎的典故:直不疑買金償郎見《資治通鑒 不疑償金》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衛(wèi)綰為丞相,衛(wèi)尉南陽直不疑為御史大夫。初,不疑為郎,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稍遷至中大夫。人或廷毀不疑,以為盜嫂。不疑聞,曰:“我乃無兄?!比唤K不自明也。陳重買褲償郎典故,見《忍經(jīng) 誣褲》陳重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鄰舍郎褲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市褲以還。)
? ?楊惲有外祖風(fēng)
? ?司馬遷遭受腐刑,后來任中書令,受皇上尊寵。他的好友任安給他寫信,向他說必須像古時候的賢人那樣推薦賢明的讀書人。司馬遷回信,信中情詞幽深,委蛇遜避,人們讀了,為之傷惻,可以想象當(dāng)時司馬遷無可奈何的情況。司馬遷心中抑郁的情感,隨筆發(fā)露,絕對不是筆力矯情老到。
? ?他的外孫楊惲因為說話不注意而被罷免官職,他的好友孫會宗寫信給他,告誡他“您之前是一位朝廷重臣,現(xiàn)在被罷免官職,退為一般老百姓,您應(yīng)該在家閉門思過,懂畏懼皇上的威權(quán)?!?/p>
? ?楊惲寫了回信,陳述自己因皇上曲解而受到的委屈,其中那股怏怏不平之氣,宛然有他外祖司馬遷的風(fēng)致。這是因為楊惲平時喜歡讀外祖父所作的《太史公記》,所以一拿起筆來,其中所作的詞旨,自然而然像極司馬遷。
? ?雖然人在寫作的時候,筆力有高下之分,有一些是天生的才智,有一些是老師的淵源和賢友的影響,大家都是這樣漸染而成就的。梁江淹在獄中也寫一封信,信中情詞凄惋,有司馬遷的風(fēng)致??上ЧP力不如司馬遷。
? ?(我補充下楊惲典故:楊惲得罪太仆戴長樂,被戴長樂在皇上面前檢舉,說“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睗h宣帝一生氣,便把楊惲抓入監(jiān)獄,之后釋放他,罷免他的官職成為庶人。但楊惲有錢,整天樂淘淘,逍遙自在,他的好友安定太守孫會宗,因此寫信告誡楊惲。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也就是《報孫會宗書》。后來國家遭遇日食,有人乘機向皇上匯報,說“因為楊惲太過驕奢所導(dǎo)致的?!庇谑撬直蛔チ?,抄家時搜出《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把楊惲腰斬。)
? ?未渠央
? ?現(xiàn)在很多詩句喜歡用未渠央事,但往往都不去考究來源。渠這個字,讀平聲。按照《庭燎》這首詩,其中對夜未央的注解說“夜未渠央,渠,其據(jù)切?!睉?yīng)該讀遽,只能讀這一音,是指夜還未遽盡的意思。
? ?《古樂府》記載王融的《三婦艷詩》說“丈人且安坐,調(diào)弦未遽央?!?/p>
? ?《長安狹斜行》說“丈夫且徐徐,調(diào)弦詎未央?!?/p>
? ?陶淵明的詩說“壽考豈渠央”。
? 黃魯直的詩也說“木穿石盤未渠透”。
? ?這些詩句都得讀遽。
? ?《史記》里,尉佗說“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在班固的史作中寫為“何遽不若漢?”這可以用來驗證。
? ?卑之無甚高論
? ?現(xiàn)代人說“卑之無甚高論”這句話,重點在所說的“卑”,其實這樣子失去原句的意義。
? ?按照《張釋之傳》說:張釋之上朝匯報完畢后,他走上前,說“必須根據(jù)時勢要求,采取的措施?!?/p>
? ?文帝說“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也?!?/p>
? ?張釋之聽了皇上這么說,于是向皇上講述秦漢之間所發(fā)生的事,說秦朝為何失敗,漢朝為何成功。
? ?文帝聽了,說“善。”
? ?所謂的“卑之,無甚高論。”是文帝害怕張釋之跟他講五帝三王那些上古離現(xiàn)在很久遠(yuǎn)的事,這些上古久遠(yuǎn)的事對于現(xiàn)代來講,根本沒參考價值,而令張釋之說些現(xiàn)代可執(zhí)行的。釋之于是向皇上說秦漢之間發(fā)生的事,文帝聽了很受用,而稱“善”。
? ?那么“卑之,無甚高論?!睉?yīng)該是兩句,現(xiàn)代人按一句來讀,因而失去原本的意義。
? ?當(dāng)時佚事
? ?歷史上有很多事確實發(fā)生了,但史傳沒記錄其中的詳情導(dǎo)致后來的人不知道,這樣的事多的無法統(tǒng)計。
? ?比如高祖時期,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典故見《漢書?魏相丙吉傳》:“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保?,這件事要不是因為魏相檢舉祖宗舊事,人們要從哪里得知呢?
? ?還有一條是高皇帝所述詔書《天子所服第八篇》,而前面的七篇所記載的,我們也不知道是講什么。
? 按《史記》所記載,褚先生說“田仁檢舉三河。”河南、河內(nèi)的太守都是杜周的兒子,河?xùn)|太守是石丞相的兒子,田仁所檢舉的這三個人,皆被抓入監(jiān)獄,后來都被誅殺。如今讀《前漢 杜周傳》只說杜周的兩個孩子夾河為郡守,治理的手段殘酷,但沒有說到他們的結(jié)局如何,而談到石丞相的兒子,也沒有記載說他任河?xùn)|太守。
? ?后漢梁統(tǒng)的疏說“孝哀帝延續(xù)太平接替皇位,由于在位的時間不長,聽訟裁奪的事也接觸不多,丞相王嘉趁機從中為所欲為,隨便解釋法律條文,并廢除了一部分先帝時期所制定的法律。數(shù)年之后,被廢除的法律條文多達(dá)上百,于是出現(xiàn)判決不合理的情況,致使無法讓人民稱心。臣下謹(jǐn)慎地選擇了一些特別妨害政事、危害善良百姓的事例,奏陳如下(見《晉書》志 第二十章)?!爆F(xiàn)在我讀《王嘉傳》以及《刑法志》并沒有記載這件事。
? ?晉朝段灼上疏說“成帝不聽勸告,讓舅舅管理國家政事,導(dǎo)致權(quán)勢外移。張禹生病,成帝親自來到他家,在床前向張禹行拜禮,詢問天下事。張禹地位低于五候,卻茍取容媚,朱云實在看不下去了,向成帝祈求尚方劍警戒其他的人?!爆F(xiàn)在的《朱云傳》只說,張禹是成帝的老師,成帝特別尊重他。朱云便上書祈請尚方劍斬佞臣張禹一人,沒有說明其中的緣由。司馬溫公的《通鑒》有前后連文說明此事,符合段灼所說的話。
? ?我列舉了這幾處,想讓讀者了解,自古以來歷史所發(fā)生的一些善、惡事件,很多都被史書記載漏掉了。
? ?天子所服這一條在《漢雜事》記錄了,我這才知道五時衣(李賢 注:“五時衣謂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保┦加跐h代。
? ?亡秦兆
? ?班固所作的《前漢書》,寓勸戒意很深啊。我讀他所作的七十卷列傳,陳勝放在第一。因為是遵照事件順序的緣故。但讀陳勝傳時,里面沒說其他,在首句說“陳勝年輕的時候,有回與傭人一起耕田,他中途停止耕作,感嘆說‘要是富貴了,絕對忘不了今天。’傭人笑著回復(fù)說‘我們當(dāng)傭人的,一生只能幫主人耕作,哪里來的富貴哦?’陳勝聽后嘆息的說‘嗟呼!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
? ?班固是最先記載這句話的,有的人以此認(rèn)為天很早就開始要滅秦朝的預(yù)兆。
? ?作《項籍傳》時,又說秦始皇東游到會稽,項梁和項籍看到秦始皇,項籍說“那位將要被取而代之?!币粋€平民敢說這樣的話,也是可以驗證天要滅秦朝的預(yù)兆,世態(tài)發(fā)展到這個地步,接下來的步伐是誰都無法阻擋了,之所以高祖的起義應(yīng)天順人,說明已經(jīng)如此了必然有人會走到這一步。
? ?次公何義
? ?在《筆談》中說:景祐中,審刑院斷案,主判官將使臣何次公的案卷交由皇上審閱,皇上忽然問“這人名為次公,到底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無法回答。
? ?那當(dāng)時龐莊敏公是殿中丞、審刑院詳議官,正好跟著長官上殿,于是他越次上前一步說“臣曾經(jīng)讀《前漢書》,黃霸的字為次公,因為黃霸是次王的緣故。人取這樣的名字,應(yīng)該是仰慕黃霸的為人吧?!被噬下犃?,點頭贊同。
? ?我認(rèn)為龐莊敏的解釋過于牽強,而且這樣的說法也沒有根據(jù),不如說“臣讀《漢書》見到寬饒字次公,也就是魏丞相所評論的次公此人因為比別人清醒,所以為人狂放。寬饒公正廉潔做事不回避鯁直讓人看得明明白白,這人一定是仰慕寬饒的為人。”這樣的說法才能稱為得當(dāng)。而且在《前漢書》里記載了四位次公,除黃次公,還有張次公、桓次公等人,怎么單獨拿黃霸當(dāng)比擬呢?
? ?我想應(yīng)該是龐莊敏當(dāng)時正處于倉卒之間,腦袋第一冒出的是黃霸字次公,隨即應(yīng)對的緣故。我去考察字次公的漢朝人,發(fā)現(xiàn)這個次公的意思,是指他在兄弟間排行老二,就如人稱呼仲卿、次君是一個意思。
? ?龐莊敏所說的“黃霸是次王”,也是穿鑿附會的說法?!队駢厍逶挕酚涊d這事,主角說是梁適。吳曾的《漫錄》記載到這件事,他沒分析原因,只說這樣的辯解“次公”不是很合適。
? ?楚王好細(xì)腰
? ?《傳》說“楚王好細(xì)腰,宮中多餓死?!?/p>
? ?《荀子》說“楚王好細(xì)腰,故朝有餓人?!?/p>
? ?《墨子》也說“楚王好細(xì)腰,國多餓人?!?/p>
? ?《淮南子》說“靈王好細(xì)腰,民有殺食而自饑也?!?/p>
? ?人君喜歡的是細(xì)腰的宮女,他怎么可能會喜歡朝中那些糙老爺們的細(xì)腰呢?天下所發(fā)生的事,那些真實是訛謬到超出人的思想范圍的,不止細(xì)腰這件事。
? ?經(jīng)書因誤
? ?經(jīng)書流傳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錯誤,因而很多人遷就錯文,比如《禮記》引用《君牙》的詞句,說“夏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注解說“資”讀為“至”,這個說法是齊、梁人的發(fā)音,現(xiàn)在人讀音有錯誤。
? ?夏天下太陽雨,人們怨天;冬天極為寒冷,人們怨天。按照現(xiàn)在出版的《君牙》,里面說“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逼鋵嵲疚恼戮褪沁@么寫的,只是《禮記》將“咨”誤寫為“資”,而且結(jié)尾還少了一個“咨”,于是人們只能曲解來說,以便結(jié)合全文能說通。
? ?又比如《中庸》里說“素隱行怪”,《漢志》則說“索隱行怪”,這就如在《書序》里將八卦寫為八索,導(dǎo)致徐邈以為是八素,因為索與素二字,意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