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遠方,穿越人生的荒漠

茫茫戈壁深處,住著兩戶人家。兩家相隔數(shù)百里,從來沒有碰過面。
兩戶人家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是因為他們家附近都有一口天然泉水。
泉水每天都會不多不少地涌上一些水,足夠做飯、飲水之用。
西邊這戶覺得日子就是這樣,每天總是將水用盡,更是養(yǎng)了些花,和家人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東邊這戶自打從祖上聽說由此向東,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就怔怔地望著黃沙綿延的地平線,怏怏不樂。不知從哪一天起,他都會將一些水灑在出行的路上。多年以后,東邊戶主的房子周邊成了綠洲,每天出行的路兩側(cè)陸續(xù)長出了些沙棘、紅柳。路越延越長,沙棘、紅柳也跟著延伸。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黃沙盡頭不再是黃沙,而是青黛色的群山。
此時西邊戶主呢,還是重復著昨天的生活。只是因為過度揮霍泉水,每天水量更少了,房子旁的沙拐棗也因為取暖被砍伐地所剩無幾。面黃肌瘦的人只能嘆息生錯地方,然后躺平,享受著早晨難得的清爽。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大多數(shù)的人生不過都是這樣的軌跡。
荒漠可能是平凡、甚至清貧的家境,泉水則是自己的健康與時間。怎么對待出身家境,怎么利用健康、時間,決定著今后的人生境遇。
?
《貧窮的本質(zhì)》認為,只談世界上存在什么問題,而不去談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樣只能導致社會癱瘓,而非進步。真正有用的方式是從實際問題的角度去思考。
解決方案往往需要個人做出必要的隱忍和犧牲,需要暫時舍棄當下的享受。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會質(zhì)疑機遇和改變的可能性,只關(guān)注盡可能將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愉快些。

農(nóng)村孩子的教育條件和水平要遠遠落后于城市孩子,取得同樣的成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農(nóng)村孩子很容易就會把學校時光當成玩樂,主動被動地放棄了走近更美好未來的機會。其實,很多孩子是很有天賦的。
不獨個人,上世紀中后期東亞國家經(jīng)濟的崛起,也是很好的例證。大部分勞動成果不是用來消費,而是投入擴大再生產(chǎn),從而實現(xiàn)了持續(xù)高速的發(fā)展。
所以,有了遠方的目標,做到自律節(jié)制,才能穿越人生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