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片一旦出國,就變了味兒:衣柜里的冒險王
這些年來,印度片都是“強勢而來”,并席卷了不少我們國內(nèi)觀眾的好口碑,在這里我也不用一一列舉了。
因此,每當(dāng)有印度片上映,大家都會充滿期待感。

最近就有一部從片名已經(jīng)非常吸引人的《衣柜里的冒險王》上映,也吸引了不少對印度電影有興趣的去觀賞。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大家的口碑都“挺一致的”,基本就是失望而回。
那么是真的不好看?那也不是,畢竟開頭是非常精彩的,只因那是在印度里的故事,而且還是從小孩子說起。而后面到了歐洲各國,故事就有點扯了,而且節(jié)奏沒有前面那么緊湊,所以越看越令人感覺乏味。


其實整個劇情看起來,確實很小說化?;貋砜纯匆呀?jīng),就是改編自法國的同名小說,再大概看看小說的描述,電影其實也是挺忠于原著的,我們先看看其劇情簡介(摘自豆瓣):
靠騙取游客錢財為生的印度街頭小混混阿賈,一直努力攢錢想帶母親去巴黎,可惜母親沒能等到這一天便去世了。于是,身上只有100歐元的阿賈帶著母親的骨灰踏上巴黎窮游之旅。為了省去住宿費阿賈藏在宜家的衣柜里,不料陰差陽錯被運到英國,而后輾轉(zhuǎn)流落到西班牙、意大利、利比亞……一段精彩非凡的冒險之旅由此展開。
這和小說的劇情非常吻合,劇情看起來挺有吸引力的,但為什么大家都是失望而回?


那就是故事時長和節(jié)奏上的問題了,在小說里,全部情節(jié)都是慢慢道來,畢竟讀者們可以慢慢細看。而在電影里時長有限,要將整部小說說清楚,某些情節(jié)就只能交代一下便匆匆而過,所以后半部分劇情可看到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其實故事開始還是挺引人入勝的,男主角確實是“耗資百元”來游歷整個歐洲,從英國到西班牙、意大利、利比亞等,也讓觀眾們共同欣賞了一番又一番的異國風(fēng)情。其中男主角可是浪漫的愛情邂逅與驚險的逃亡故事,從中來帶來了不少人生哲理,甚至用特別的方式來批判了不同國家的“亂象”。
當(dāng)然,在如此的荒誕劇情中,帶給了我們不少歡笑。而笑完之后,我便發(fā)現(xiàn)了導(dǎo)演可是特別編排了不少世界級的“情義“:
印度的悲情
巴黎的基情
英國的人情
意大利的愛情
利比亞的難民情
那么你更欣賞哪份情?你會去冒險看這片么?

其實故事是有點說教式的開局,并隱藏著不少說教式的彩蛋,結(jié)局也回歸說教式的結(jié)局。然而有多少人能在電影里感受到導(dǎo)演苦心的這一點呢?如果我看著離場的觀眾們,大多數(shù)是帶著困意走出來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