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解密碼本好玩嗎?
去看《無名》之前我的心情頗為忐忑:一方面,它是程耳繼《羅曼蒂克消亡史》后時隔6年推出的新片,看制作、看卡司啥的都不會差;另一方面,影片上映后迅速出現了口碑分化,無論初步評價還是票房表現都不太理想。
看完后我想說“原來如此”。

觀看和理解《無名》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這需要充分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和腦筋去認知、拆解、重組影片的內容,即便是腦袋靈活還樂在其中的人,也不敢說完全吃透、吃完(所以這兩天有不少喜歡此片的觀眾去二刷、三刷了)——但若是不喜歡這一套的觀眾,恐怕體驗就糟糕了,影片屬于典型的“不好好說話”。
無論對此片持何態(tài)度,都很正常,畢竟這電影“太電影”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strong>
電影首先是視聽的藝術,所以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先夸夸《無名》在這方面的表現。
影片的畫面不惹眼、不突出,卻有一種獨特的“高級感”,讓人看得非常舒服。

《無名》的鏡頭非常穩(wěn),無論對著人還是對著景——奇怪的是,我印象更深的往往是一閃而過的景,記住的卻是與人相關的情節(jié)和事件:灘涂上的日軍尸體和特務清道夫,蘆葦地旁的槍聲和假處決,廣州城上的濃煙和躲在防空洞里的人……
這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沉穩(wěn),略微錯位的鏡頭畫面使用,在找對方向和感覺的前提下,效果極佳。
最好的一組戲,我認為是1938年那條短暫的時間線閃回里,一邊是戰(zhàn)火摧殘、大雨淅瀝下蕭瑟的廣州城,一邊則是碧海藍天上飛過的日軍轟炸機,一名飛行員甚至因為看多了這種美景而無趣到打瞌睡。

這種撕裂到有些詭異的錯配感,組成了對影片時代背景的構筑,以及對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不義性的定位。
這段戲里還有一組更明顯的對比,即日軍飛機上的“羅斯?!辈袢头揽斩磁詿o名的瘸腿狗,前者戴著護目鏡、穿著膏藥旗,威風凜凜趾高氣揚,后者又濕又乏,被半塊餅引去了雨中挨炸。
之后上海的特務機關里,也有一群終日狂吠不止、等汪精衛(wèi)死后做猢猻散的惡犬,這些狗,令我在產生“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的感觸之余,不禁還會想“亂世的人和狗又有多少區(qū)別呢?”
《無名》的主角們,就是這樣一群無名的人,他們有的如“狗”,有的則過著“像狗”的生活。

雖然影片有1938、1941、1944、1945年等數條時間線,但主舞臺一直位于抗戰(zhàn)時期的上海,在這個赫赫有名的間諜之都里,有日本人、汪偽政府、重慶政府、中共等多個勢力存在。
何主任、王隊長和葉秘書是開場后戲份最吃重的三個人,我一度認為影片最大的謎題是猜測這三個汪偽情報部門人員的真實身份和立場,但我很快發(fā)現,這一點并不算難猜,《無名》真正的重點,在于用眾多蛛絲馬跡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及盡可能品咂各類線索細節(jié)的余味。
就拿電影中前期最大的一個事件來說:何主任悄悄放生了重慶政府的女特務江小姐,后者投桃報李把“上海居留日本要員名錄”交給了前者,而作為中共間諜的何主任適時把情報放了出去,并最終誅殺了一個在日軍基層連隊歷練的“皇室公爵”。

整個故事說穿了很簡單,但觀眾們先看到是王隊長和葉秘書吃早飯,接著他們去海邊搬運日軍尸體,然后再慢慢放出眾人對江小姐的流連忘返,日軍連隊殺害中國勞工等內容,而這其中,又包括了渡部侵華時帶兵奸殺拋尸的互文、王隊長對江小姐的調侃、日軍士兵與飛行員的兄弟關系等許多線索。
《無名》把所有主、次、輕、重的環(huán)節(jié)都拆分開來,并用一套跨度很大但又不至于徹底“飛天”的順序邏輯重新組合了起來,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和可讀性多了好幾層,質感完全不同了。
打個比方,同一道菜、同樣的食材和做法,程耳在最后出鍋時用了全然不同的著色和勾芡,還在擺盤上花了巨大的心思,讓菜肴在“色、香”兩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這是理論上的設計,前提要求是觀眾足夠沉浸其中,事實是這種玩法會極大消耗觀眾的耐心和專注力,我就在中途忍不住走神了幾次……

當然了,無論是否接受影片講故事的方式,都沒有影響其人性復雜的灰色呈現,大到政治立場的選擇,小到角色行為的進退,這也是《無名》讓我發(fā)出更多感嘆的地方。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角色:叛變者張先生,騎墻派唐部長,“以政治謀生”的王隊長。
張先生自稱軟弱、不適應巨變的時代,他沒有等來勝利便“棄暗投明”、叛變革命,乍看上去是個可笑的叛徒,可最終促使他走出這一步的,卻是向朝夕相處的同志陳小姐示愛被拒后的沮喪。
唐部長斡旋在各方之間,凡事都留一手,他可以和日軍特務機關長渡部吹胡子瞪眼,昨天是汪偽政府的部長,明天又是重慶政府的代表,知道了何主任的身份也不拆穿,他自詡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卻又因此招致了末路。

王隊長是個現實的利己主義者,他不信任何主義,卻擅長服務于主義,他貪吃、好色,又是一個自我欲望的濃縮體,他不該在汪偽、日軍式微時還積極幫著殺人,直到他告訴葉秘書,自己殺方小姐是“因為她是共產黨”時,我們才知道他早已找好了重慶政府的后路,但他狹隘的目光終究無法看穿身邊的一切。
可以說,《無名》在“諜戰(zhàn)片”之名下面,藏了太多莊諧皆宜的妙筆,一步、兩步、三步都能看,也都能順利成章。
影片還有不少有意思的細節(jié)可以講,比如何主任和葉秘書衣服上越擦越多的血跡,掙扎中搞得滿桌血紅的醉蝦等等,這些就不展開了。
簡而言之,《無名》是一部比較“挑觀眾”的電影,導演程耳在上映后就已在知乎上傳達了這種意思:觀眾不該被低估,我期待大家來解讀。

所以,咱們不用太糾結影片的票房和口碑高低,它本就是個“咸淡自酌、愿者上鉤”的作品。
一部好電影不一定需要觀眾去思考,反之亦然,互相尊重和理解,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