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性太差: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真的想廢掉太子李承乾?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泄,被唐太宗貶為庶人并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袄畛星\反案”被認為是貞觀時代的轉折事件,唐朝后來的一系列變故都由此而來。

李承乾已經身居太子之位卻暗中準備謀反,主要原因是他認為父親準備廢黜太子而立魏王李泰為太子,自己的儲君之位已經朝不保夕,所以要以謀反自救。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真的想廢掉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治年幼并且政治實力很弱,太子之爭主要是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間展開。然而李泰究竟什么時候真正挑戰(zhàn)李承乾卻是說不太清楚的事。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一直很穩(wěn)固,唐太宗在貞觀九年(635年)后更是經常讓李承乾監(jiān)國理政并參加朝廷決策圈的御前會議。與之相比,李泰直到爭太子失敗都沒能參加御前會議。

大概在貞觀十三年(639年),李承乾因足疾而一條腿殘廢。這讓李承乾的心態(tài)出了大問題,此后的行事也越來越出格。而東宮輔臣被唐太宗寵壞了,對李承乾只是一味地訓斥和告發(fā),幾乎沒有正確勸導。

李承乾此后的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宣稱自己登基后就投降突厥。李承乾的行為讓唐太宗很是郁悶,便通過寵愛李泰來發(fā)泄自己的郁悶并想借此警告李承乾。結果就是不少大臣以為唐太宗想要更換太子了。

然而唐太宗雖然對李泰“寵異如此”,但卻始終沒有提高李泰的政治地位。李泰曾要求與親王地位相等的宰相見到他后要下車行禮,想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結果魏征一勸諫,唐太宗就把李泰的要求駁回了。
實際上李泰每次試圖在親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時,唐太宗都會立刻阻止。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正式恢復了大哥李建成的太子名分,以損害自己皇位合法性的代價向全天下表明自己不會更換太子。
綜合來講,唐太宗雖然對李承乾不滿并寵愛李泰,但并沒有換太子的想法。但可惜的是,抗壓性較差的李承乾沒有發(fā)現(xiàn)這點,反而暗中準備謀反自保,最終就連唐太宗也保不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