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絕世妖僧:精通佛道儒三教,一生充滿傳奇!
在明朝有一個怪和尚,民間傳說此人可以“擒龍”,并留下大明朝百年內“三大預言”
他出身為僧,卻師從道士,又深諳兵法,并精通“儒釋道”三教。
他只是區(qū)區(qū)一個外姓人,連品級都沒有,死后卻能配享太廟,成為明朝唯一享此殊榮的文臣。
他便是《靖難事件》的總策劃師,永樂皇帝朱棣的第一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

那姚廣孝究竟有多怪,才被世人稱為“一代妖僧”
他又究竟有多神,才能讓朱棣言聽計從,委以重任,甚至死后,能讓他進入太廟,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fā)妻子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選拔了十個僧人,準備給藩王誦經(jīng)祈福,姚廣孝便在這十人之中。當時他只是一個藉藉無名的和尚,但接下來一場對話卻讓他的命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等到燕王朱棣進來挑選的時候,姚廣孝突然拉住朱棣說:殿下,貧僧有一份大禮相送,朱棣很不屑,我身為大明王爺,要啥有啥,你能送我什么?
姚廣孝見朱棣不為所動,將他偷偷拉到一旁低聲說,如果能讓我跟隨殿下,貧僧便送一頂白帽子與你,朱棣一聽,臉都嚇白了,他是王,王上面加個白,不就是皇嗎?

朱棣呵斥姚廣孝,你好大的膽子,你究竟是何人?此時太子朱標尚在,敬重大哥的朱棣并無造反之意,但是,這個姚廣孝的這個禮物吸引力還是太大了,猶豫了一會后,朱棣最終還是把姚廣孝納入了門下。
那這個姚廣孝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敢在圣上的兒子面前說這樣的話,他又有多大的自信,才敢在朱棣面前大放厥詞,敢說自己能幫朱棣奪取皇位,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人生閱歷。

姚廣孝出生在元末的江蘇蘇州,比那時候的朱元璋還小七歲,那時候他不叫姚廣孝,叫姚天禧,和很多名人打小就家境貧寒不同,姚廣孝的家境很殷實,家里世代行醫(yī),老爹更是江蘇名醫(yī),而姚廣孝也因此啥也不愁,每天就埋頭讀書。
那他怎么就當了和尚呢?是感情受挫,看破紅塵了嗎?
這還要話說在他14歲那年,姚廣孝無意中在街上看見有個高僧,在眾人的簇擁下闊步向前,現(xiàn)場不亞于大官榮歸故里,甚至比當官的還氣派幾分,念書當官都不如當和尚,于是,姚廣孝將書本一扔,直接剃度出家,法號道衍。

當了和尚后,小伙子也很上進,一頭扎進佛經(jīng)里,苦心研究,可研究研究著就發(fā)現(xiàn),這佛經(jīng)不教怎么受人簇擁啊?反而教的都是讓人看淡名利,他想這可不行,我才多大,這樣下去人是會變成廢物的。
于是姚廣孝偷偷拜了一位師傅,奇葩的是這師傅是個老道士,這老道士也不是個正經(jīng)道士,他不學別人修仙煉丹,學的卻是陰陽之術,也就是算卦、占卜、天文、權謀等。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東西就是不入流的下三濫,但那個亂世可不一定,要知道那時候人們就很迷信,如果學得好,大可以在大官甚至皇帝面前謀個一官半職,實在混得不好,也完全可以街上擺個攤養(yǎng)活自己。
就這樣,姚廣孝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你別說,這些年他看遍古籍,博古通今,游歷各地,考察風水,見了很多世面,也看見了很多的人心,這很重要。

后來他還結交了宋濂、楊基這樣的名士,雖然這時候的姚廣孝見多識廣,滿腦子都是心計和謀略,但是根本沒有人用他,因為此時天下太平了,大明建立十多年了,誰還想頂著殺頭的風險去造反啊,眼看四十幾歲,就要中年危機了,姚廣孝也急啊。
但關鍵時刻,有人給他算了一卦,當時著名的相士袁拱,看見姚廣孝不禁大驚,拉著他就要免費給他看看面相,看完后袁拱面色凝重,連連感嘆,你這和尚太奇怪,一雙三角眼,活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性嗜殺,將來一定會成為下個劉秉忠。

劉秉忠也是個和尚,在忽必烈還是親王的時候,就成為麾下謀士,后來,一手將忽必烈送上了皇位,聽了這樣的評價,姚廣孝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他堅信,自己一定會找到那個“忽必烈”命是天算的,機會是要自己抓的。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讓懂儒術的和尚來禮部考試,能考上的就留下當禮儀方面的官,野心勃勃的姚廣孝自然屁顛顛地去了,但很可惜,朱元璋沒給他官做,只是賜了一身僧袍讓他回家了,姚廣孝苦悶啊,所以就越發(fā)的努力,十年后,他終于抓住了這個機會,也就是我們開頭說的那個場景。

他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后來,朱棣雖然將他納入麾下,但也只是看上了他的智慧,想讓他做個謀士,幫自己避避災什么的,但姚廣孝可不想這么下去,他是天天念,白天念,晚上念,每天就危言聳聽,攛掇朱棣造反,朱棣真是見識了什么叫和尚念經(jīng),他不想造反因為老爹還活著,太子朱標也活著,所以他批評姚廣孝,大師想做劉秉忠,可我不是忽必烈,姚廣孝表面沒說什么,心里卻偷偷笑朱棣假正經(jīng),因為他知道,沒人不想做皇帝。
終于,機會還真讓他給等到了,朱標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為接班人,朱棣這時候有些不服氣了,憑什么,這時候姚廣孝出來告訴朱棣,反了吧,要不然遲早會被朱允炆剃光頭,終于,朱棣被說服了,開始暗中籌備。

果不其然,建文帝上臺之后連削五藩,每一個有好下場,而朱棣就會下一個,反了,朱棣終于受不了這樣的欺負,在靖難的全過程中,姚廣孝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起了關鍵作用,首先是鼓動朱棣,雖然時局所迫,但靖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姚廣孝有關,你說有人把路都指好了,你會不走嗎。

還有就是籌備階段,那段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朱棣眼看就要成為案板上的肉,關鍵時刻,還是姚廣孝出計,先是裝病,成功召回了三個兒子,接著又是裝瘋,麻痹了建文帝,不僅如此,地下做兵工廠,上面養(yǎng)鴨子,掩人耳目也是姚廣孝的主意。
到了真正造反的那晚,朱棣動員完軍隊中后,天空突然大風狂做,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這是不祥之兆,是說,朱棣造反有違天意,士兵們一下慌得不行,關鍵時刻,還是姚廣孝站出來說,這不是兇兆,這是真龍飛天的前兆,真龍飛天肯定是大風雷雨相伴,而瓦片正是真龍?zhí)呦聛淼?,這是大吉大利的祥兆啊,士兵們很好糊弄,還真讓姚廣孝這番話定了心。

而在靖難真正開戰(zhàn)之后,朱棣出征,姚廣孝與世子朱高熾駐守大本營北平,還不時為朱棣出些錦囊妙計,比如,靖難最關鍵的一步徐州之戰(zhàn)中,出征的朱棣在前線鐵鉉盛勇的狙擊下,寸步難行,后方的大本營也被朝廷圍攻,朱棣似乎又要前功盡棄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姚廣孝卻告訴他,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納了他的建議,在淝水 靈璧連敗南軍,并渡江進入京師,可以說這是汗馬功勞。
靖難成功后,姚廣孝又被安排去編撰《太祖實錄》為朱棣的造反編造種種證據(jù),在解縉編寫《永樂大典》失敗后,接任了這項偉大的工程,并在朱棣的遷都計劃中,一手規(guī)劃了今天北京紫禁城的格局。
立下了如此功勞,朱棣的獎賞自然少不了,他封給了姚廣孝一個大官,太子少師正文品,并給他賜名廣孝,可是姚廣孝卻什么都不要,不要官,不要錢,也不要家,一來他知道功高蓋主的下場,二來他做這些從來都不為名利,而是只為一個詞“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住在慶壽寺吃齋念佛,意在洗清靖難中犯下的殺生之罪,上朝的時候他就朝服,不上朝就穿一身黑色僧袍,因此人們稱他為“黑衣宰相”“黑衣妖僧”雖然晚年安詳,但由于靖難的緣故,他的人生也和朱棣有著同樣的遺憾。

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老家,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給宗族鄉(xiāng)人,但是沒人要,他去見姐姐,姐姐閉門不見,因為他是反賊,他去見故友王賓,以為他能理解自己,王賓也不肯相見,甚至讓人傳話說: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公元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久病逝,終年84歲,他死前唯一的要求就是放掉那個被懷疑放走建文帝的溥恰,仁宗朱高熾即位后,特命將姚廣孝配享太宗廟庭,這是姚廣孝作為朱棣謀臣的最大榮譽,縱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十六位功勛,自中山王徐達以下皆為出生入死的武將,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由此可見姚廣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縱觀他的一生來講,姚廣孝是一個奇人,好好的富家公子不當去當和尚,好好的和尚不當卻拜道士為師,這一切的反常足以證明這是個奇人。而他這個奇又證明,他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人,靖難一戰(zhàn),他又變成了一個亂世能臣,榮譽之時,他又急流勇退,是個聰明人。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活明白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