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唱腔賞析:《紅樓夢》

王(文娟)派唱腔
王文娟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縣。1939年到上海,向她表姐越劇小生竺素娥學(xué)習(xí)小生,后改花旦。曾向支蘭芳、王杏花、小白玉梅等學(xué)習(xí),唱腔上融會貫通,自成風(fēng)格。20世紀(jì)40年代先后與陸錦花、尹桂芳、徐玉蘭等合作演出,在藝術(shù)上漸趨成熟。1954年在《春香傳》中扮演春香,參加同年華東區(qū)戲曲觀摩大會,榮獲一等獎。自60年代初以來,演出《追魚》《則天皇帝》《紅樓夢》《孟麗君》等多部新戲,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許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行內(nèi)專家譽為“性格演員”。
王派唱腔,保留許多樸實流暢的[四工腔]音調(diào)和濃郁厚實的演唱韻味,又在此基礎(chǔ)上作了很大發(fā)展。她以真聲為主,吐字清晰,行腔自然,不追求花哨,唱得精細傳神,在樸實中見華麗,于淡雅中見濃艷,腔自情出,委婉動人。
王派唱腔最富有特征的“甩腔”頗有戲劇效果,尤其在表現(xiàn)明快情緒時,更能顯出其特有的風(fēng)采。80年代王文娟與畢春芳合演《書房會》,邀我擔(dān)任作曲,王派那句“甩腔”賦予了濃郁的感情色彩。例如:


上例(甲)、(乙),實是相似的音樂素材而在速度、音調(diào)上稍作變化,特點明顯,又有感情變化。觀眾聽到這句“甩腔”,總會報以熱烈鼓掌,我每次看演出,也會被那悠揚舒展的“甩腔”所激動。
《紅樓夢·黛玉葬花》是王文娟的代表作之一。王文娟所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栩栩如生;她的唱腔有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镑煊裨峄ā笔瞧渲械闹攸c唱段:前面[尺調(diào)腔·慢板]十字句深沉柔美,見景抒情,唱出大觀園在林黛玉眼中只是一座愁城;黛玉又借物抒情,在她看來,大觀園內(nèi)只是“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雖然“花落花飛飛滿天”,卻是“紅消香斷有誰憐”呢?中間幾首“葬花詞”,唱腔悠緩抑郁,吟誦與歌唱糅為一體,展現(xiàn)出林黛玉高雅的詩人氣質(zhì);最后四句轉(zhuǎn)為[弦下腔·慢板],傾訴了黛玉由惜花而想人,最后傾吐了“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凄楚之情。
“黛玉焚稿”也是一曲動人肺腑的大段[弦下腔]。林黛玉臨終前,如泣如訴地傾吐了她的真情實感。唱腔在緩緩的低音中起唱,第一句“詩書”二字則用較高音區(qū),以突現(xiàn)這段焚稿的中心詞意,然后以委婉的音調(diào),追憶黛玉一生與詩稿為伴的往事,聽來感人至深,不勝悲愴。唱到“如今是知音已絕詩稿怎存”運用高音區(qū)并加強力度,傾吐了黛玉從悲怨到絕望。然后轉(zhuǎn)入緊伴散唱的[流水板],唱到“誰知道詩帕未變?nèi)诵淖儭钡摹白儭弊郑闯R?guī)這個“變”字是用高音2,這里卻用低音的2,使感情更為內(nèi)在深刻,而唱到“萬般恩情從此絕”的“絕”字,則用高音2,并再向上到高音3,層層上推,揭示出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突出這個“絕”字,是萬般恩情俱毀的意念,音樂高潮之后,則用[慢板]緩緩唱出“只落得一彎冷月葬詩魂”,將林黛玉憤世嫉俗、孤芳自傲的形象在那凄愴的旋律中結(jié)束全段唱腔。
王文娟另一部代表作《孟麗君》,塑造了一位才貌出眾、智勇雙全的古代婦女形象?!爱嬒裼锌诳陔y張”是主要唱段之一,運用紹劇的[三五七]節(jié)奏,通過融化,與王派唱腔結(jié)合起來,流暢明快,從一個側(cè)面刻畫了孟麗君的性格。




——摘連波編著(2013)《越劇唱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