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維修師傅單兵作戰(zhàn)粘性更強 社區(qū)經濟需要這樣的人

撰文/藍科技
傳統(tǒng)的家電維修師傅正面臨幾種困境:一是無法支付高昂的租金,只能被迫停業(yè),但市場需求并未減弱;二是想擴大增量空間,難度太大,新客戶無法相信沒有門面房、只能上門維修家電的師傅;三是老客戶粘性不減,很多人通過微信、電話找他們維修,但這些維修師傅缺少歸屬感。有時業(yè)務更缺少連續(xù)性從而影響收入。
這是傳統(tǒng)家電維修師傅最真實的現狀之一。張師傅來自山東,在北京從事家電維修將近30年時間,在石景山一帶有很多老用戶。
隨著租金日益上漲,租房成本太高,因此早在幾年前就被迫關閉門店。由于張師傅手藝好、收費合理、為人正直善良,因此,周邊的老用戶一旦家用電器出現問題,總會給張師傅打電話,或通過微信聯系要求上門維修。
從支出和收入看,張師傅無需租房,減少很大的一部分支出。但另一個層面,無法影響更多的增量用戶,只能為存量用戶服務,收入也會受到影響。原來租房時掛上一個家電維修的牌子,很多陌生人也會前來維修。但現在,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
張師傅一直從事家電維修行業(yè),一直自學很多電子類書籍,了解很多新產品。從最早的黑白電視,到現在的高清電視;從大到空調洗衣機電冰箱,小到電熨斗電吹風應急燈,甚至電腦手機等智能產品,張師傅都可以修理。雖不敢稱任何疑難雜癥都可以手到病除,但是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深得周邊社區(qū)居民的認同。
11月初,張師傅所在小區(qū)李先生家安裝智能門鎖,由于舊門鎖無法拆卸,導致新的門鎖無法正常安裝。包括智能門鎖上門安裝的師傅也無法解決。后來張師傅上門幫助,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
張師傅受到小區(qū)周邊居民的認可,在于他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綜合來看,邀請張師傅幫忙的用戶有幾類:
一是質保期內,不愿意找廠家維修。因為廠家需要安排工人有一個等修期,而張師傅基本是招之來揮之去。如果不是大問題,或者維修成本不高,有些人更愿意找張師傅;
二是產品不在保修期內,廠家上門維修也要收取各種費用。比如某品牌凈水器,即使產品沒有問題,也要收取上門費60元。這樣一來,社區(qū)居民更愿意找張師傅上門維修,因為收費更合理。
其實,當前有一些平臺從事家電維修。比如58同城上門服務,通常情況下,很多用戶擔心受騙上當,并不相信這樣的平臺。
張先生想要的是有一個更有信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們可以承接家電維修業(yè)務。
比如,蘇寧易購作為家電第一渠道商,如果能以社區(qū)為單位 ,承接蘇寧指派的家電維修業(yè)務,一方面能增加張師傅的增量用戶,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幫助蘇寧易購消費者解決售后服務問題。
張師傅雖然年近50,但對于新型電子產品頗有鉆研精神。在他的構想中,如果能有類似蘇寧易購這類的家電渠道商可以讓他們有機會學習了解更多消費電子產品,同時承接相關的業(yè)務,這應該是雙贏。
他的想法能實現嗎?
家電維修產業(y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背景是,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需求連續(xù)高增長,這使當時很多單兵作戰(zhàn)的維修師傅,成為家電維修的主導力量之一。
隨著家電及消費電子市場的變化,單兵作戰(zhàn)的家電維修師傅在城鄉(xiāng)之間逐漸消失。不過,市場需求并不減弱。張師傅并不是個案,目前在北京乃至全國仍有大批活躍的家電維修師傅。他們的特點是單兵作戰(zhàn),擁有豐富的經驗,與老客戶之間有更強的粘性。
一旦能有更好、更有信譽度的平臺將這些群體整合在一起,也許,以社區(qū)為中心的后家電服務時代將會有更大的市場。其實激活社區(qū)經濟,需要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以服務為核心,這才是根本。
未來的社區(qū)經濟中,一定會需要更多張師傅這樣的群體,因為這是老百姓最需要的。
本文原創(chuàng)于藍科技,未經授權,任何網站及平臺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