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對象
可靠的知識一定來自于現(xiàn)實,對于這種來源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可靠性,我們從當代已知的各種形式的科學體系中就可以確定這一點。
知識的原初性在于客觀現(xiàn)實,對知識正確與否的判斷標準,就是與之相應的對象事物。
對知識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與現(xiàn)實對象的同一,對象在被給予我們時,正確的把握到對象展現(xiàn)給我們的原初狀態(tài),其中不包含任何其它的東西,包括那些我們精神中所摻雜的多余成分。
確定精神內(nèi)容的真假性,是一切認識活動的最終目的,通過認識過程所形成的知識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知識都應該在現(xiàn)實中找得到與之相應的客體對象。
如何能夠在唯一的客體對象中揭示它的唯一性,并把這唯一的認識結果確定其為此種對象的本質認識,是所有探尋者都在做的工作。
由于現(xiàn)實對象是取之不盡的,不管人們在探尋對象事物時,以精神理性自為能動的方式使得它所展現(xiàn)給人們的表象如何多樣,最終所要達到的還是認識與對象的同一、精神與物質的同一。
因此,大家一直追求的東西,一種是從不可窮盡的知識中找到能與對象同一的那一部分知識。
還有一種就是從無數(shù)的客體事物中,把那些對于人類有用的東西,以知識的形態(tài)進行理論建構,從而形成普遍性的認識,最終指導規(guī)模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