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變形記》: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誰能拒絕一只又萌又cute的小熊貓呢?
2022年春季,皮克斯工作室又一力作《青春變形記》在各大客戶端、門戶網(wǎng)站和朋友圈相繼刷屏。毋庸置疑,皮克斯的作品一直是“yyds”的實力擔當。
影片講述了加籍華人初中生美美某天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紅色的小熊貓,她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變回正常人。而她也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理解母親阿茗、理解友情、悅納自我。

一、不要和“壞孩子”玩
先來講講本片的導(dǎo)演石之予吧。作為皮克斯34年來的首位華裔女導(dǎo)演,她在兩歲時便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的多倫多市。
早在2018年,由其導(dǎo)演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就在國內(nèi)引起了眾人的熱議和關(guān)注??梢哉f,《包寶寶》里的包媽媽和《青春變形記》里的媽媽阿茗在形象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包寶寶》如默片一般,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卻在充滿中國旋律的BGM中讓人感受到中國家庭的沖突、溫暖和希望。短片講了媽媽從不理解兒子找的外國女友,通過中國食物包子,兩人互相理解了對方、包容了彼此,最終冰釋前嫌。

有了《包寶寶》的成功,石之予在《青春變形記》中對劇本的駕馭就更加得心應(yīng)手。在《青春變形記》中,媽媽阿茗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不再僅僅只是壓抑、禁忌、束縛,還有理解、寬容和暖心。
《青春變形記》中,美美變成了一頭熊貓的設(shè)定,就讓我想起了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寫就的世界名著《變形記》。
不同的是,《變形記》里的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在病中帶著滿腹擔憂和內(nèi)疚,遭到了家人無情的背叛和唾棄后,在無聲無息中死去。幸好,《青春變形記》中給了觀眾一個“happy ending”。
影片中的阿茗從小就對女兒美美寄予了厚望,就像許多移民的第一代華裔家庭一樣,只有讓下一代努力學(xué)習(xí),獲得優(yōu)良的學(xué)習(xí)成績才能在外邊站穩(wěn)腳跟。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高壓態(tài)勢下,美美承受了多少壓力。就像“青蛙公主”谷愛凌的母親谷燕要求女兒掌握的技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數(shù)理化體一個不落。
白天,美美需要在校學(xué)習(xí);傍晚,在家族祠堂幫忙干活;晚上,回到家里完成功課?!叭c一線”周而復(fù)始的枯燥生活,以至于,美美只有在同齡人的“姐妹花”四人小團體才能找到短暫的快樂。

然而,當女兒沒有如自己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的時候,阿茗卻對著美美的朋友們?nèi)氯?,仿佛美美的所有“學(xué)壞”都是“豬朋狗友”的鍋,全然沒有反思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
我想起了兩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dǎo)演獎的華人導(dǎo)演李安執(zhí)導(dǎo)的電影《喜宴》。影片中,當趙文瑄飾演的高偉同勇敢地和高母傾訴自己的性取向時,母親含著淚說的卻是“是不是有人教壞你了”。
仿佛,在中式家庭里的母親,總是很容易寬容自家的子女,卻固執(zhí)地以為,自己的孩子學(xué)壞都是別人家的教壞的。

我想起我小時候,學(xué)習(xí)一直還算不錯。有一段時間因為沉迷網(wǎng)絡(luò),總是喜歡往網(wǎng)吧里跑。母親看我學(xué)習(xí)成績下降,便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我,“不要再和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了?!?/p>
若干年后,其實我們都明白,所有的人都去和“好孩子”玩,又有誰來和“壞孩子”玩呢。只是我們都不屑于去爭執(zhí),偏偏卻還在介懷,當年那根刺還深深地埋藏在我們的心里。

二、長大后我只想離家越遠越好
想起懵懂晦澀的青春期,你的記憶都是什么?是男神女神的驚鴻一瞥,還是午后陽光下看著他的揮灑汗水,抑或是望著夏天她的薄衣浮想聯(lián)翩……但或許,在青春期前期的我們更多是羞愧的難忘。
還記得初潮來臨后在洗手間脫下內(nèi)褲的羞愧難當嗎?還記得清晨初醒時內(nèi)褲上黏糊糊的遺精嗎?面對青春初次的呼喚,其實最初帶給我們的反而是不忍直睹和回首。
影片其實也探討了十三歲少女面對青春期最初的這種彷徨、惶恐和無助。

在我看來,美美家族在祖先新怡的庇佑下獲得的這種變成熊貓的“祝福”,其實就是對應(yīng)著初潮的降臨。
青春期的懵懵懂懂,也伴隨著性意識的萌芽。少女懷春就像懷揣著初心的種子,一俟落地,就會茁壯成長,無法抑止。所以,美美明明在寫著作業(yè),卻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便利店的小帥哥,傻傻地畫出對方的模樣,畫出肌肉分明的線條,畫出兩個人的親吻的可愛模樣……

金魚在許多電影里被廣泛地用來隱喻性和愛。而在美美的夢中,便利店小哥長出了人魚的尾巴,接著成了入口的壽司,在紅色幽暗的背景下,噴薄而出的液體……一切,都在隱喻著一場性意識的洶涌覺醒。
當然,青春期的來臨,同時也意味著“大人”意識的覺醒。我們開始急切的關(guān)注著這個世界對我們的看法,或許開始梳起“大人的模樣”,或許留起迷人的長發(fā),但更深層的或許是開始希望別人把自己像大人一樣對待,也慢慢踏上了尋找從自我到本我,乃至發(fā)現(xiàn)真我的征途。

而青春期的到來,也同時意味著我們開始謀求畫出私人空間的界限。青春期的我們開始有了秘密,有了自己的傷春悲秋,有了“此中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隱私。
正如美美把自己的秘密一股腦地丟到了床底下,我記得當年自己也會把秘密小心翼翼地隱藏在書包的角落里,沾沾自喜地自以為可以保留著這份獨屬的秘密和快樂。

但就像影片里阿茗通過蛛絲馬跡發(fā)現(xiàn)了床底下的秘密,我媽媽當年每晚都會偷偷翻我的書包,美其名曰“為了我好”;也會每晚偷偷打開我堅持緊閉的房門,美其名曰“怕我一個人出事”;不厭其煩地刷我的朋友圈,總害怕我“不會講話”……
所以這份沉甸甸的愛讓我長大之后拼命地想逃離我媽對我的“禁錮”,以至于我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想的是離家越遠越好。
如今,出來工作后,遠離家鄉(xiāng)小鎮(zhèn),在大城市默默的耕耘。但在每個靜謐的深夜,總能聽到我媽和我通話時說,鎮(zhèn)子現(xiàn)在怎么有發(fā)展前景,趕緊回來謀一份好差事更好。
但我想,在大城市,我就像私人公司的老板,雖然凡事親力親為、朝不保夕,但好歹,我還能掌控對人生這家公司的絕對話事權(quán)。而在小鎮(zhèn)上,一切仿佛都由我媽來安排,生活雖然被打點好了,但我的一言一行都需要謹小慎微、我的行程出行需要提前報備,否則就會召來“老佛爺”一頓噼里啪啦的輸出,就像控股公司的總經(jīng)理,我有建議權(quán)卻沒話事權(quán)。

我時常在想,作為孩子,我們其實一直在取悅父母,以至于我們都忘了該如何好好尊重自己。
谷燕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愛凌剛上學(xué)的時候,老師說:不要糾正孩子的錯別字,不打擊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少點表揚他們的聰明,多點表揚他們的努力。我就是照著這兩條做的?!?/p>
其實,作為子女,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會對父母這些日常的壞情緒懷恨在心。相反,我們會在內(nèi)心苛責自己,為什么沒能做得更好,為什么會辜負了父母對自己的這份期待。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也不忍去責怪自己的媽媽。只是在每個黎明破曉前、日落黃昏時、午夜降臨前的獨處時刻,回憶往事,也希望和自己母親勇敢地說:希望你也能把別人當成一個人去尊重,包括你的孩子,尊重他的天性和意志。
三、尊重彼此,悅納自我
影片中還隱藏了許多中國元素和時代元素。如電視里播放的香港TVB劇《金枝玉葉》、地下室里的臘腸、風(fēng)靡一時的寵物機、遠處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老實的按鍵手機、奶奶輸牌后抱怨自己的“4”字形掛墜……
在感慨和懷念之余,我們也終于有幸在皮克斯已上映的25部動畫電影里看到主打中國元素的電影。

當然,影片中的美美,還有著中國式家庭的煩惱——讓人招架不暇的“親友團”。每每想到自己家族里的親戚,小時候問你成績,工作后問你收入,結(jié)婚后問你孩子。
對于我這種社恐,逢年過節(jié)就恨不得挖個地洞鉆進去。

影片中,阿茗總是對美美苛責求全,做什么都要第一。
從“今天是優(yōu)秀學(xué)生、明天就會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到“拿第二名就是失敗”,仿佛女兒的人生詞典里就不容許出現(xiàn)失敗的字樣。

在我們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中,個人自由主義往往需要讓位于集體服從支配的。一旦犯錯,換來的往往是大喊大叫或無休止的毒打,個人容錯空間近乎于無,仿佛一時的失敗就是人生墮落的征兆。
或許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父母在歇斯底里的爭吵之后,互相嚷嚷著要離婚。到最后,父母總是煞費苦心地說:“我是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庭才選擇和他繼續(xù)待在一起的?!狈路?,孩子才是夫妻彼此之間連結(jié)的“契約”。但其實,這種示好很多時候給了作為孩子的我們更多的壓力。

我想起小的時候,母親很想去很遠的地方發(fā)展,到最后卻說:“為了你和妹妹有人照顧,我還是不去了?!逼鋵嵱械臅r候,我多么希望,他們?nèi)绻凶约旱南敕?,那就大膽地去追逐吧,而不是用親情和自欺欺人去誆騙自我,用一個高大上的理由讓子女傷心難過。
我很喜歡影片最后,如電影《你好,李煥英》里母女倆跨越時間的穿越對話。阿茗終于對美美說出了實情:自己對完美的追求,其實來源于不想辜負美美的婆婆對自己的期待。

所以說,童年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究竟會有多深,以至于,這種追求完美的重壓,讓阿茗在成年后接到外婆的電話依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
這種重壓,也刺激到阿茗內(nèi)心那頭“怪獸”的成長。影片中,它的體型比其他人的都大上不少。
而外婆對阿茗方方面面的掌控,甚至讓阿茗在封印儀式上讓紅色的熊貓暴走?;蛟S,影片里外婆臉上的那道疤痕,也正是暫時壓抑阿茗暴走后留下的“變形記”。

因為妻子對外婆的恐懼以及外婆當年不支持自己,讓美美爸爸時至今日仍然對外婆充滿著敬畏。
在許多影視劇里,母親往往承擔著“破壞”和“秩序”的角色,父親則承擔起“構(gòu)建”和“自由”的角色。往往,在母親對子女的高壓態(tài)勢下,父親會選擇更愿意鼓勵孩子去大膽追尋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
對于十三歲的美美而言,追逐心愛的愛豆已經(jīng)是她這個年齡最重要的事。在阿茗的阻撓下,本來已經(jīng)決定不去參加四城樂隊組合的演唱會了。但在父親的鼓勵下,卻給了美美大膽地追尋自由、勇往直前的勇氣。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亂七八糟的,重點不是推開不好的東西,而是給它騰出空間,與它共存。

故事最后,母女倆終于有機會互訴衷腸,也有了和解的機會——尊重彼此、悅納自我。
是的,和解的前提是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滿,才會知曉對對方不肯輕易放手,會對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
也許這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至少,把選擇權(quán)交給了孩子,也就有了讓花兒在懸崖邊自在綻放的可能。

龍應(yīng)臺在散文集《目送》里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正如影片最后媽媽和解時對美美說的:
所以,不要猶豫不前,不要為了任何人停留,你走得越遠,我只會越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