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lián)大的奇跡,在于郁郁人文——讀鹿橋《未央歌》*
“茹古涵今”館書記20220907
?
我對民國少知,但是西南聯(lián)大,是不能無感的。我的感知邏輯里,令我感動的聯(lián)大,在于“剛毅堅卓”的聯(lián)大,在于多樣有情的聯(lián)大......一句話,有人文郁郁的聯(lián)大,所以聯(lián)大人才彬彬。
感知需要因緣,拋開主流媒體大力宣傳的影響,只說由自己生命體驗的這一份——主要就是對于汪曾祺散文的淺薄閱讀史,從美食散文翻到回憶西南聯(lián)大人事的——可以說汪老“自得其樂”的風神對我有很大影響,不過當時囫圇當閑書翻過、未必覺察?!段囱敫琛?,這本在大陸不怎么出名的長篇小說,就是怹文(《覓我游蹤五十年》)中的推介。
我很庸俗,本來不喜歡費時讀小說,這部小說的文字又不如汪老的散文自然好讀,但暑期竟能夠一通讀下,也算痛快。我想了中間的道理:一則我很吃“校園-樂園”的這種設(shè)定,甚至也常常自我期許能寫出同樣題材的文字;二則我正在書中人物的人生(生活史)階段,可能很多眼前的困惑就在書中的情節(jié)里化解了,“隨喜贊嘆”。讀小說也好、看電影也罷,要是能入境“一同受煎熬,并肩共歡笑”,又還有什么說的呢?三則《紅樓夢》在我貧瘠的小說閱讀史里又占很大分量,也許是原型積累的少,我老覺得這書有意學曹公筆法,由此又提供了些閱讀的興味支撐著我(實際上是個美麗的誤會——作者在卷首致讀者否定了當時批評家的類似觀點,表示受水滸、外史的影響更大)。當然,意志上最大的支持力量,大概還是來自對西南聯(lián)大的敬意和好奇,這部“反映聯(lián)大生活,臺-(?。?/span>多次再版”的長篇里也許有我想感知的(1967年,《未央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一時風靡校園,學子爭相購閱,洛陽紙貴,暢銷四十余年:1988年,臺灣著名校園歌手黃舒駿創(chuàng)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隨之傳唱海峽兩岸;著名導演李安執(zhí)導《色戒》,《未央歌》被指定為演員閱讀書)。
寶島多次再版,大陸已然絕版——好在,“茹古涵今”(母校圖書館)有版。由此我想如今的大學的圖書館固然應該是“自習室大本營”,也總要多些“逍遙學派”的身影——當然,如今這樣一個背景里,汪曾祺所謂的“吊兒郎當”,或者“吊兒郎當”的傾向,大概也實在都是不合時宜的。所以我選擇珍惜這份難得的成全——而且,冷遇與暢銷,冰火兩重天的對立矛盾里,大概有些值得感悟的命題,值得統(tǒng)一的機理。
筆名“鹿橋”的吳訥孫先生,“祖籍福建閩侯,1919年生于北京,1936年由天津南開中學保送到燕京大學生物系,后主動休學一年與同伴作長途徒步旅行,認識都市以外的中華大地,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并留校擔任助教,之后考取自費留美,1945年進入耶魯大學研究院攻讀美術(shù)史專業(yè),1954年獲得耶魯大學美術(shù)史博士學位,歷年任教于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又“吳家為福州仕宦世族,詩禮傳家,文風鼎盛,從乾隆至光緒百余年間出了十一位舉人,三位進士”,又“在西方藝文界,他是位知名的中國藝術(shù)史教授,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在華人文壇,他則是位以《未央歌》、《人子》等暢銷書知名于世的作家”(筆者注:聲名顯于港臺地區(qū)),可以說是有舊貴族氣質(zhì)的摩登俊杰,說來聯(lián)大不少菁英人杰的背景類此,前頭說的汪曾祺也算。這里不是做階級分析,記寫一筆背景而已。
畢竟履歷未必有什么描述價值,我賞思他“左手寫詩篇,右手寫論文”的自白:“今年來好像潛意識地為自己的思想生活求平衡。凡工作以左、右劃分?!撐摹c‘詩篇’這個對比的說法,現(xiàn)在多為未央歌的讀者所采用。論文是右手的工作,詩篇即是左手。不是真的兩手執(zhí)筆,而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種心理上的區(qū)別,常見在禮儀,甚至建筑設(shè)計中,總之,以右代表理解、結(jié)構(gòu)、正宗、太平時代的傳統(tǒng),而左則是幻想、空靈、左道、動亂期間的破壞,也有他一個傳統(tǒng)。左右相成,是中國幾千年前就見到的道理.....我寫文章先是論文詩篇交互著寫。又因為用中文及英文的關(guān)系想要不偏不向就要每個文字都要一左一右的寫......寫得輕松,算是左......現(xiàn)在寫致讀者的信及另外手頭一個文藝作品對比起來,過去幾個月寫的好幾篇文章又都可以算右了。”情理相合而妙。
其人其書相對,雖然作者否定,讀完還是感到此書至少頗有“大旨談情,實錄其事”的意味,只是色彩全然不同:紅樓曲是傷懷悼懷的挽歌,未央歌卻是熱烈清澈的舞曲;一遣悲懷,一抒深情。無怪作者費力自辯“紅樓夢一部大書把女人寫到入微,范圍也廣,變化曲折無不佳妙。新小說寫新社會怎么能不寫女人?不是新作家比舊文學家會寫女人,而是新社會里的女人突出得多,既然看得清楚,觀察的角度多,她們活動的范圍廣,寫出來自然也就突出多了。批評家沒看到這一點,于是就跳不出紅樓夢相比的這條老路來”,很有新作家可愛的意氣和創(chuàng)造的見地。從這里看,舊女性哪里去唱舞曲呢,新女性又為什么要接著唱挽歌?從“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并使其泯滅也”到書中的玫瑰三愿至于“散民舞曲”里擬寫的“女大該嫁遲不得,心上有人逼不得。且莫背地言人短,亦莫說我有成約。今年不來等明年,等你等到河水干......”“愛情是金金是土,青春是花花有主。排開眾人跟他去,歡樂好抵三年苦”,多可喜的氣象一新?
同紅樓的分別,作者還有一段精彩的“自我”“無我”論在“再版致未央歌讀者”中,試說曹公以人物中“有我”,鹿橋持全書的“無我”,十分精彩。
?

作者自云:書中董常委為是聯(lián)大三位常務委員(筆者注,即清華梅貽琦、北大蔣夢麟、南開張伯苓)的合相,尤以梅先生的神情身量寫成;伍寶笙是鹿橋照了自己的“天使學姐”祝宗嶺(西南聯(lián)大生物系畢業(yè),任農(nóng)業(yè)研究所植物生理組研究員、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英俊瀟灑的婁成后與同組的西南聯(lián)大生物學系畢業(yè)生、美麗高雅的祝宗嶺的友情發(fā)展為愛情,成了很美滿的一對伉儷)寫成,以“謝她五年友愛中的深情及自然流露的智慧”,又,童余伍藺四人,“書中這個‘我’小的時候就是‘小童’,長大了就是‘大余’。伍寶笙就是‘吾’、藺燕梅是‘另外’一個我”。嚴肅博學的“大余”有說是作者兩位學長的形象復合(一李姓曾任教北大,一徐姓),配角“大宴”(宴取中),據(jù)考在現(xiàn)實中做了官,是臺省經(jīng)濟部長李達海。鹿橋有次問他:「你入D了?」他簡短地回答:「我入D了?!挂陨喜实吧⒁娪谖墨I及網(wǎng)民索隱,我自己注意到的,是翻到第十五章之“這種輿論之造成,令男生中大余,小童等,女生中伍、史(宣文)、凌(?;郏蹋ㄙ慧螅┑?,頗不知如何才好。他們措手不及,大局已如山倒”,想到紅樓“原應嘆息”的套子,把這“伍史凌喬”念出來,似諧“我是鹿橋”之音,凌、藺本來音近,算是給作者另強作一附會。
作者書前解釋:“新舊朋友都多少為故事所掩沒有看出來未央歌所寫的心情是寄托在許多人的身上的。最明顯的是在四個人(即童孝賢、余孟勤、伍寶笙、藺燕梅)身上。這四個人合起來才是主角。這主角就是‘人’。是你,是我,是讀者,也是作者。這重點又是在年輕的一對上、在生長變化上、在我們不能忘記的、一生受用不盡的,那年輕的理想上。”
大概把握“人之主體、年輕理想”,可以提挈一部總綱,不至于鉆到人物里失了精神。這里也能看出《未央歌》如何異趣“紅樓”,紅樓一部大書,脂批文中“樂極悲生、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為“總綱”,大異至此,綱異目同,在于題材的相似。這道理倒像“趨同進化”,睡蓮荷花實際遠不相及,形態(tài)多異,粗看有同而已。
見網(wǎng)絡(luò)有評家以書中語言文字問題間談對于人物的閱讀感受,認為鹿橋堅持的繁體出版、實在矯作的文風,是該書在大陸冷遇的原因。又批評伍、藺的深情沒有來由,同窗友情婆婆媽媽。尤其批判藺燕梅“無分寸感”的愛情觀,“短短一個月,在范寬湖、余孟勤和小童之間輾轉(zhuǎn),間接害了多少人”,批評得很有個性。不過我老覺得這是他的欲揚先抑,因為評家究竟自反,引述了一句,是以同名歌曲稱世的黃舒駿說的——“今日再看《未央歌》,老實說,已沒多大的感覺”,以致最后評家感慨“這應該是我一個中年男子看這本書無法感動的原因”懷想“青澀滋味”。
想來這位評家的焦點放得很合理,藺燕梅無疑是核心人物、書旨的載體??梢哉f,一眾人物看過去,似乎只有她是明顯的困惑著、謹慎著、糾葛著、發(fā)展著、變化的形態(tài),而童、伍、余等都特化成了某種善的人格特質(zhì)來度燕梅“成為她自己”。另有學院評家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閾把特質(zhì)歸納了出來,很得精神:小童的隨順自然、余孟勤的剛健有為,伍寶笙的仁愛寬厚(韋鈺,2015),只是藺燕梅以“持身嚴苛”一條,我不以為然,藺是發(fā)展有層次的;而伍寶笙加一思想獨立更觸本質(zhì)。
看不慣藺的那位評家有一句“既找不到來又找不到去”,他似乎清楚地感受了一種屬于青春的矛盾,但是他作為中年長輩選擇不理解......
“既找不到來又找不到去”,我們這代人大概都在這片迷津里,至少我的感受是這樣。藺燕梅開始就是沒有來去的,但她憑著“一生愛好是天然”的質(zhì)性走。“愛好”,深愛美好,伍、藺的深情大概由來于善美的相互吸引,范寬湖和藺燕梅的事件大概也在這一層,是“俊男美女”同質(zhì)作用。她于是“玫瑰”一樣地“美”著,美麗地“三愿”。后來,柔和的“美感”朝圣直截的“真知”,對于余孟勤,則是直截的“真知”責備柔和的“美感”,是一種異質(zhì)間的相互作用——求全責備是一種控制和支配,更像弗洛姆所謂“共生性結(jié)合”(我把它歸納為“分離而結(jié)合論”:有“迷狂結(jié)合”,有“雷同一致型結(jié)合”,有“創(chuàng)造與物結(jié)合”——筆者歸納,原作創(chuàng)造性活動,有“共生性結(jié)合”——主動形式是屈從、“受虐狂”,被動形式是支配、“虐待狂”,以及“真愛結(jié)合”——筆者歸納,原作“成熟的愛”),終究不合愛的藝術(shù),不是成熟的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中對二者的哲學分析很精要:
與共生性結(jié)合相反,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jié)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種把他和他人聯(lián)合起來的能力。愛使人克服孤獨和分離感,但愛承認人自身的價值,保持自身的尊嚴。在愛之中,存在著這樣的矛盾狀態(tài):兩個人成為一體而仍然保留著個人尊嚴和個性。
這樣,在未央歌創(chuàng)設(shè)的“樂園”價值里,他們的分離是正向的發(fā)展。
結(jié)尾小童向藺燕梅奔赴,同時開放了結(jié)局——其實,我更愿意叫他大童——在他自白他的成長以后他的心智有了成熟的色彩,也是是合理的突變——我想這是作者設(shè)置的成全,回應了讀者心理預期的成全。就像黃舒駿寫的歌曲《未央歌》歌詞,“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嘴邊,我總算了了一樁心愿。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個秘密,是否就是藺燕梅”。但是,文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里——后來“鹿橋聽了,他對于歌詞并不太滿意,但他也沒有直接說明。他認為《未央歌》是大時代下的友情,但歌曲的開頭第一句是:‘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嘴邊,我總算了了一樁心愿’。他認為這(歌寫的)是愛情,說黃舒駿把這本書寫成了愛情故事。”這里面“友情”“愛情”糾葛和矛盾按下后表,只是前面說《未央歌》大旨談情,從這里看,談的正是友情,勉強說、也談愛情化的友情。
所以勉強,我想在于所謂“友情”和“愛情”太過草率而不是好的描述。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回到藺燕梅這段糾葛的發(fā)展歷程。之所以能發(fā)展,我想在于藺燕梅觀照了“腳跟底下的大事”這個命題,她在其中的矛盾和掙扎,在與大余的爭吵里呈現(xiàn)。書中第十章:
“也好!我們撇開你不談?!碧A燕梅極柔和地說:“方才幻蓮師傅的話哪一點兒不對?‘不要誤了腳跟底下的大事!’他的目的與你一樣,而他的慈悲,熱情處只有更過于你!‘不要忘了自己的責任!’這不是你一天到晚宣講的題目嗎?與他的話有什么分別呢?他能叫人走到一個目標去,你也是幫助別人向那一方向走??墒撬显徃敌哦U的錯誤并且仍舊給他溫暖的鼓勵,你便會和他爭辯起來。為了看一張字,看了他寫了這么一句話,也會有這許多爭辯,你一生真不知道要發(fā)動多少爭辯呵!可是我告訴你,你這一場爭辯失敗了。你能說幻蓮師傅的辦法不對么?依你便怎么樣?把傅信禪殺了?把宋捷軍殺了?那樣你想想看,是誰更成功了?是幻蓮,是你?佛家接納回頭的人,圣經(jīng)講述回頭浪子的故事。你一味地頑強。‘完全!’‘完善!’地講個不停!所以你永遠是痛苦的!”
發(fā)展到什么地步,我想在于她根據(jù)和大余相處的感受,認真同童孝賢論愛中可見一斑,書中第十五章:
“她想來想去,她到現(xiàn)在為止,并沒有愛他。她對余孟勤有很多尊敬,也有些同情??墒窍雭硐肴ィ龑嵲跊]有愛他。那許多敬重的感覺一向為自己一種不察覺的意向給裝扮成了愛情了。她覺得她自己還沒有戀愛,也許那種氣憤,不甘,想征服他的心理有幾分看起來很像戀愛,但是這一夢醒來,把自己解放了,也不那么認真打算征服誰了。她覺得既然放棄這意念毫不感困難,這便決不是戀愛?!?/span>
......
“她從前的小女孩的心理對這些是茫然的。她現(xiàn)在戰(zhàn)栗,恐懼地知道了人們?nèi)庾龅男闹校€有這許多危險的火焰。她再聰明,她也逃不掉是個女孩子,她便本能地恐懼著。她不知道這些火焰將來會如何灼傷她。但是起碼現(xiàn)在她還未把這火焰引上身來,她又本能地為自己慶幸。因為她正在那對戀愛懷著恐懼的年齡?!?/span>
此處已經(jīng)接近小說的尾聲,事實上無論最后如何交代小童的奔赴、大余和伍寶笙的結(jié)緣,藺燕梅在這章結(jié)束以后,就已經(jīng)注視到了腳跟底下的大事上,她有了一個完善而成熟的自我了。
弗洛姆說:“除了努力積極發(fā)展你的全部個性,使之形成一種創(chuàng)造性人格傾向外,一切愛的嘗試都一定是要失敗的;沒有愛自己鄰人的能力,沒有真誠的謙恭、勇氣、忠誠、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個人的愛。在罕見這些品質(zhì)的一種文化中,獲得愛的能力注定是一個難以達到的目標?!边@樣的糾葛和曲折多么自然而然,以至于中年人走過回看都會不由得嗤笑。
對于“友情”“愛情”分別的粗糙之處,我想在于愛的藝術(shù)是主動的,親人之愛也好、友人之愛、戀人之愛也好,往往重視“情”之共同、真誠的初心,弗氏所謂“所有形式的愛常常包含著共同的基本要素:關(guān)心、責任、尊重和了解”,表象或許濃烈、或許平淡,分別或許重視、或許略看,都是可以下放一層的。
最后,《未央歌》終究算是鹿橋作為一員學子,給西南聯(lián)大的一個交代,我想他的這個交代是有分量的。都說西南聯(lián)大是奇跡,也大多把這個奇跡歸功“自由”。汪老在《新校舍》也記寫過,“有一位曾在聯(lián)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美國人問他:西南聯(lián)大八年,設(shè)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聯(lián)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lián)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自由”。現(xiàn)在不少語境下的“自由”都被污名化了,鹿橋可以說為“自由”做了注腳,書里的境界是“腳跟底下的大事”、是人之為人,是重視人、尊重人、關(guān)心人、愛護人,有了這樣的價值基點,自然會有小童說的“大哥哥、大姐姐”的“保護人制度”、會崇善尚美、會有人沖破枷鎖、會有人愛國報國、會有人剛毅堅卓、會注視有生力的個體、可喜地發(fā)展起來......
就是說,西南聯(lián)大的奇跡,在于郁郁人文。
寫完,就要和圖書館借來的《未央歌》告別了。不久,母校又會多一群新生力量,我確定呆在樂園里的光陰實在地少一年了。
?
*大凡一部小說若是講個故事,那么可以用人物、地點、情節(jié)搭成格局間架??墒俏囱敫枇硗庥懈匾娜蝿眨铛r鮮地保持一個情調(diào),那些年里特有的一種又活潑、又自信、又企望、又矜持的樂觀情調(diào)。那情調(diào)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個性之外,充沛于光線、聲音、節(jié)奏、動靜之中。要寫出這個來,故事不但次要;太真實了、太熱鬧了反而會喧賓奪主,反之一個情調(diào)可以選多少不同的故事來表達。故事困于時代、地點、人物,往往事過境遷顯得歷史氣味太重很是陳舊。情調(diào)由文字風格來傳達,住往可以隔了時代,因一代新讀者自身經(jīng)驗及想象力而更替長新。我這不是說未央歌有多少文學很值,只是說一個一般的道理,及寫未央歌時心上所期冀要表達的那份黃金也似的美好,身心發(fā)育時的生活。
*抗戰(zhàn)時期大家都感到世事變得特別加快(其實比現(xiàn)在慢得多?。瑢戇@種小說更怕為身邊的變化帶著跑得喘不過氣來。戰(zhàn)時跑得最快的是物價,與日常生活最難分開的也是物價。為了一定要另創(chuàng)一個比較永恒的小說中的世界,我想只有用風快的刀一下把兩個世界割開。未央歌的世界里貨物用品有質(zhì)無價。全書沒有一次提到錢的數(shù)目??墒俏蚁霟o人覺得有什么勉強的地方。這就是刀快可以不見血的好處。否則這么一本以情調(diào)風格來談人生理想的書為通貨膨賬記起流水賬來,文字還干凈得了么?人物性情還能明爽么?昆明的陽光還會耀眼么?云南的風雨還能洗脫心上無名的憂傷么?
*在這個風格中及理想里,未央歌里的地方、情節(jié)、人物就分外美,盡情地美,不羞不懼地美,又歡樂地美。有人說世上哪有這麼美的?可是懂得未央歌的人抽不出時間來回答,因為他們忙著愛美忙不過來。也就因為這樣他們無言的回答比語言更有效。我們樂觀得忘了愁苦,健康得忘了創(chuàng)傷。經(jīng)人提起時再回頭查看,愁苦的經(jīng)驗早已無影無蹤了,創(chuàng)傷早平復了。于是又高高興興地去忙,去向更高的理想奔走。
*未央歌還是未央,書里書外的人物個個盡在我地一陣陣后浪推前浪!
*一個年輕人生長進步真不容易??!可是又多值得興奮!事后又多值得回味!
*鹿橋引新讀者來信:“......此書傳閱同學間,幾至散爛,大家都認為此書應為大學生必讀,能喜愛此書者方可為友?!?/span>
*出自書前“再版致未央歌讀者”
?
參考文獻:
[1]?韋鈺. 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閾下鹿橋的《未央歌》[D].揚州大學,2015.
[2]?百度百科. 鹿橋[EB/OL]. [2022-09-0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9%BF%E6%A1%A5/10536029?fr=kg_general
[3]?豆瓣讀書. 《未央歌》試讀:樸月解密《未央歌》人物原型[EB/OL]. [2022-09-07] 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330887/
[4]?豆瓣小組. 小說中的西南聯(lián)大人物原型[EB/OL]. [2022-09-0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46771/?_i=2487483JUdl7sF,2574118JUdl7sF
[5]?豆瓣讀書. 轉(zhuǎn) :《未央歌》:臺灣“校園圣經(jīng)”影響下的青春[EB/OL]. [2022-09-07]?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26528/
[6]?陜西法制網(wǎng). 鹿橋《未央歌》——青春的小鳥,一去不復返[EB/OL]. [2022-09-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87105829024661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