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雪月之觀沈周?〔明代〕

《記雪月之觀》是明代文人 沈周 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以畫家對于色彩、光影、物體形態(tài)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種種特征,將其出色地表現(xiàn)出來。又將月映清波間晃動的樹影比喻成“若鏡中見疏發(fā),離離然可愛”,使人感受到了畫家觀察表現(xiàn)事物之活潑精細。其次,作者在雪月奇觀的描寫中,融入了他對人生的體悟,寄寓著深沉的哲理。

記雪月之觀
丁未1之歲,冬暖無雪。戊申2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霽3。風寒冱4而不消,至十日猶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與雪爭爛,坐紙窗下,覺明徹異嘗。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樓。樓臨水,下皆虛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月映清波間,樹影滉弄,又若鏡中見疏發(fā),離離然6可愛。寒浹7肌膚,清人肺腑。
因憑欄楯8上。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11而莫禁,眄而莫收;神與物融,人觀兩奇,蓋天將致我于太素12之鄉(xiāng),殆不可以筆畫追狀,文字敷13說,以傳信于不能從者。顧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與月當有神矣。我思挾14之以飛遨八表,而返其懷。汗漫15雖未易平,然老氣衰颯16,有不勝其冷者。乃浩歌下樓,夜已過二鼓17矣。仍歸窗間,兀坐18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19數(shù)日,則又荒荒20不知其所云,因筆之。?[1]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