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基民不賺錢?
為什么基金經(jīng)理在股票型的基金不會把倉位降到0?
在基金合同中,大家可以看到股票的持倉也好,債券持倉也好等等各種投資資產(chǎn)持倉,它會有一個最低比例的一個限制。所以投資經(jīng)理他是不可以主動突破這個比例限制的。這是在合控合同的框架下去執(zhí)行投資決策的。所以大家如果以后再碰到類似的這個問題,為什么市場這么差?股票型的基金經(jīng)理不降倉,不是因為他不想降,他降不了,因為沒有辦法再突破合同,如果突破合同,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違約、違規(guī)行為。
投資者的錯誤決策原因
隨著行為金融學(xué)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人并不是絕對的理性,人容易受自己的情緒影響,比如說你上頭的時候,就很難再做出相對理性的一些判斷,其實從長期來看投資股票的價值,本質(zhì)上還是由它的內(nèi)在價值決定的,但是短期還是會受到情緒跟博弈的一些影響,那就是因為受到一些非理性一些因素的影響,就會造成我們有很多行為其實不是那么的理性、科學(xué),就會給我們的一些投資收益造成磨損。
比較常見的比如說像追漲殺跌、頻繁交易,還有一些比如說持倉過于集中,或者說過于分散等等,其實這些行為都會對我們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的磨損,那引導(dǎo)這些行為之上的,很多時候是我們的一些心理作用。
?
?
有哪些行為的偏差會使人們在投資中過度自信
第一種行為偏差叫自我歸因偏差。所謂自我歸因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于將成功或者好的結(jié)果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敗歸咎于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環(huán)境。
在資本市場中,人們總是傾向于把一筆成功的投資歸功于自己投資框架好、知識水平高、交易能力強,而往往會忽視外部環(huán)境或者市場本身起的作用。作為基金投資者,我們都知道投資組合的收益可以分為阿爾法收益和貝塔收益,指的是我們投資某一個市場或者某一個行業(yè),承擔相應(yīng)的市場風險,所帶來的一個收益。
貝塔收益,更多的是這個市場收益的一個平均水平,那阿爾法是我們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因為自己的投資能力比較強,因為投資決策比較好,所以得出了超出這個市場平均水平的這部分收益。
人們總是把投資收益歸功于自身創(chuàng)造的阿爾法,而輕視或者忽視了貝塔的作用,逐漸就會形成一種誤區(qū),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是對的。表現(xiàn)不好可能是外部環(huán)境。
?
第二種偏差叫做事后聰明偏差。簡單來說就是事后諸葛亮,雖然結(jié)果跟我們事前預(yù)估的不一樣,但是事后我們看覺得理所當然,很簡單,事后聰明偏差會使人們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
第三種偏差叫做證實偏差。它指的是人們選擇性的回憶,收集有力證據(jù)而忽略不利或者矛盾的信息,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者說假設(shè)的趨勢。這就會導(dǎo)致我們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對投資的復(fù)雜程度認識不足,對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的敬畏心不夠。
為什么不要頻繁交易?
過度資金會引起過度交易,研究表明,大部分過度交易的投資者不僅沒有創(chuàng)造超額收益,反而還付出了一大筆交易費用,這是我們說的賠了付費又折兵。你買股票或者買基金,它都是有一些相應(yīng)的一些手續(xù)費的,比如說基金,每次在買入和賣出的時候,它會有申贖費。如果你持有的時間比較短,由于我們贖回費是階梯收費的,小于 7 天,那你整個贖回費就要被扣掉 1. 5。你想不到 7 天的時間,我們得抓到一個多精確的一個點,才能在不到 7 天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高于 1. 5 的回報,其實這個概率是很小的。我們之前也跟大家講過,就是比如說在整個投資市場,投資歷史進程當中,可能平均每年只有不到 2% 的交易日是在賺錢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潛伏當中,只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精確的抓住那 2% 的這個賺錢的交易日,那我們自然而然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誰也沒有辦法精準的去判斷未來哪一天會漲,哪一天會跌,這個概率太低了。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基金投資當中,會聽到大家都會說,盡量的拉長一下自己的投資期限。為什么呢?是因為你得提前潛伏在那,你在市場出現(xiàn)上漲的時候,你在那里,你才能獲得這個相應(yīng)的這個回報。
買基金前需要考慮哪些?
在選擇投資資產(chǎn)或者資金之前,你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基金?是因為它漲的好嗎?你的投資有沒有你自己認為是經(jīng)得起推銷的一個邏輯,而并不只是他漲得好,或者說大家都買,我也買。大家在投資之前要先定好自己的投資邏輯。你可以在后續(xù)的市場一個震蕩當中可以去堅持自我,而不是被漲跌給綁架。
因為我們在投資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我們比較容易傾向于在周期上行的時候信仰周期。在周期下行的時候覺得周期已死。因為你今天買了券商,你覺得一定要持有滿一年,滿三年,然后過一個月別人跟你說這個券商不行了,馬上就應(yīng)該趕緊割肉吧,你可能沒賺到錢,但是你因為聽了別人的一些建議,可能也就割肉也就離場了。所以越是在這個市場變動比較這個復(fù)雜的時候,大家越應(yīng)該有定力。
投資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先認識自己,我們認識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決定了接下來的投資決策,比如說我的投資目標是多少?我作為一個風險偏好比較低的投資者,我的投資預(yù)期我可能就不會希望說每年10%,每年 20% 的這個年化回報,是因為風險跟收益,永遠是正相關(guān)的,我們想要獲得更高的回報,那必然就應(yīng)該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因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對于我們承擔風險之后的補償。那如果沒有辦法承擔這么高的風險,就只能去降低投資預(yù)期。
我們在投資過程當中,盡量的不要過多的被外界的信息和其他的一些外圍因素影響,要努力的去構(gòu)建自己的投資框架和投資的規(guī)則。我們投資本質(zhì)上其實就是認知變現(xiàn)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之后,才有可能來更好的這個投資的回報。
來源:合信島丨買基金為啥總賺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