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習要點與課下練習
一、選擇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為國以禮????????????????由也為之
B.方六七十????????????????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會同
D.如或知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2.對下列語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吾知也”是賓語前置句。
B.“浴乎沂”是狀語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語前置句。
D.“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本渲械摹岸恕笔敲~活用作動詞,本意為“古代一種用整幅布做的禮服”,此處譯為“穿著禮服”。
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從“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態(tài)、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個有抱負,坦誠,但性格比較魯莽、輕率、自負的人。
B.從“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個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的人。
C.從“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公西華是一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的人。
D.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個灑脫、只追求個人享受而沒有理想的人。
4.把文中加橫線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②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
?
5.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鼓瑟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早繅而緒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6.對下列加粗詞語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
B.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俟:等待)
C.點,爾何如(何如:怎么樣)
D.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寫)
7.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子路率爾而對??②鼓瑟希,鏗爾???③求也為之??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春秋時期,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
D.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
9.下列各句從句式角度看與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居則曰:“不吾知也?!盉.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異乎三子者之撰D.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
?
二、其他
10.給加點字注音。
率(______)爾??饑饉(_____)????哂(_____)之????俟(_____)????章甫(_____)
鏗(_____)爾????冠(_____)者????舞雩(_____)????喟(_____)然
11.(1)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方六七十,如五六十??(___________)
方: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________)????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_________)
(2)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_________)????子路率爾而對曰??(_________)
12.(3)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__________)????如其禮樂,以俟君子??(_________)
如:宗廟之事,如會同??(_____________)
(4)以:
則何以哉??(_____________)????以吾一日長乎爾??(___________)
加之以師旅??(____________)
(5)而:
子路率爾而對曰??(____________)????舍瑟而作??(___________)
而:非諸侯而何??(____________)
13.通假釋義
①鼓瑟希?????????????????“?!蓖癬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今異義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義: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男孩子,泛指兒童。
15.一詞多義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詞,_______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詞,________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名詞,________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詞_________
②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__________
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__________
③加
加之以師旅????????????????動詞,___________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動詞,___________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動詞,___________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動詞,___________
④與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動詞,__________
唯求則非邦也與????????????????????語氣助詞,__________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動詞,__________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動詞,__________
16.一詞多義
⑤讓
其言不讓???????????????????????????????形容詞,__________
征拜議郎,辭疾不到,詔書切讓???????????動詞,__________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動詞,__________
⑥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連詞,__________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介詞,__________
宗廟之事,如會同????????????????連詞,___________
⑦以
以吾一日長乎爾?????????????連詞,__________
加之以師旅?????????????????介詞,__________
則何以哉???????????????????動詞,__________
毋吾以也???????????????????動詞,__________
⑧而
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__________
舍瑟而作????????????????????連詞,__________
非諸侯而何??????????????????連詞,__________
17.其他重點實詞和虛詞
①攝:攝乎大國之間??????????????動詞,__________
②比:比及三年??????????????????介詞,__________
③俟: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動詞,__________
④會:如會同????????????????????動詞,__________
18.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①如會同,端章甫?????????
②浴乎沂,風乎舞雩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
(2)動詞的活用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
(3)形容詞的活用
⑤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9.文言句式
(1)賓語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②不吾知也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③則何以哉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2)狀語后置句
④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⑤異乎三子者之撰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⑥浴乎沂,風乎舞雩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
?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孔子遷于蔡三歲,楚使人聘孔子。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瑒t陳、蔡用事大夫危矣?!庇谑悄讼嗯c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鬃幽苏僮勇范鴨枴W勇吩唬骸耙庹呶嵛慈市??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唬骸坝惺呛?!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yè),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shù)千里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jù)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闭淹跄酥?。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去,弗得與之言。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節(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改)
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今孔丘得據(jù)土壤土壤:封地
B.今之從政者殆而殆:懈怠
C.景行行止景行:大路
D.學者宗之宗:尊崇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項是
A.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B.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C.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D.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22.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指的是《詩經》,“六經”之一,后《樂經》失傳,僅存“五經”,包括《詩經》《書經》《論語》《盂子》《春秋》。
B.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至圣”,像“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學經驗。
C.“太史公”即《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曾捏任太史令,因以自稱。
D.《論語》是記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陳、蔡兩國當權的大夫們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服勞役的人圍困孔子和他的弟子。
B.陷入困境,孔子頗有感慨,弟子顏回認為,老師的學說極為博大,天下沒有人采納,是很遺憾的事,但沒有關系,這樣更能顯出君子的本色。
C.楚國令尹子西反對給孔子封地,認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輔佐,如果讓他擁有封地,就有可能發(fā)展起來,對楚國造成危害。
D.司馬遷對孔子心存敬仰,讀孔子的有關著作,并到魯?shù)靥皆L,流連不已。他還指出孔子的學說世代流傳,孔子是至高無上的圣人。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2)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1)積微,月不勝①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shù),其懸③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对姟吩唬骸?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德輶④如毛,民鮮克舉之?!贝酥^也。
(取材于《荀子》)
(注)①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③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④軸:分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豁,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①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見,如不可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比∑浣?,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①且:連詞,表示轉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亂之事。
2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不勝月???????????????????????時:季節(jié)
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悲傷
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
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
26.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
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2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事之至也數(shù):小事出現(xiàn)得很頻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業(yè)很顯赫
D.賜失之矣:賜,你丟失了機會啊
28.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德蝤如毛,民鮮克舉之
②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29.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根據(jù)要求作答。
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②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標題字數(shù)限定2—5字)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諸暨州重修州學記
(明)劉基
學校以教民明人倫,見于書傳,肇自虞夏,以逮于今,莫不以先代圣人為師。圣人,人倫之至也。自太皞迄于孔子,圣人迭出,莫不以道德被于民物,垂于后世??鬃蛹瘸?,而天下翕然師孔子。自漢以來,釋奠先師,皆于孔子。至唐太宗,遂詔州縣學,悉立孔子廟,至今因之,無有間議。先孔子者,得志行乎當時,后世不獲見聞其言行之詳也,而欲學焉,何從而入哉?孔子獨無位于時,而以淑其弟子,故論學至孔子而始備。微孔子,師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學。往古之言行,無所折衷,而人不知軌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論定,亙古今彌天地,不可易也。是故宰我、子貢、有若,孔子之弟子也,其論孔子,或曰“賢于堯舜”,或曰“自生民以來未之有也”,而后世不以之為黨。子思,孔子之孫也,其論孔子則曰“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而后世不以之為私。然則學校以孔子為師,誰得而議之哉!國家仍先代舊制,凡天下郡縣莫不有學,學皆有孔子廟,立官設教,以作成賢能。至今且百載。承平既久,天下忘危,于是盜賊竊發(fā),而有事于師旅。為郡縣者往往以戎事供給,告疲且怠,故學校多不舉。
奏議大夫伯不花侯來監(jiān)紹興之諸暨州,即注意治學事。而州學不修久,墁瓦剝落,梁木蠹腐,且墮且壓。侯大以為憂,亟謀新之。會同知張君守正,判官許君汝霖、呂君誠,俱以進士受命來佐是州。侯大喜曰:“吾事成矣!”乃與其知州元侯思中、同知張君友仁,及山長包君瑛,咸會于治事之堂,集吏民,勸儒戶有田而羨于財者,俾以力高下供役,眾皆愿聽命。乃擇木伐石,命之曰:“必鞏必完?!弊缘钐靡约袄葟T、齋居、靈星之門、先賢之祠,罔不畢葺。于是廟益邃以清,學益隆以嚴,弦誦藹然,士氣為之一新。經始于至正十五年五月,告完于是年七月。乃以其事請記于劉基。
昔者冉有問于夫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薄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眹易曰煲灰詠?,以仁澤施于民,涵濡養(yǎng)育,蕃衍滋息,可謂庶且富矣。今乃至相率而為盜,庸非典教者失其職耶?夫民之所以敢犯法者,以其不知人倫也。圣人之教行,則人倫明矣。人倫既明則為民者莫不知愛其親而不敢為不義以自累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債國事盜賊何由而生亦何由而滋蔓哉?諸君子可謂能知治道之本矣,可無述乎?于是乎為之記。
(選自《誠意伯文集》卷九《覆瓿集》)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終必衰。《詩》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洞呵铩分x,有正春者無亂秋,有正君者無危國?!兑住吩唬骸敖ㄆ浔径f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笔枪示淤F建本而重立始。
(乙)
(摘選自劉向《說苑·建本》)
[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基本工序。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原??道
(唐代)韓愈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為仁,孑孑②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狈鹫咴唬骸翱鬃?,吾師之弟子也?!?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比粍t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比粍t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釋:①煦煦:和藹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瑣屑細小的樣子。③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4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之小仁義?。狠p視B.其所以為圣一也一:相同
C.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胥:淪落D.廟焉而人鬼饗????????????饗:祭祀
4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善假于物也B.惟怪之欲聞??樹之以桑
C.今之為民者六??乃使其從者衣褐D.將以有為也??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4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fā)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B.“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tǒng)、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肯定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治世主張,對當時有現(xiàn)實意義。
C.文章開篇,指出“道有君子小人”之分,“德有兇有吉”之異,指出老子“坐井觀天”“其見者小”的原因是“小仁義”“非毀之”,從而非難了老子的道德說,邏輯推理極為嚴密。
D.選文多用排比句式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既增強了文章的磅礴氣勢,又把儒道與佛老,孰是孰非,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闡述的一清二楚,不容置疑。
4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鬃訝铑愱柣?,拘焉五日,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鳖仠Y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于衛(wèi),然后得去。
《史記?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shù)匝,而弦歌不輟。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莊子?秋水》
(三)
孔子行,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帶甲以圍孔子舍,子路慍怒,奮戟將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義之寡裕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講,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陽虎,而以我為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弊勇犯?,孔子和之,三終而圍罷?!对姟吩唬骸皝碛蝸砀琛!币躁愂⒌轮投鵁o為也。
《韓詩外傳?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簡子以甲士圍之。子路怒,奮戟將與戰(zhàn)。孔子止之,曰:“惡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之惡者乎?夫《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為咎者,則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彈琴而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語》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鬃又啦恢切罢f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①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②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p>
(選自《孟子·滕文公正 》,有刪改)
(注)①閑:防御,捍衛(wèi)。②诐:偏頗。
4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B.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C.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D.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50.下列對于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地理名稱,從春秋戰(zhàn)國至明清時期,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
B.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C.《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
D.翟,即墨子,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
5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時勢衰落,道義衰微,荒謬的學說、殘暴的行為興盛,孔子深為憂慮,于是就寫作了《春秋》
B.孟子認為邪說會危害做事和朝政,即使圣人再度興起,也會認為自己的觀點容易實施。
C.孟子主張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批判怪論,是對大禹、周公、孔子事業(yè)的繼承。
D.孟子認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周公,百姓不會安寧;沒有孔子,亂臣賊子會犯上作亂。
5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
(2)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五石之瓠》)
53.針對公都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的疑問,孟子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羅整庵少宰書(節(jié)選)
(明)王陽明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道學”之名,古無是也。三代盛時,天子以是道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為職業(yè),庠序師弟子以是道為講習,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載之間,無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澤,以遂其性。于斯時也,道學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既沒,孔子有德無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漸被斯世,退而與其徒定禮樂,明憲章,刪《詩》,修《春秋》,贊《易象》,討論《墳》、《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無窮。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至宋中葉,周敦頤乃得圣賢不傳之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仁宗明道初年,程顥與弟頤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后得之。及長,受業(yè)周氏,已乃擴大其所聞,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語》《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余蘊。
程顥教人從致知至于知止,循循有序。病學者厭卑近而鶩高遠,卒無成焉。程頤以為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其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其學加親切焉。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
(節(jié)選自《宋史?道學一》)
59.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B.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C.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D.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6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B.庠序:字形中都有“廣”,與房屋有關,西周時指地方官辦學宮,也泛指學?;蚪逃聵I(yè)。
C.五行:包含水、火、金、木、土,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及轉化關系,是一種系統(tǒng)觀。
D.大學: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與《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
6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學之名可追溯到三代。三代之時,天子依賴道學執(zhí)政,四方百姓依賴道學處事,天地之間蒙受道學滋養(yǎng),道學之名開始出現(xiàn)。
B.孔子對道學發(fā)展做出極大貢獻。其與弟子刪訂《詩經》,修訂《春秋》,注釋《易象》,討論典籍等,希望將道學彰明顯揚。
C.程顥程頤求道之志堅定。二人盡管輾轉于儒釋道諸家?guī)资?,但未改求道之志,后受業(yè)于周敦頤,最終融會貫通,學有所獲。
D.朱熹對道學精鉆細研。對于詩書六藝的文章與孔孟言論,無論是顛倒錯亂還是歪曲肢解,亦或隱晦不清的,他都進行精細的闡發(fā)。
6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63.宋代儒學為什么能夠超越諸子,接續(xù)孔孟的道統(tǒng)?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漢關夫子春秋樓記
(清)劉曾
夫樓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魯史,東周以還,王綱欲墜,我孔子懼萬世君臣之大義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魯者尊周,托《春秋》以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書也。
若漢自靈、獻守府,無異東遷,而當時漢統(tǒng)在蜀,我關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漢,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漢陰之西北隅,秦、晉諸君子建夫子廟,面江背湖,創(chuàng)開巨麗,后起危樓,宏模壯規(guī),與晴川、黃鶴二樓,鼎峙相望,肖夫子讀《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樓也。
嗟乎!《春秋》一書,系萬古綱常。當其時,筆削獨斷,非所稱游、夏不能贊一詞,而《公》《谷》《左》胡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搶攘于金戈鐵馬之間,而討賊大義,如揭日月,東魯心傳,若合符節(jié)。是豈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經生家占畢窮年,皓首一室,搜遺跡于往帙,討故實于殘編也耶?則夫子所讀之書,必謂《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極窮其數(shù)。如當日周德雖衰,而魯有仲尼;漢祚雖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則坐老洙、泗,而東周之志,托諸空言;一則固守彈丸,而殲吳滅魏,竟成遺憾。豈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獨有此杏壇一片席、荊襄一塊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窮如是耶!
今試登樓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間,月明星稀,橫槊而賦者,猶有存焉者乎?東指吳會,彼樓船鐵鎖,擁三世之業(yè)而據(jù)長江之險者,猶有存焉者乎?于乎!銅臺湮銷吳宮草埋亦知數(shù)千百年后摩蕩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與魯之東山遙峙而有此春秋樓者乎!吾愿登斯樓者,無徒詠漢陽芳草與晴川黃鶴,同作眺覽嬉游之想,蓋所以作忠臣義士之氣,而非以供騷人墨士之娛。此春秋樓之所以有記也。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
6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肖夫子讀《春秋》像于其上??肖:刻畫
B.筆削獨斷??削:刪除
C.非所稱游、夏不能贊一詞??贊:夸獎
D.漢祚雖微??祚:福氣
6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托《春秋》以見志??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遺跡于往帙??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C.然因之重有慨矣??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D.今試登樓而望??吾嘗跂而望矣
6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起筆不凡,第一句對此樓命名為“春秋樓”發(fā)出疑問,既扣住標題,又便于下文展開議論,起到一石二鳥之功。
B.當時漢朝的血統(tǒng)在蜀國,所以關夫子保存蜀國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漢朝血統(tǒng),而這也是《春秋》的忠義精神體現(xiàn)。
C.經學專家討論漢朝242年的歷史,僅僅搜尋往帙殘編,作者認為這是錯誤的,而應該遵循《春秋》的綱常去發(fā)掘。
D.文章雖題為“記”,實際上以“議”為主,議中有史實,議中有見識,議中洋溢著充沛的情感,讀來頓生無限感慨。
6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銅?臺 湮 銷 吳 宮 草 埋 亦 知 數(shù) 千 百 年 后 摩 蕩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與 魯 之 東 山 遙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樓 者 乎!
6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凡天之生圣人,必極窮其數(shù)。
(2)豈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獨有此杏壇一片席、荊襄一塊土也哉?
?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節(jié)選)①???????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②.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③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④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注]①該詩系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游廬山時所作。盧虛舟,字幼真,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曾與李白同游廬山。②孔子曾去楚國,游說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③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的九疊屏,因山九疊如屏而得名。④金闕:指廬山的石門﹣﹣廬山西南有鐵錘峰和天池山,二山對峙,形如石門。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A.“手持”兩句,詩人以充滿神話色彩的筆法表述他的行程:拿著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于晨曦中離開黃鶴樓,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B.“廬山秀出”三句系鳥瞰之景,湖光山影,相互映照,詩人用筆錯綜復雜,比擬夸張并用,描繪出廬山的雄奇瑰麗。
C.“金闕”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寫景的,“銀河倒掛”是作者的奇想,意思是眼前的瀑布就像銀河水倒流一般,用筆奇絕不凡。
D.“翠影”一句,色彩對比映襯鮮明,“鳥飛”一句與“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筆法相同,都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
E.該詩情感充沛,韻律也隨詩情變化而跌宕多姿。開頭抒懷述志,用韻舒展,音調平穩(wěn);后面描繪廬山風景,音韻較前提高,昂揚圓潤。
(2)分析詩歌(節(jié)選)所反映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
?
?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臨路歌①???????唐?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②,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③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④。
注:①路:應為“終”之誤。②八裔:八方荒原之地?;脑仼伝倪h。③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左袂,即左袖。④“仲尼”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亡兮,一作“亡乎”。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頭兩句詩意地概括了詩人的生平,既生動有氣魄,又形象不空泛,讀之震撼人心。
B.第三句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顯出作者一貫的自信。
C.大鵬是李白詩中常見的意象,詩人常以大鵬自比,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本詩亦然。
D.整首詩意境開闊,大有神游萬里、思接千載的氣勢,盡顯豪放飄逸之風,清麗典雅之美。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情感復雜,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
1.B
2.C
3.D
4.(1)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但)不要因為我這一點,(就有話不說了)。
(2)難道冉有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為:動詞,治理/動詞,治理。
B.方:計算面積用語,多用于計量土地,縱橫/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
C.如:連詞,或者/連詞,或者。
D.或:代詞,有人/代詞,有人。
故選B。
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C.應是賓語前置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中“何”作“如”的賓語,前置了,正確語序是“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故選C。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能力。
D.“只追求個人享受而沒有理想的人”錯,曾晳所描繪的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種大同和諧社會。是儒家的理想社會,是大理想。
故選D。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
賦分點:
(1)“以”,因為;“長乎爾”,狀語后置,即“乎(于)爾長”,比你們大;“毋”,不要。
(2)“也與”,語氣助詞,表疑問;“安見”,怎見得;“方”,縱橫;“如”,或者;“邦,國家?!?/p>
參考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說:‘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慮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wèi)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孔子對著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也說說你的志向?!?/p>
曾皙回答說:“晚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五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p>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