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必背】各大重點事件一遍背完,完整邏輯框架梳理

民主革命:
- 舊民主革命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 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
起因 : ①天: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
②地:清政府的沉重捐稅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盤剝。
③人: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yè)紛紛失去生計。
經過(興起發(fā)展):建國號: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
建地位:東鄉(xiāng)稱王:洪秀全在武宣東鄉(xiāng)稱“天王”。
建制度:1851秋太平軍攻占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
建都城:1853年初攻占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結果: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1.主觀原因內部:①上:戰(zhàn)略上的失誤
②下: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客觀原因外部:中外反動勢力勾結
意義:國內環(huán)境:①農民階級:同中國以往的農民戰(zhàn)爭相比,在思想上組織上都高出一籌,是中國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zhàn)爭的最高峰。太平天國后期提出了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第一個方案。
②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
③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同時,擔負起反外來侵略任務。
國外環(huán)境: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尼、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的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者。
告訴我們:僅僅只靠農民階級是無法拯救當時的中國的。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
起因:①全民族: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主要原因。
②封建階級:清末“新政”的破產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重要原因。
③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并成為革命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經過:①爆發(fā)前: 建組織: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立綱領: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并將其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②爆發(fā)時: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首役成功。
③爆發(fā)后: 建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立法: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意義:(1)積極:對內:①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②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對外: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消極: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局限性)
- 新民主革命
1919年 五四運動(工人階級)
起因: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英、法、,美等國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和憤慨。
經過:主體:第一階段:運動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 。
第二階段:運動后期重心轉移到上海,主力為工人階級。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領導:①什么人:李大釗、陳獨秀等馬克思主義者
②做什么:他們通過《新青年》等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工人罷工和示威,與共產國際建立聯(lián)系,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
結果: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①國家(大):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②群眾(中):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
③個人(?。?/strong>撤銷了曹汝霖等三個賣國賊的職務
意義:(1)是什么: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一次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奠定基礎。
(2)有什么: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是五四運動的主旋律。
(3)怎么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12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條件(誕生前):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政治舞臺
指導思想: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迅速傳播
指導行動:①組織基礎(內):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
②國際條件(外):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商議建黨事宜。
口訣:“組織組織基礎階級階級基礎”,需要“國際國際條件思想思想基礎”
(2)一大(誕生時):時間:1921年7月23日
地點: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舉行。
內容:①什么人:陳獨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
②做什么: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備注:一大時綱領是“反資本”,沒有搞清局勢,選錯了對手。二大是調整綱領為“反帝反封建”。
(3)意義(誕生后):①對人民:給災害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給人民帶來了希望力量)
②對國家: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fā)展前景。(線性邏輯:領導→前進→前景)
1924--1927年 國民大革命
國共第一次合作(開端):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召開中共三大確定合作方針。
國民黨:孫中山同意國共合作,召開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通過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合作實現(xiàn)標志)
共產國際: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
北伐戰(zhàn)爭(高潮):時間:出師1926年
什么人:國民革命軍
做什么:消滅北洋軍閥支持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為什么:打倒列強,除軍閥,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zhàn)爭
結果:很快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被迫退守東北
大革命失?。ńY尾):失敗標志:①蔣介石發(fā)動4.12反革命政變
②汪精衛(wèi)發(fā)動7.15反革命政變
失敗原因:(1)客觀(敵):①外部:帝國主義的干涉
②內部:蔣汪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2)主觀(我):①個人:陳獨秀犯右傾投降,放棄革命領導權
②整體:年幼的共產黨缺乏經驗
失敗教訓:①做大:中共必須掌握革命領導權
②做強: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
1927年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
南昌起義
背景:(1)面臨問題:大革命失敗以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進行了極端殘酷的鎮(zhèn)壓,中國革命進入低潮。
(2)解決方法:①做什么:為挽救革命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黨決定在南昌發(fā)動起義。
②為什么:選擇南昌作為起義的地點是由當時南昌敵我力量對比決定的。
經過:人物:周恩來、賀龍率領國民革命軍
時間:1927年8月1日(建軍節(jié))
過程:南昌起義→南下廣東→分兵作戰(zhàn)(湘南和海陸豐)
結果:①南昌起義:占領南昌城
②南下廣東:南下途中遭到敵人封堵,損失嚴重
③分兵作戰(zhàn):一部分有朱德、陳毅率領,轉戰(zhàn)湘南,堅持斗爭;另一部分進入海陸豐,與當?shù)剞r民軍會合。
意義:①國民黨: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
②共產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教訓:①錯誤(城市):奪取城市和鞏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情況,所以不能成功。
②正確(農村):革命武裝力量沒有同中國人數(shù)最多受壓迫最深的農民、同農民對于土地的需求結合起來。
八七會議霸氣反擊
(1)錯誤反思: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
(2)正確道路:①誰領導:會議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②做什么: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
③怎么做: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以軍事斗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的問題。
④意義是: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轉折。
1927--1928年 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過程:①先:1927年10月,毛澤東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
②后: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補充:
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28日 28428(看到惡霸打死惡霸)
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
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
兩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意義:①對現(xiàn)在:根據(jù)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星星之火。
②對未來: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發(fā)展:①什么人: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分布在十多個省,武裝力量達十萬人。(發(fā)展廣)
②誰領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fā)展中)
③做什么:各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發(fā)展好)
1934--1936年 紅軍長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外部):蔣介石調兵,向以中央根據(jù)地為重點的各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圍剿”。
②根本原因(內部):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過程:開始(會議前):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長征。
轉折(會議時):(1)內容:①肯定:解決軍事、組織問題,確立毛澤東指導地位。
②否定:結束王明左傾錯誤統(tǒng)治
(2)意義:黨的歷史上意思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概況(會議后):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
結果:①先: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會師。
②后: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①長征期間:實現(xiàn)了紅軍的戰(zhàn)略大轉移,選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
②長征以后: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背景:①提出(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
②協(xié)商(中):西安事變---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③合作(后):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國全國抗日戰(zhàn)爭開始
事件:(1)防御階段:①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
②國民黨:國民黨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正面戰(zhàn)役,如淞滬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徐州戰(zhàn)役和武漢戰(zhàn)役?!?/span>
③共產黨:共產黨開辟了敵后戰(zhàn)場,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進行了游擊戰(zhàn)爭,對日本后方構成了嚴重威脅。
(2)僵持階段:日本調整了侵華政策,開始大規(guī)模騷擾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zhàn)場。瘋狂突襲根據(jù)地,敵后戰(zhàn)場成為主戰(zhàn)場。
(3)反攻階段:①勝利之前:抗日戰(zhàn)爭前夕,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抗日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作了重要準備。
②勝利之時: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地位:(1)中國:①對外: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②對內: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國際:①對外: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對內: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1945--1949年 解放戰(zhàn)爭
爆發(fā)前:(1)重慶談判:背景:①全國人民:抗日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②國共雙方:中國共產黨力爭建成新民主主義國家;國民黨堅持獨裁和內戰(zhàn)的方針
概況:蔣介石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乘專機抵達重慶。
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簽署《雙十協(xié)定》
(2)政協(xié)會議:①概況:在重慶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xié)議
②結果: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很快否決了這些協(xié)議
爆發(fā)中:戰(zhàn)略防御:(1)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自力更生、以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了國民黨軍隊進攻
(2)重點進攻:①陜北: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zhàn)陜北。西北野戰(zhàn)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qū)的重點進攻。
②山東:華東野戰(zhàn)隊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qū)的重點進攻。
戰(zhàn)略反攻:①背景: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zhàn),戰(zhàn)爭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
②概況: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躍進大別山
③結果: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
戰(zhàn)略決戰(zhàn):(1)過程:①遼沈戰(zhàn)役:東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戰(zhàn)役: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qū)獲得解放
③平津戰(zhàn)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義: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迎接勝利:(1)北平和談:①背景:蔣介石宣告隱退,由李宗仁代理其總統(tǒng)職務。李宗仁表示愿意進行和平談判。
②結果: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xié)定》上簽字,談判破裂
(2)渡江戰(zhàn)役:①概況: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
②結果: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tǒng)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爆發(fā)后:勝利意義:①個人(?。?/strong>是 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中)的勝利
②國家(中):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③世界(大):是20世紀人類歷史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