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學霸愛刷題」2019年天津卷文言文題型解析
題目: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衡州新學記[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需要),政者學之施(結(jié)果),學無異習(習慣),政無異術(shù)(方法)。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本元)元本本,靡(沒有)有二事。故(所以)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度)法守。君臣上下,視(對待)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年終)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統(tǒng)一)而風俗同,惟是故(緣故)也。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儀容舉止)之安,飲食之豐,訓約(教誨約束)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通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很快)以廢(廢棄)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剛)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仰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至(完備)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揚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大概)欲還(恢復)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只是)卒(最終)未有以當(符合)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過錯)也。
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jù)(占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上任),于是方(正)有兵事(戰(zhàn)亂),三君任不同而責均(均衡),雖日不?暇(閑暇),然知夫?qū)W所以為政,兵其細(小事)也,則謂(授命)教授蘇君總龜,使遂(馬上)葺(修葺)之。居無何(過了不久)而學成,兵事亦已(停止),環(huán)三君之巡屬(地盤),整整稱治(太平無事)。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立即)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稱贊)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軍情緊急)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治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哪能)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居?。┦菍W也,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報效)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只)三君之望如此,抑(或許)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8.對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
C.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 當:符合
D.兵其細也 細:小事
9.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
位卑則足羞
B.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 士不為便,而還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B.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C.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D.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 )
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shù)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于何有
④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作者認為先王之時,學習是施政的基礎(chǔ),學政一體,緊密結(jié)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習,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作者主張為學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yīng)研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政學分裂的現(xiàn)象。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3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3分)

大仙兒老師解析:
8、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本題中,B項,“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從文中來看,這句話是說后世的為政者政學分裂,不敢與先王之時進行比較,“望”意味仰望,仰視。
所以選擇B。
9、A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本題中,A項,兩個“則”都解釋為“就”。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比;第二個“于”也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C項,第一個“而”連詞,表順承;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D項,第一個“以”相當于“于”,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
所以選擇A。
10、B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郑渥映煞值氖÷?,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這一題,我們可嘗試排除法來做。
題中,“能通經(jīng)緝文”的主語應(yīng)該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應(yīng)放在后一句中,即從“玩歲”后斷開,排除AD兩項;“昔”指“過去”,在句中應(yīng)是修飾“所習者”,是“所習者”的定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項。
所以選擇B。

11、 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考生要先把握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要求選出“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贊賞。
題中,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shù)和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對“先王之時”的回顧,在這一段的結(jié)尾,作者說“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這句話可知,①②都是作者贊賞的;(其實從這里已經(jīng)可以判斷出選擇A)③“我方為政,學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對“后世之學”的分析,從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嘆來看,“嗟夫,后世……”,可見作者是不贊成這些做法,且“我方為政,學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話,其中暗含諷刺。
④“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源自第四段,這是作者敘述石鼓書院的情況,只是敘述事實,不存在贊同與否。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從“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贊同的。⑥ “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源自倒數(shù)第二段,是對在書院讀書學子的肯定,從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所獲與”可知,作者是贊同的。
所以選擇A。
12、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yīng)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選項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yīng)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
前三項我們是找不出問題的。題中,D項,“文章以駁論為主”錯誤,從文中來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時的學政一體,接著指出后世的政學分裂,二者形成對比,緊跟著作者肯定三位官員重修書院的做法并對學子提出希望,可見應(yīng)該是“立論”為主。
所以選擇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1)關(guān)鍵詞:
明:明了 成:成功
翻譯: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關(guān)鍵詞:
安得:怎么能 夫:那些 學者:古今異義,學習的人
翻譯: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3)關(guān)鍵詞:
惟:只 抑:或許 于是:從這里
翻譯: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