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中醫(yī):6.1全身望診(望神)

6.1全身望診 望神
同學們好,下面首先我們學習全身望診。

【概念】
全身望診,又稱為整體望診,是醫(yī)生在診查病人的時候首先對病人的精神、色澤、形體和姿態(tài)等整體的表現進行扼要的觀察,以期對病情的寒熱虛實和輕重緩急等能獲得一個總體的印象。
全身望診,就是強調診察病人時的第一直覺印象的重要性。比如,有兩個病人,一個是昏迷,被擔架抬進來看病,面色晦暗。另外一個是活奔亂跳的過來看病。就這兩個病人,我們看一眼,第一直覺就是,第一個病人病情重,第二個病人病情輕。
因此,對病人第一直覺印象的觀察,能對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輕重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望神、望色、望形、望態(tài)4個內容,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一 望神
首先我們來學習望神的內容。

【含義】
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對人體生命現象的高度概括。
這個神,包括有兩層含義:
第一個是廣義之神,又是指神氣,它是指機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和精神意識狀態(tài)的綜合。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
比如說肝主疏泄就藏血,它在外的表現,與眼神、與情志、與筋骨活動有密切關系。
心主血脈,它的外在與人體的面色、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語言有密切關系。
脾主運化,它的外在表現與人體的消化功能、與人體的胃口有關。
肺主氣司呼吸,它與人體呼吸的均勻程度有密切關系。
腎主藏精,主骨,生髓,通腦,所以人體的骨骼強健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腎精充足與否。
所以,這些外在表現,比如說胃口好不好,肌肉是不是豐滿,筋骨活動是不是靈活,情志是不是開朗,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語言是不是清晰等等,都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這都可以理解為是廣義的神氣。
神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指狹義之神。它是指的神志,就是指心的神志活動,包括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所以,中醫(yī)上面的神是包括廣義的神氣和狹義的神志兩個部分。它是與人體的五臟六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以及人的神志活動的一個綜合。因此,我們通過望神可以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來判斷病情。

【原理和意義】
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望神的原理主要是,神是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所以,望神可以了解五藏六腑的精氣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因此,《素問》有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說,得神的人,五臟六腑的精氣充足,則病情比較輕,預后也很好。而失神的人,五臟六腑的精氣虛衰,病情較重,預后不良。

【神的具體體現】
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具體體現在人體的目光、色澤、神情和體態(tài)等方面。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神的具體表現。

兩目。
《靈樞》言“目者,心之使也”,表明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現。
《靈樞》又言“五藏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精”,這表明目為臟腑精氣匯聚之處,所以目的視覺功能反映了五臟六腑的精氣盛衰。
如果兩目神氣充沛,精彩內含,運動靈活,視物清晰為有神,是臟腑精氣充足的表現;
如果兩目浮光外露,目無精彩,運動不靈,視物模糊為無神,是臟腑精氣虛衰的表現。
因此,我們說觀察兩目的眼神是望神的重點。

神的第二個具體表現,就是色澤。
色澤,主要是指人體周身皮膚,尤其是以面部皮膚為主的色澤。
《醫(yī)門法律》說“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的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皮膚的色澤榮潤或枯槁,是臟腑精氣盛衰的重要的表現。

神的第三個具體表現,就是神情。
神情,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面部的表情。是心神和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
如果心神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有序,表情自然,反應靈敏;
如果心神失常,則神志昏蒙,思維混亂,表情淡漠,反應遲鈍。

神的第四個具體表現,就是體態(tài)。
體態(tài),是指形體動態(tài),它是人體機能強弱的外在表現。
如果形體豐滿,動作自如,說明人體的機能強壯。
如果形體瘦削,動作艱難,說明人體的機能衰弱。
望神除了重點觀察以上的兩目、色澤、神情和形態(tài)以外,還要結合語言、呼吸、舌象及脈象等綜合判斷。

【神的分類】
根據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輕重,一般可分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以及神亂5個方面:


? 1得神
我們首先來看看得神。
這張圖片就是得神的病人。得神,通常表現為:神志清楚,語言清新,兩目精彩,呼吸平穩(wěn),面色榮潤,肌肉不削,動作自如,反應靈敏的人。
得神,與人體的正氣充足,精氣充盛有關。這種人要么,就不得病,是健康人,要么,即使得病,但是正氣沒有損傷,病情也比較輕。
所以,得神通常見于健康,或者是病情比較輕的人群。

2失神
失神,又稱無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重病表現,通常見于久病虛證的病人,或者是邪實的病人。
我們這里面看到4個失神的病人:第一個是癌癥晚期病人,第二個是肺源性心臟病、臟器衰竭的病人,第三個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最后一個是子宮癌晚期的病人。這4個失神病人,均表現有:精神萎靡,語言錯亂,兩目晦暗,呼吸氣微,面色無華,形體羸瘦,動作艱難,反應遲鈍。這是正氣大衰,精氣虧虛的表現。通常這種失神的病人見于慢性病、久病病人,病情比較危重。
而下面這種失神的病人,是一個發(fā)高燒的病人。她表現出:神志昏迷,說胡話,中醫(yī)稱為神昏譫語,或者突然昏倒,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兩手握固,牙關緊急,這是邪熱亢盛導致的機體功能嚴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這是邪實的重癥。這種邪實的失神病人,通常見于急性病,病情也是比較重。
所以,我們看到失神的病人,通常見于病情重的病人,它可以是慢性病,也可以是急性病,慢性病通常是正氣大虧,急性病通常是邪熱亢盛。

3少神
我們學習了得神和失神,還有一種就是少神。
少神是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間的一種神氣的表現,又稱為神氣不足。它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少氣懶言,兩目乏神,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肌肉松軟,動作遲緩。
這種少神的病人,通常是屬于正氣不足,精氣輕度的損傷。通常病情比較輕,或者是在疾病的恢復期,或者平時體質就比較虛弱的病人。生活中,或者臨床上亞健康的病人,也是屬于少神的范疇。

4假神
假神,主要見于久病重病之人。
臟腑精氣本已極度衰竭,而突然出現某種神氣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這就是為假神。
比如,
原本目光呆滯,突然眼神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本來是面色晦暗,突然表現出來面色有華,但是兩顴泛紅如妝;
原來神志昏迷,或者是精神極度的萎靡,突然神志轉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是精神煩躁不安;
原來身體沉重難移,突然想起床活動,但并不能夠真正自己走動;
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想吃飯,且食量大增。這些突然表現出來的好轉假象,就是假神。
假神的出現是因為臟腑精氣極度的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的表現,是陰陽即將離決的前兆。古人把這比喻成回光返照,或者是殘燈復燃。這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一種表現。
【假神和病情好轉的區(qū)別】
這里面我們要注意一下,假神和病情好轉的區(qū)別。
一般來說,假神主要見于垂危的病人,病人局部的癥狀突然好轉,與整體的病情并不相符合,而且維持比較短暫,病情很快惡化。
而重病好轉的病人,他的精神好轉是逐漸表現出來的,并且與整體的狀況好轉是相一致的。比如,飲食漸漸的增加,面色漸漸的紅潤,身體漸漸的康復等等。

5神亂
神的最后一種分類,就是神亂。
神亂,是指精神錯亂、神志失常,臨床上常表現為焦慮恐懼,狂躁不安,淡漠癡呆,或者是卒然昏倒。常見于臟躁證、狂病、癲病、癡呆病以及癇病。

比如:
焦慮恐懼的病人,常表現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居一室。這是因為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的表現,。比較常見于卑惵和臟躁等這種郁病類的病人。

狂躁不安的病人,常表現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人,不避親疏。這是由于痰火擾亂心神所致,常見于狂病的病人。

淡漠癡呆的病人,多表現為: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這是由痰濁蒙蔽心竅,或者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的。通常見于癲病,或者是老年性癡呆。

卒然昏倒的病人,常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口中如作豬羊之聲,過一會就蘇醒,醒后跟正常人一樣。這是由于臟器失調、肝風夾痰上擾、閉阻清竅所導致的病變。比較常見于癇病的病人。
以上是全身望診之望神的內容。本節(jié)課就講到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學中醫(yī)并取得了行醫(yī)資格,其中走了很多彎路,這是暨南大學孫立老師講的課程,我認為這個課程非常優(yōu)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