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車在華銷售大潰敗,三星手機的故事正在現(xiàn)代汽車上重演
1
5月下旬,韓國汽車產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了一組尷尬的數(shù)據(jù):今年第一季度,韓系車在中國僅僅賣出了9.4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銷量下滑了近40%。
整整三個月90天時間,韓國車在中國僅賣了9.4萬輛,平均下來一天賣1000輛。
我上網(wǎng)查了下現(xiàn)代+起亞汽車的經銷商數(shù)量,官方給出的數(shù)據(jù)為1078家(其實遠不止這個數(shù)字),等于說一家4S店平均一天只能賣一輛車,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慘的外資汽車的經銷商了。
早在2015年,廣東起亞經銷商就爆出過資金鏈斷裂退網(wǎng)的消息。
這跟起亞“以產定銷”的經營策略有關,起亞毫不顧忌市場銷售情況,自顧自每年制定生產計劃,多出來賣不掉的車強壓給各地經銷商,不愿意吃貨的經銷商拿不到起亞給的返利。

起亞經銷商陷入了越賣越賠、越賣車越多的“奇觀”。2017年,一百多家經銷商集體“逼宮”起亞,要求公司不得強行壓貨給他們,修改返現(xiàn)規(guī)則。
起亞的名聲在圈內也臭了,經銷網(wǎng)絡從800多個下跌到400多個。年銷量從巔峰時的65萬輛,下跌至16萬輛。
另一方面,起亞的中國合資方:東風悅達似乎也與韓國起亞漸行漸遠。
2016年,起亞銷量突破65萬輛,遠超原有45萬輛產能的設計。我恰好在起亞的中國總部鹽城出差,我問當?shù)厮緳C:“你們的出租車都是起亞的啊?”司機說:“那可不,本地企業(yè)嘛!”
我又問:“那起亞在鹽城地位很高,算重點項目吧?”司機笑道:“不是重點項目,而是超重點項目,全市上下都繞著他們轉!”當時,起亞在鹽城的地位可見一斑。

時過境遷,越干越拉垮的起亞在鹽城的地位直線下降。
有國資背景的江蘇悅達投資股分有限公司,去年打算給起亞增資6億美元,但真到了給錢的時候,官方以“考慮到國內汽車行業(yè)競爭激烈”決定放棄增資,等于變相在說起亞在國內汽車市場沒有競爭力。
北京現(xiàn)代的經歷與悅達雷同。作為韓系車的老大,北京現(xiàn)代在國內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2008年開始,北京出租車市場成了現(xiàn)代的天下,索納塔、伊蘭特奔馳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北京出租車司機對現(xiàn)代汽車給出了高度評價:“我的車跑了一百多萬公里,沒有一次大修,非常耐操?!蹦陀谩⑿詢r比高是現(xiàn)代車最鮮明的標簽。

連續(xù)5年銷售下滑,令現(xiàn)代龐大的產能無處釋放。有媒體報道,現(xiàn)代工廠時而存在停工的情況,國內的五座工廠,已經賣了一座。
現(xiàn)代和悅達為代表的韓系車,似乎正在被中國車主拋棄。
2
十年前風光無限的韓系車,怎么突然在中國就雪崩了?今年第一季度的銷量僅占中國乘用車市場的2%,兩大巨頭現(xiàn)代和起亞加起來三個月賣了9萬輛?
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品牌力來看,在中國市場上的外資車中,品牌力最強的無疑是德系車,有錢人偏愛買德系,德系=高端和品質;品牌力第二強的是日系車,普通家庭購車時,多考慮日系,一來省油,二來質量好,性價比高;
品牌力第三強的是美系車,美系車在中國的定位很尷尬,論品質不如德系,論省油不如日系,喜歡美系車的人屬于小眾群體。這幾年特斯拉崛起才撐住了美系車的門面。
韓系車品牌力最弱,在車主的意識中,韓系車是日系車的變種,韓系車的技術路線完全模仿日系,既然這樣為何不直接買日系車?

現(xiàn)代與起亞進入中國市場時,定位為中低檔,他們對標豐田,各種同級車型價格都比豐田便宜個一兩萬,加上質量確實不錯,外觀又漂亮,一時間在中國市場撕下了一塊肉。
韓系車的套路很快被國產車學去了,極致性價比+漂亮的外觀。
近十年,國產車進步非???,十萬塊錢的吉利車,把真皮座椅、電動按摩、天窗、運動模式、大屏操控全給你配上,小毛病多的問題也基本解決。
韓系車上有德系、日系壓著,下有國產車頂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正如三星手機當年在中國市場輝煌一時,等到國產的小米、華為、OV崛起后,樣樣做得跟三星一樣好,價格只有三星的一半,加上本土作戰(zhàn)優(yōu)勢,沒幾年就把三星手機趕出了中國市場。
羅永浩曾說:國產手機吃掉的都是三星的市場份額,蘋果的沒動,買蘋果的人不會買國產機。

這句話放在韓系車上同樣適用:國產車吃掉了韓系車的市場份額,德系車沒動,買德系車的人不會買國產車。
今年4月,比亞迪一個月賣了10萬輛車,比韓系車三個月加起來都多。
3
韓系車在中國還能翻盤嗎?
可能性很小。
從2021年現(xiàn)代集團的戰(zhàn)略來看,他們似乎正在放任中國市場,把重點調整到了歐洲。
今年第一季度,韓系車在歐洲銷量大漲21%,達27萬輛,以9.8%的市占率排在歐洲第三,能在汽車工業(yè)的中心歐洲拿下如此成績,與韓系車在歐洲瘋狂降價有關。
看看現(xiàn)代2020年的財報,全年利潤率只有2%——對于幾千億資金在滾動的車企來說,2%的凈利潤就是虧損。
可韓系車已經陷入了“賣不動—降價—品牌力下降—賣不動—再降價”,他們在歐洲市場取得的成功,正是“降價邏輯”的結果,韓系車正在歐洲透支自己的品牌力。

北京現(xiàn)代的高管總結說:“日子好過的時候,我們的關注點都在賣車上,疏忽了品牌力建設,用戶長期對我們的認識停留在中低檔,等到中國市場快速變化時,我們無法適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韓系車和韓國手機在中國的潰敗,是中國產業(yè)升級帶來的必然結果——從外資手中逐步奪回我們高端工業(yè)品的控制權。
所有外資中,最弱的是韓資,自然第一個被國內資本吃掉市場。韓系車的潰敗,表面上看是汽車品牌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兩國產業(yè)之間的競爭。
肉眼可見的未來,韓國在中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韓劇、韓流、韓系車、韓國手機、韓國家電都加一去不復返。
作者:江左佑安
參考資料:
韓系車的2020:本土上漲海外跌,中國市場是心??;澎湃新聞
市場份額已不足2%!韓系車為何在華銷量持續(xù)下滑?;中國新聞網(wǎng)
韓系車在中國還有未來嗎?;新周刊
韓系車一季度在華銷量僅9.4萬輛;界面新聞
有核心技術的韓系車,值得我們關愛嗎?;雅斯頓
韓系汽車最后的掙扎;全天候科技
韓系汽車在泥潭中等待“救世主”;道總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