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為什么在登基僅僅四年后就下手除掉了“八子黨”?
雍正帝在清康熙朝“九子奪嫡”中的最大對手就是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子黨”,在登基后自然要對付他們。而“八子黨”的規(guī)模大到連康熙帝都不敢直接下手,雍正帝應該是隱忍多年后再下手。但有意思的是,雍正帝在登基僅僅四年后就下手除掉了“八子黨”。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雍正兩朝的“八子黨”雖然以胤禩為首,但其基礎力量是滿洲勛貴??滴醯塾H政后就一直打壓滿洲勛貴以加強皇權,立太子也是為了取消滿洲勛貴推選皇帝的“祖制”。對此不滿的滿洲勛貴便選擇支持“以寬仁收買人心”的胤禩,這就是康熙朝“九子奪嫡”如此激烈的根本原因。

康熙帝和雍正帝收拾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幾個“八子黨”的王爺阿哥其實難度不大,但對付其背后的滿洲勛貴可是非常難辦的事情??滴醯墼诳滴跛氖吣辏?708年)的“選舉新太子”后就將胤禩視為自己的潛在政敵,但直到去世都沒有下手清除,就是顧忌滿洲勛貴。

雍正帝登基后出于拉攏“八子黨”的需要而封允禩為廉親王兼總理事務大臣,名義地位甚至高于“常務副皇帝”胤祥。然而雍正帝與“八子黨”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雙方在兩三年內發(fā)生了多次沖突,導致雍正帝下定決心收拾“八子黨”。就在這時,一個天賜良機出現在雍正帝面前。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年羹堯一舉平定了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取得了清朝在康熙親征準噶爾之后的最大軍事勝利。年羹堯的青海大捷為雍正帝帶來了兩個巨大的好處:第一是雍正帝的威望和集權度空前提高,為其后來的改革奠定了基礎;第二則是削弱了滿洲勛貴。

要知道滿洲勛貴之所以影響巨大,主要原因就是滿洲勛貴是清朝開國和入關時的主力,軍功是滿洲勛貴的立身之本。然而取得青海大捷的年羹堯是八旗漢軍,參戰(zhàn)將領也多是漢軍(如岳鐘琪)、八旗蒙古(如阿喇納)和八旗滿洲的邊緣人,滿洲勛貴幾乎與青海大捷無關。

正因如此,青海大捷對滿洲勛貴的影響力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八子黨”的根基受到重創(chuàng)了。再加上雍正帝登基以來就對支持“八子黨”軟硬兼施,導致不少滿洲勛貴(如馬齊)脫離了“八子黨”。到了雍正三年的時候,“八子黨”的死硬分子只剩下幾個王爺阿哥和部分骨干官員了。

于是雍正帝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正式下手清除“八子黨”,將老八允禩、老九允禟從皇族中除名。二月,允禩被圈禁于宗人府。三月,允禩改名為“阿其那”。五月,雍正帝正式宣布了阿其那的“四十條大罪”。九月,阿其那病卒于圈禁地,康熙朝的“八子黨”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