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以61歲高齡造反,關(guān)鍵在于即使他答應削藩部下也不會答應

吳三桂之所以不接受削藩,并且以61歲高齡造反,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即使他愿意放棄權(quán)力,他的部下也不答應
在古代,很多權(quán)勢滔天的大人物,往往身邊會自動形成一個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成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在無形中有默契地將自己首腦人物推向更高位;諸如宋太祖趙匡胤被黃袍加身,不論是不是他暗中授意,下面人都是心甘情愿的支持,因為趙匡胤當了皇帝,他們就是從龍功臣,地位自然是跟著水漲船高了。
反之到了這種境地,利益集團往往也是大人物的羈絆,如果大人物嚴重損害了利益集團的利益,那么不只是人心不穩(wěn),甚至容易遭到反噬,因為大人物一旦自愿放棄既有權(quán)力,一旦倒臺,下面的人肯定也要遭殃,肯定會極力反對,甚至釀成內(nèi)亂,波及到大人物,危及其性命,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物也是身不由己。
而吳三桂在遭遇康熙削藩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身為平西王,如果他真的放棄權(quán)力,到遼東養(yǎng)老,下面人是百分之一萬的不答應。
我們來看看吳三桂的利益集團是由什么組成的,核心自然是當年跟隨自己降清的舊部,而到了云南以后,因為清初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造就了南方以吳三桂為首的半獨立存在三藩。

正因為半獨立這個獨特優(yōu)勢,所以吳三桂的軍隊成分其實挺復雜的,除了舊部,還有張獻忠大西政權(quán)的殘部和李自成大順政權(quán)的殘部,更是因此吸引了不少對清廷不滿的野心家。
這些人如果在清廷統(tǒng)治下,不說必死,但肯定屬于是被打壓的存在,基本上沒有出頭之日。但在吳三桂的半獨立王國,卻可以活得很滋潤。
所以如果吳三桂答應削藩的話,利益集團的成員肯定不同意,不只是為了吳三桂,更是為了自己利益著想,自然會激烈反對,事情愈演愈烈,變成挾持吳三桂,乃至殺死他也是不無可能的。
二、吳三桂一直想要成為明朝的沐氏,清廷欺騙了他
吳三桂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的野心雖非天下,但也不小,就是成為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族一般。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吳三桂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表示對清廷的忠心,或者來一個投名狀,本來清廷都想放棄逃往緬甸的永歷帝朱由榔,他卻不念前明對他的恩義,一再要求盡快出兵,最終在康熙元年是發(fā)兵緬甸,將南明最后一帝永歷帝擒獲,又在昆明將其絞殺,因為這個大功勞,吳三桂因此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

吳三桂想成為云南沐氏,是想盡一切辦法,清廷也是態(tài)度曖昧,給了他這種錯覺,認為是可以的。結(jié)果天下初定以后,吳三桂的利用價值大不如從前,康熙帝要撤藩,如同卸磨殺驢一般,吳三桂自然是感覺自己如同猴子一樣被戲耍,多年努力成一場空,換正常人,多少都會有過激行為,更何況是吳三桂這種人物。
三、老老實實接受削藩,在遼東養(yǎng)老并非真的可以高枕無憂
有人認為吳三桂兒子是駙馬,自己又鎮(zhèn)守云貴多年,如果響應康熙帝的削藩,做出一個表率,那么肯定可以高枕無憂,成為一個富家翁安享晚年的。
但這其中的變數(shù)太大了,歷經(jīng)明清之變,吳三桂這種人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事情,肯定不會自廢武功,將自己性命就這么掌握在他人手中。
更何況還有著前車之鑒,當年南明孫可望降清,被封為義王,作用大的時候,可以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結(jié)果沒什么用以后,不只是備受冷落,更是被清廷借故射殺而死。
有著這樣血淋淋的前車之鑒,吳三桂能不害怕嗎?
還有他即使答應了削藩,可是經(jīng)營云貴這么多年,舊部這么多,萬一朝廷接手云貴的時候,與他的舊部發(fā)生沖突,惹出了大禍,最后還不是算在他頭上嗎?
所以綜上來說,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吳三桂自然是不可能乖乖地交出權(quán)力,老老實實到遼東養(yǎng)老的,所以自熱是以61歲的高齡造反。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guān)注天天,關(guān)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