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與小將——戲評西晉八王(一)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shù)臍v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車右花盾
在系列正文開始之前,首先要解釋清楚兩個問題:
1.?? 八王的輩分和親疏關系(以惠帝為基準)
平輩,最親:楚王瑋、長沙王乂、成都王穎(同父異母親兄弟)
平輩,次親:齊王冏(堂兄弟,司馬炎弟弟的兒子)
祖輩,最親:汝南王亮、趙王倫(親叔公,司馬昭的弟弟)
父輩,最疏:河間王颙、東海王越(遠房堂叔,司馬懿弟弟的孫子)
其他重要的宗王:
平輩,最親:秦王柬、淮南王允、吳王晏(司馬鄴之父)、清河王遐(司馬覃之父)、豫章王熾
祖輩,最親:梁王肜、瑯琊王伷(司馬睿祖父)
父輩,較疏:東安王繇、新野王歆(堂叔,司馬昭弟弟的兒子)
父輩,最疏:東平王楙、新蔡王騰、高密王略、南陽王模、范陽王虓(遠房堂叔,司馬懿弟弟的孫子)
2.?? 八王的封國與軍鎮(zhèn)關系
西晉的封國通常是遙領,宗王大多留在京城或出任地方軍政長官。
八王之中,真正動用過封國力量的,只有一個半:一個是東海王越,半個是長沙王乂的常山國。
畢竟比起只有一郡的封國,能調動數(shù)州兵力的軍鎮(zhèn)才是決定性的力量。
西晉有三大軍鎮(zhèn):關中長安、河北鄴城、中原許昌,他們的主人分別是:
長安:秦王柬、趙王倫、梁王肜、河間王颙
鄴城:成都王穎
許昌:汝南王亮、齊王冏、東海王越
楚王瑋督荊州,長沙王乂長期留在洛陽。

隨手填個圖,不很準確,大致表示了洛陽、三軍鎮(zhèn)、八封國的位置
但八王之亂不是一開始就像CA所做那樣的全面戰(zhàn)爭,而是分階段的:
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這前三王依次亮相。他們所用的奪權方式,都是在洛陽城內的宮廷政變,并沒有動用軍鎮(zhèn)之兵,人數(shù)與規(guī)模較小,屬于文斗。
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颙、東海王越,這后五王基本同時登臺。他們依托各軍鎮(zhèn)為根本,展開對京城和洛陽的爭奪,讓整個北方陷入戰(zhàn)火,屬于武斗。
下面開始正文:

一、最具合法性——汝南王亮

司馬炎病危時,任命文臣衛(wèi)瓘、外戚楊駿、宗王司馬亮為傻太子司馬衷的輔政大臣,希望能達到三足鼎立,互相制衡??上屡c愿違,楊駿一黨獨大,先后排擠走衛(wèi)瓘和司馬亮,又矯武帝遺詔,自封為唯一輔政。
司馬亮是司馬懿第四子,活著的懿系宗王中以他最為年長。而他除了兩次平叛不力被貶官過之外,長期以來基本沒有人品上的負面事件,可謂是德高望重的大族長。在全戰(zhàn)三國的臺詞設定中,就連司馬瑋對他的評價都是“老臣昔時高山景行”,司馬乂更是對他崇敬有加。

但司馬亮為人與世無爭,甚至可以說是軟弱。楊駿褫奪他的輔政資格,他默不作聲;楊駿在京城緝捕他,他連夜逃回許昌(他所領的軍鎮(zhèn),不是封國),接著只當無事發(fā)生;賈后邀他和楚王瑋進京,他拒絕;司馬瑋政變得手,盡除楊駿一黨后,重新請他和衛(wèi)瓘輔政,他這才慢吞吞地上路。
回京后,司馬亮濫賞倒楊有功者1081人爵位,僅次于日后趙王倫的“狗尾續(xù)貂”了。然而這一輪的普進封爵,原有爵位者因為爵位貶值而不滿,新封爵位者感覺不到特別的榮耀,賈后更是懷疑他也想邀買人心、架空自己。于是賈后矯詔楚王瑋再次政變,鏟除司馬亮衛(wèi)瓘二人。
政變發(fā)生時,司馬亮端坐城樓上,不怒自威,沒有士兵敢獨自上前割取他的首級。于是大家商量好,一擁而上,將司馬亮亂刃砍死,又將尸身推墮樓下,面容損毀不可辨認。

二、最愣頭青——楚王瑋

狂烈悍將(x)
適合當槍(√)

武帝病危時,司馬瑋受封楚王,出鎮(zhèn)荊州(聽上去荊、楚是一個地方,但其實他的封國楚國是在上庸)。
賈南風一勾手,司馬瑋就欣然進京了。
然后他鞍前馬后地幫賈后政變,除掉楊駿一黨,迎回另兩位輔政大臣汝南王亮和衛(wèi)瓘。緊接著又政變掉不服賈后的這二人,好不貼心。
結果不到半個月,賈南風一紙詔書下來,司馬瑋就從鋤奸功臣、皇后寵臣、當朝權臣淪為了矯詔政變的階下囚,身邊沒有侍衛(wèi),連反抗都不存在。卸磨殺驢一氣呵成,堪比三技能阿米婭。
刑場上,21歲的司馬瑋還掏出懷中圣旨,眼淚汪汪地訴說自己一片忠心天地可鑒,讀來令人涕下(笑得)。
說起來,要不是賈南風素有丑八婆之名,還真要懷疑一下司馬瑋是不是被她色誘了,才這么智商掉線。

除掉楊駿、衛(wèi)瓘、司馬亮、司馬瑋四人后,賈后獨掌大權,從元康元年(291年)六月到永康元年(300年)四月。這倒未必是她有、能力,畢竟新朝初創(chuàng),皇室權威猶在,只要不作大死,就能靠慣性續(xù)航很久。

司馬亮和司馬瑋,作為八王之亂的前兩個犧牲者,恰好是年齡最大和最小的。
這兩王的故事也比較短,所以和前言放在一起了,后面六王一篇比一篇長,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卷八十二至卷八十六(晉紀四至晉紀八)
《晉書》卷三、卷四、卷五(武帝、惠帝、懷帝愍帝本紀)
《晉書》卷五十九、卷六十(八王、八王從臣列傳)
文末附上自制的《八王之亂月表》,因圖片過大,公眾號文章里看不清楚,如有需要可以移步至知乎史圖館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