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史》才知道:梁山十二天罡正將最后受封的大司令小司令,有幾個是臨時工?

梁山一百單八將征方臘折損大半,最后回朝受封的只有十二員天罡正將、十五員地煞副將。
十五員地煞副將被封為“武奕郎、諸路都統(tǒng)領”,這名號聽起來挺響亮,但最高也就是個七品芝麻官——《宋史·職官志》寫得很清楚:“武功至武翼大夫為正七品,武功至武翼郎為從七品,通直郎、直秘閣、訓武、修武郎為正八品,諸宣教、宣議郎、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從八品,諸承事、承奉郎,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為正九品,諸承務郎、承節(jié)、承信、迪功郎為從九品。”
簡而言之一句話:大夫最低為正七品,諸郎最高為從七品。從鎮(zhèn)三山黃信、病尉遲孫立到一枝花蔡慶、小尉遲孫新,最后的軍銜,也就是少尉到上尉之間——與文散官諸郎對應的,是從七品的翊麾校尉到從七品的陪戎校尉。
這樣冊封也很好理解:畢竟宋朝官帽有限,這些山賊草寇的水平也有限,讓他們當將軍,那純屬趕鴨子上架,給個尉官就不錯了。
這里面最虧的就是原青州府兵馬都監(jiān)黃信和原登州兵馬提轄孫立,他們轉了一大圈,除了檔案里多了一個污點外,官銜也降低了:小李廣花榮曾給黃信行禮并稱其為“都監(jiān)相公”,可見黃信的級別比清風寨知寨花榮高,而孫立在登州,也是僅次于知州的頭號武官(兵馬提轄使一般由州府主官兼任),他們最后只當了個看起來很大、實際很小的統(tǒng)領,而且還是個臨時工。
《宋史·職官志》對都統(tǒng)領有明確的定位,在軍中處于都統(tǒng)制、副都統(tǒng)制、統(tǒng)制、同統(tǒng)制、副統(tǒng)制之下,升降無需兵部和樞密院批準,報備一下就行了。
熟讀水滸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雙鞭呼延灼在征討梁山之前,官職是“汝寧郡都統(tǒng)制”,他和陳州團練使韓滔、潁州團練使彭玘的手下,都有很多都統(tǒng)領,但他們三支部隊加起來,也只有一萬五千馬步軍,他們三人也就是個少將師長或旅長級別,下面的統(tǒng)制官相當于上校團長,統(tǒng)制下面的同統(tǒng)制、副統(tǒng)制要是相當于中校少校,那么都統(tǒng)領最高不過也就是少校營長,也有可能是上尉連長。
地煞副將受封的武奕郎、都統(tǒng)領雖然級別不高,但是除了黃信、孫立之外,其余十三個都應該滿心歡喜,因為這些人從小毛賊、小混混變成有品級的朝廷命官,也算一步登天了。
地煞副將在軍隊中都謀了一個差事,按理說天罡正將的待遇也不會太差,宋江受封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盧俊義受封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看起來好像是封疆大吏兼軍區(qū)司令、副司令。
但是我們再看看《宋史》,就會替他們“打抱不平”: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官職,原來都是臨時的?
宣撫使有大有小,不管大小都是臨時工,這是有據(jù)可查的:“宣撫使,不常置,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tǒng)護將帥、督視軍旅之事。”
宣撫使跟節(jié)度使不是一回事,武德大夫和武功大夫的級別也不高,在橫行十三階的拱衛(wèi)大夫、 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之下,與武顯大夫、武節(jié)大夫、武略大夫、武經(jīng)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并為“舊諸司正使,八階”,僅在諸郎之上,也就是最低的大夫。
宋江和盧俊義真正有點實權的官職,實際是州兵馬總管和副總管,也就是霹靂火秦明上梁山前的級別,而且可能還不如秦明高——“青州指揮司總管本州兵馬秦統(tǒng)制”,從這個稱呼中,我們就知道秦明這個軍分區(qū)司令的軍銜只是統(tǒng)制,比呼延灼低一大級,宋江盧俊義受封的軍銜,也不會比統(tǒng)制高。
蔡京于崇寧四年(1105年)給宋徽宗趙佶上書,明確了總管的職權:“以太中大夫以上知州,置副總管、鈐轄各一員,知州為都總管。”
宋江是總管而不是知州,和盧俊義的副總管一樣,都只是各州廂軍副司令而已。
宋朝行政區(qū)劃分道(路)、州(府)、縣三級,應天府兵馬都統(tǒng)制花榮、橫海軍滄州都統(tǒng)制柴進、中山府鄆州都統(tǒng)制李應、保定府都統(tǒng)制朱仝、兗州府都統(tǒng)制戴宗、鎮(zhèn)江潤州都統(tǒng)制看起來都像軍分區(qū)司令,但這司令有大有小——有的地方團長也稱司令,有些大兵團司令卻可以管轄好幾個正規(guī)軍,野戰(zhàn)軍司令則可以管好幾個兵團司令。
看司令的大小,不但要看他們的地盤大小、兵力多少,還要看朝廷給他們的正式軍銜,也就是從一品驃騎大將軍到從五品游擊將,看看武節(jié)將軍是幾品。
很遺憾,宋朝的軍職中就沒有武節(jié)將軍,那是金國始置的六品武散官。
六品在知縣之上,州府之下或相當于小州府,也就是說,花榮李逵等人,都是受知府知州指揮的地方軍主官,手下兵力絕不會超過一萬,也就是個少將而已。
真正得實惠的,還是御營兵馬指揮使雙鞭呼延灼,這位汝寧郡都統(tǒng)制,僅比殿前九帥(殿前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侍衛(wèi)親軍馬軍的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低一級:“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副兵馬使、十將、將虞候、承勾、押官?!?/strong>
所謂“御營”,也就是“京營”中的侍衛(wèi)親軍,由殿前九帥統(tǒng)領,殿前九帥之下,就是指揮使,那是手中有兵的實權,根本就不受地方文官的管轄和壓制。
在十二員天罡正將中,最搞笑的就是軍師吳用,他受封的武勝軍承宣使,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那都是太監(jiān)的行當,無定員,而且在從宋徽宗繼位、蔡京掌權后,承宣使的話語權更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計:“政和中,詔承宣、觀察使仍不帶持節(jié)?!?/strong>
名義上是皇帝派出的“監(jiān)軍”,但是不持節(jié),也就沒替皇帝做決定的權力,就是個混飯吃的閑職,沒有兵權,也沒有地方管轄權,說的話地方軍政大佬可聽可不聽,也就是不拿廂軍俸祿的“免費參謀”而已。
承宣使無定員,無職守,雖冠有軍名而不赴任,僅為武臣加官虛銜,一般的承宣使都留在京城白吃飯,吳用之所以沒有留在京城,是因為不受待見,所以到了武勝軍啥權力都沒有,也無事可干:“自到任之后,常常心中不樂。”
吳用知道自己在武勝軍就是個廢物,所以高興不起來,真正高興的是御營指揮使雙鞭呼延灼,他只要再熬幾年,熬不死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熬死一個都虞候也行,只要當在殿前九帥中有一個座位,他就可以跟高俅平起平坐了。
呼延灼得到這個美差,讓我們也產(chǎn)生了一些懷疑:他斷送了高俅替他組建的三千鐵甲連環(huán)馬,還坑死了“慕容國舅”,招安后卻沒受到打擊報復,莫非他是朝廷安插到梁山的臥底?宋江盧俊義李逵等人當?shù)拇笏玖睢⑿∷玖钕喈斢诮F(xiàn)代什么級別?他們能稱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