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友》或《漂亮朋友》讀后感
老實講,我并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貶低杜羅阿,說男主卑鄙無恥,靠女人上位。
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難的一點,我必須承認,我其實有點羨慕男主角杜羅阿,因為他最后從一個無名小卒,逆襲成了報社總編輯,還娶了報社老板女兒,準備進軍政界。
這完全是個成功人士嘛,榜樣,男人誰不想如此,何必一定要站在道德高地指責(zé),我要是有男主帥氣的面容,優(yōu)雅的風(fēng)度,磁性的聲音,完整一套迷惑女人的方式,那我也會毫不猶豫加以利用往上爬,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惜,我是農(nóng)村來的,就算有點心思,花花腸子,但是也沒色膽,也沒有手段,最重要的就是不是一個帥哥,說話也不好聽。
總之,我的意思是,老實講,男主只是做了他那個時代很正常的一件事。不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完全可以猜到百度百科或者豆瓣什么的,一般都會對男主杜羅阿持批判態(tài)度,可惜,稍微成熟點的正常男人,心里其實都是羨慕。這是讀后感第一條!

第二條,杜羅阿能靠女人上位,說明當(dāng)時女人也比較開放。好聽是開放,不好聽就是放蕩,巴黎的貴婦人,或者上層,應(yīng)該說都比較放蕩,有個男情人女情婦是很正常的事。
這個世界并沒有那么單純,或者說上帝死了之后,思想解放、工業(yè)革命、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之后,人就變得有點放蕩了。
什么意思?
從19世紀初期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復(fù)辟、再革命,然后到后半葉法國工業(yè)化,法國人經(jīng)歷了從理想到世俗化的一個轉(zhuǎn)變。
司湯達的《紅與黑》,是1830年的事,于連是一個理想青年,想實現(xiàn)心中的抱負,他的偶像是拿破侖。而莫泊桑的《俊友》,是1885年的事,杜羅阿是一個現(xiàn)實青年,想成功,只是想做個有錢人,沒有理想,或者說他的理想就是有錢,拜的不是法國大革命那一套,而是金錢。
那你能單單批評他嗎?整個時代都拜金。已經(jīng)是飲食男女,青年庸俗化,消費時代了。
這個和中國的進程,多少大概也許就差不多吧!哈哈!
此外,就沒有太多要說的了。女性角色也都是現(xiàn)實中沉淪欲望那一類,和男主差不多。我覺得沒必要說太多。
這個進入19世紀后半期之后,女人已經(jīng)不像初期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被封建貴族、教會的禁欲主義壓迫,也不像中期的《包法利夫人》那樣在傳統(tǒng)和自由之間徘徊,最后被自由給沉溺,這個已經(jīng)是后期,自由化了,屬于縱欲、沉淪。
最后說一點,李敖好像說此書有點像歐洲的《金瓶梅》,我說好像表示我不太確定,但確實有可比性吧。對于放縱沉溺享樂來說,它們之間是有一比的。而且理想消失,放蕩沉淪之后,明朝滅亡了,而歐洲進入20世紀,馬上也兩次世界大戰(zhàn)接踵而至!
所謂群星閃耀的時代,也就逐漸暗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