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修羅戰(zhàn)場》:混亂時代里的命運,不抗爭則不知定數

文章首發(fā)自:今日頭條[電影新紀元]
沒有救世英雄,只有亂世沉浮。——《繡春刀:修羅戰(zhàn)場》

就故事層面而言,《修羅戰(zhàn)場》徹底拋棄了傳統武俠電影的思路,"江湖恩仇"成為了過去式,"朝堂政爭"才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并且相較于系列第一部,該片在朝堂政治層面的刻畫更為深徹、尤其陰暗。
主要人物做事的動機從來都談不上"為國為民",甚至于想要"懲惡揚善"的時候,也得考慮清楚能否承擔產生的一切后果。不論是體制內的公務人員,或是與體制若即若離的民間義士,對他們而言江湖規(guī)矩已經邊緣化,朝堂潛規(guī)則才是無法捅破的桎梏。這般環(huán)境下,人世就如同修羅煉獄,每個人都有想要掙脫的訴求。
閹黨弄權的混亂時代,人人自危
沈煉說:"生在這世道,當真沒得選。可若是,活著只為了活著,這樣的活法我絕不能忍受!"
這是糜爛的世道,沒得選的世道,閹黨弄權的世道!
僅將目光放在魏忠賢及其跟隨處事的場面,也就是個"宦官當政、忠臣難諫"的局面,表面上看起來大明朝堂波瀾不驚,可重點卻在體制內的底層人員身上。凡錦衣衛(wèi),必攜一本"無常簿",不論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人物,只要有人言行顯露(對朝政、領導)不滿,則可記入此簿,而那人則性命休矣。

殷澄編排皇帝,屬實有不尊之嫌??赏胖校拐嬗羞@么一個告發(fā)者,能夠指著殷澄和他身邊的同屬,陰冷斥語:"你笑了,你笑了,你也笑了。"要將他投入詔獄。逼得殷澄抗捕、逃命,最終自裁謝罪,期間他還一直強調:"我不去詔獄,不去詔獄!"
殷澄有罪不假,可這樣的罪就能讓他抗捕、逃命甚至自裁嗎?不至于,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世道太可怕了。他怕的不是詔獄這兩個字,而是詔獄背后的人以及他們的酷刑。因言獲罪,如此世道,難道不恐怖嗎?
"活死人"沈煉的命數
歷經軍人、錦衣衛(wèi)生涯,沈煉活命之道
過去,沈煉是戰(zhàn)場里的馬前卒,面對尸山血海;后來,他成為官場間的暴力機器,直面爾虞我詐。經歷一場又一場血雨腥風的斗爭,無力抗衡大勢的沈煉竟奇跡般地活得飄逸灑脫,因為他清楚自己棋子的身份,也努力做棋子該做的事。
北齋不夠清楚,她只以為信王會殺郭真,不殺自己;
裴綸也不夠清楚,他只以為陸文昭會殺沈煉,沒理由殺自己;
陸文昭仍不夠清楚,他只以為信王會殺郭真、北齋,不殺自己。

處在"天下"這個棋盤之內,他們雖不至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執(zhí)棋之人,但至少,也會認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只是,同為棋子,無非顏色之異,又能有什么分別呢?沈煉看得透徹,任憑世事輪轉,他的心里永遠只裝著自己,裝著活命。
沈煉與北齋的感情,最復雜的心理動機
沈煉的人生觀無疑偏于消極,可心里沒有熱血,也不會走上悲愴的道路,至多就是渾渾噩噩的姿態(tài)。促成這一點的,或許是尸橫遍野的薩爾滸之戰(zhàn),亦或是他本性使然。正是因為這份缺少溫度的內心,對愛情、對命運,他都不確信自己能夠把握得住。
北齋無疑有著同時代女性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她嫉惡如仇,敢于表達自己的不滿、作畫抨擊閹黨弄權。那么沈煉真就對閹黨當政沒有義憤嗎?從實際行動的角度來說,他的確沒有。然而像他這樣歷經無數血雨腥風斗爭的武夫,卻有一番文藝青年風范、懂得收藏北齋先生夾帶私貨(暗諷時政)的畫作,不由讓人懷疑其間是否藏著什么秘密。

故而,后來他與北齋之間的感情,很難說只是男女之間那點兒愛情,這份感情更像是他試圖維系自己與人世間聯系的一根救命稻草,甚至夾雜著"換個活法"的意思。沈煉為何能夠豁出性命來護北齋的周全,就算是他自己,或許都沒弄清楚。畢竟,一個人在本性驅使下做的事情,即便不合理也是自然而為。
沈煉卷入時代洪流,既必然又偶然
縱使沈煉的自我認知再透徹,終歸是在混亂時代的夾縫中討個"活"字。天地若變,人如何能不被波及。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乍一看只覺消極,如若思忖終會發(fā)現這話絕非空穴來風。很多時候,即使個人再多努力也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代的洪流終將淹沒一切與之相悖的聲音。不論是黎民百姓還是皇天貴胄,在時代洪流下的命運,必然會被裹挾著前行。隨波逐流也好,奮力抗爭也罷,能做的也只有"盡人事,聽天命"。
人究竟只是天地間一蜉蝣,或伏、或立、或乞、或爭,終無法逃離命運的棋盤。
沈煉最初救下北齋性命,既含意外的屬性,也有混亂時代里命運的必然性:

千戶決定派凌云鎧鏟除北齋,沈煉好奇北齋先生是誰、意在一睹真容,完全不存救人之心;
見到北齋是那日在雨中為她撐傘的姑娘,心有不忿,心里掙扎之后決定不趟渾水;
凌云鎧在殺人之前意圖先"侮辱"北齋,沈煉心生不忍,僅想阻止凌云鎧的獸行,不包括救命之意;
凌云鎧于"無常簿"上記載此事,并有意誣陷沈煉是逆黨,沈煉爭奪無常簿并想要毀掉,但沒想要殺害凌云鎧;
凌云鎧搬出靠山魏忠賢,沈煉失神被凌云鎧掙脫,之后失手錯殺凌云鎧,誤救北齋性命;
五層心理發(fā)展一氣呵成,不但樹立起了沈煉合理的人物形象,更解釋了他這樣與世無爭、不求上進的小人物為何會卷入時代洪流。沈煉一直信奉隨俗浮沉就是活命之道,直至這一天,他透覺茍全性命于亂世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幡然醒悟唯有果敢抗爭,才是掌控自己命運的不二選擇。
活在混亂時代,每個人都命運無常
生在糜爛的世道,陸文昭一副小人姿態(tài)、機關算盡的模樣,暗地里卻是扶持信王、力斗閹黨的重要力量,他也在抗爭世道不義、命運不公,卻死在了沈煉的面前。難道是上天不夠眷顧他嗎?不是。

陸文昭與沈煉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沈煉的自我定位清晰準確,而陸文昭太自信,一直以為他和信王一樣——都是執(zhí)棋人??伤烤怪皇切∪宋?,縱有英雄氣概、梟雄雄心,他也只是天下棋盤中的一顆棋子罷了。信王用得著他的時候,他們可以一起指點江山、謀劃戰(zhàn)略;一旦他的存在威脅到信王,他,便只是棄子。
混亂時代里活命的沈煉,找對了活法
作為錦衣衛(wèi)百戶,沈煉之所以能在混亂時代的夾縫中茍延殘喘,并不完全是靠他的精明強干,更重要的是,他足夠清楚自己不過是"天下"這個棋盤中的一枚棋子而已。故,從自我定位這一點來看,沈煉的確要比別人高明一分。畢竟,連"九千歲"魏忠賢都只是大明江山的一枚棄子,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錦衣衛(wèi)。
僅限于此,仍不能解釋沈煉為什么能活到最后。
作為小人物,沈煉無權無勢無所依附,卻被這混亂時代找上了麻煩。半推半就之間他恍然醒悟,要活命,過去的渾渾噩噩必須拋棄。他變得無所顧忌,直至迸發(fā)勢不可擋的力量。正是"向死而生",沈煉才活到了最后。
馬基雅弗利說:沒有準備向命運抗爭,命運便會顯示其威力。

時代洪流尚未波及到自身時,隨波浮沉倒也無可非議。可一旦面臨生死抉擇,若還不奮起抗爭,就是默認了悲劇、放棄了生的機會(即便這種機會很渺茫),混亂時代里的命運,不抗爭則不知定數;唯有抗爭到底,才能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