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中窺人 6
*本文已發(fā)表于《乒乓世界》雜志。
?
但凡器材發(fā)燒友者,“燒”到了一定階段,都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感受。究竟什么樣的球板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宿,對于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愈加迷惘。然,中西方的哲人似乎早早就告訴了我們真理:跟著心走。
?

天性
?
十多年前,筆者剛剛拾起球拍不久,就有一位老教練說道:你適合快攻兇狠型打法。他看我那天生的急性子,雖然技術(shù)粗糙但渴望搏殺,力爭快速以殺傷力解決戰(zhàn)斗的性格,認定我適合走前三板的快攻路子。雖然年歲漸長,前三板也不單單是快攻的技術(shù)了,但多年來反手彈擊為主,正手強調(diào)單板弧圈殺傷力的風格還是在不斷驗證著老教練的論斷。而在選擇主板的標準上,能夠放大力量﹑最大化地突出底勁的阿尤斯大芯簡直成了最不可缺的要求之一。
?
我的另外一位小伙伴,是個慢性子。當年拿著五塊錢的球板,都天天喜歡放著高球給對方打,還有整些古靈精怪的臺內(nèi)小球。而斗轉(zhuǎn)星移,依然還是慢性子的他,今日拿著的正是他的偶像水谷隼的同名球板。蝴蝶水谷隼的桐木大芯輕﹑軟﹑透,較之阿尤斯,更便于控制,擁有更忠實和通透的手感。
?
然而,并不是所有性格里拼命三郎的急性子都選擇了阿尤斯大芯的球板,也不是所有慢條斯理的慢性子都選擇桐木。因為選擇,也跟彼此的認知和經(jīng)歷有關。

?
經(jīng)歷
?
父傳子承了那么一丟音樂天分,在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能跟老父親在喜歡的音樂風格上保持一致。但是,今個碰到的是爵士樂······完全不知所謂,這是父親的第一感受。真的很好聽,這是筆者的第一感受。雖然爵士樂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入老上海,但顯然,并沒有傳入過我父親的耳朵里。
?
對于并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物,音樂風格也好,球板也好,人們并不能一開始都能接受。比如加了超級ZL纖維的球板,第一次打,那感覺就像開車時沒有一檔,一下子直接上了二檔,全程是高速體驗。不像一般的球板,小力量時速度慢,加大力量后速度變快。ZL纖維的,即便小力量時,也顯得輕快。對于很多老球友來說,并不喜歡這種感覺。
?
同樣,對于另外一些不同于筆者的急性子,他們固然也習慣通過殺傷力和前三板來快速解決戰(zhàn)斗。但長久以來打著桐木大芯的普碳﹑蝴蝶王,少有地嘗試阿尤斯大芯結(jié)構(gòu)的球板,會感覺力量被放大,反而顯得不真實了。雖然他們也愛更強的殺傷力,但心里沒底啊。
?
“心會跟愛一起走”,但,過往的經(jīng)歷,也會影響著你愛不愛她。

?
簡單
?
“我的第一支球板是孔木(孔令輝純木五夾),等到我燒了十來年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心中的最愛,可以作為歸宿的球板—孔木!”當時看到一網(wǎng)友的這番感慨,差點笑噴,但想想?yún)s又不無道理。且不提及孔木在小球時代的輝煌,那通透的手感﹑全面的攻防轉(zhuǎn)換,這里只談談人性。
?
孔木,五層純木結(jié)構(gòu),沒有混織其他纖維。雖然在大球時代,力量上有點肉了,但良好的手感和控制,總是便于技術(shù)的全面運用。它,讓打球變得簡單了。更一體的﹑自然的手感,也是一種追求。身旁打著維斯卡利亞球板的朋友,最近也改打孔芳碳了,從5+2到3+2球板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讓他感覺手上的感覺更清晰了,打球更有數(shù)了。
?
而孔木,又是上面那位網(wǎng)友打過的第一支球板。發(fā)燒過,?“過盡千帆皆不是”;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最初的,有時反而是最好的。因為,至少它讓你找回曾經(jīng)的自己,以及最開始時打球的快樂。
?
選擇球板,固然要跟著心走。但倘若在選擇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切記,勿忘初心。我們最開始的打球時那純粹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球板不過只是手的延展,不過只是工具。
?